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阅读(6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政论与随笔
众所周知,中唐时代真正称得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散文家是韩愈。在审美风格上,韩愈的散文与其诗歌创作既有相同的一面,亦有不同的一面。其相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能喜能怒,宜长宜短,“不专一能,奇奇怪怪”(韩愈《送穷文》),表现出一定的“险怪”特色;其不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并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导致这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文体功用上讲,与古代不少文人一样,韩愈把文章的写作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认真,而且强调一种谠正不阿的文风;而诗歌则被其视作“释恨佐欢”的游戏之作,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自由,而且也尽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从文化背景上讲,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是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抵御佛、道两教的影响,因而儒气较重,道气较轻;反之,韩愈主张“余事作诗人”,是要借道教的思想来排遣生活的郁闷,因而道气较重,儒气较轻。韩愈用“文”和“诗”来分别体现其儒、道分裂的文化人格。
尽管韩愈的诗、文之间存在着分裂的一面,但仅就其文章本身而言,却有其统一而完整的审美追求。在当时佛、道两教甚嚣尘上,对民族的血脉、国家的完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韩愈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确乎不是一件儿戏之事。他作古文,是为了求古道。韩愈对自己的文化定位,就是要继承孟轲的衣钵,将已被佛、道阻断的正统文化延续下来,以恢复华夏文明的主导地位。于是,他不仅强调孟子以“内圣”为主的人格气节,而且也赞美孟子以“养气”为主的文章功夫: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在此之前,不少散文家已看到了骈文形式主义的局限。但是他们尚没有找到取代这些外在形式的内在根据。而到了韩愈这里,便不再将外在的声韵辞藻视为撰写文章的关键,而在先秦“养气说”和魏晋“文气说”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唯其如此,他才真正找到了打破骈文之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武器,从而既保障了行文的自由,又保障了文气的畅达,使“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当然,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了这个由必然而走向自由的创作过程:这既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修养的过程。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才能够由“戛戛乎其难哉”,到“汩汩然来矣”,再到“浩乎其沛然矣”的境界。显然,这与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的“浩然之气”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孟子更多地注重于由外而内的人格修养,而韩愈则更关心由内而外的文章写作。
读韩愈的文章,确实能使人感到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气势,有了它,行文才可以不避艰险,用词才可以随意铺张。且不说《原道》《原毁》之类的政治论文,也不论《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之类的艺术随笔,就连《进学解》之类的学术小品也写得那样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在他这里,骈俪之句只是随时摘取的工具而已,适之则用,不适则弃,一切以文气的需要为转移,不穿靴戴帽,不削足适履。所以,他的语言虽然有章有法,却似脱口而出,极为自然,也极为自由。
对于韩愈的历史贡献,后人多有论述,其最精到者,还要数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那段话:“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韩愈之所以成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大重镇,不仅由于他有理论,有实践,还由于他敢于抗颜为师,从而影响了李翱、皇甫湜、樊宗师、张籍、李汉等一大批追随者。从文化背景上看,韩愈的散文虽以弘扬儒学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道家思想。他抨击佛、老,一般并不包括庄子。尽管他在《送王秀才序》一文中曾将“杨、墨、老、庄、佛之学”相提并论,但同时又把庄子看成是与孟子、荀子并列的第三派儒学传人,而他的文章中也不难看到《庄子》的汪洋恣肆。
(摘编自陈炎《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作态度认真,文风谠正不阿,因此,他把写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 之所以说韩愈有分裂的文化人格,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既融入了儒家思想,也渗透着道家思想。
C.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总结了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其境界与孟子的浩然正气完全相同。
D.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在“文”“道”“忠”“勇”四方面作出非常精到的评价。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的散文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追求浩大气势,由此可推知他的诗歌刻意表现“险怪”,而气势较弱。
B. 从韩愈把诗歌看作“释恨佐欢”的游戏的方式看,他的诗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没有浓厚的儒学气息。
C. 韩愈不但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还是践行者,这是他高于那些只发现问题而无解决问题方法的散文家之处。
D. 韩愈的政论文、随笔和学术小品中也有骈俪之句,但这些句子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为文气服务,显得很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请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填上恰当词语。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举起“复古”旗帜,推行古道,复兴①_______。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②_______放在首位,得到许多文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群众性斗争浪潮,最终压倒了③_______。
4. 比喻凸显形象性,辩证体现逻辑性。请就此对文中画线部分进行分析。
5. 请结合原文内容,围绕《师说》谈谈韩愈散文的审美追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员外义抚螟蛉子①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节选)
【前情介绍】宋朝时,刘天瑞之子刘安住与李社长之女由两家指腹为婚。后因天灾,天瑞夫妇带幼年安住逃荒,与兄刘天祥请李社长作见证,立合同文书。文书上详细记录了家产的分配说明,兄弟俩各执一份。到山西后,刘天瑞夫妇病逝,安住被张员外(张秉彝)收养。多年后,安住回乡认亲,伯母杨氏(刘天祥的二婚妻子,带一个女儿嫁过来)觊觎家产,骗走安住的文书并打伤他。李社长撞见安住,认出女婿,带他找包拯告状。
次日清晨,李社长写了状词,同女婿到开封府来。等了一会,龙图已升堂了,①但见:冬冬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殿,东岳吓魂台。
李社长和刘安住当堂叫屈,包龙图接了状词。看毕,先叫李社长上去,问了情由。李社长从头说了。包龙图道:“莫非是你包揽官司,教唆他的?”李社长道:“他是小人的女婿,文书上原有小人画押,怜他幼稚含冤,故此与他申诉。怎敢欺得青天爷爷!”包龙图道:“你曾认得女婿么?”李社长道:“他自三岁离乡,今日方归,不曾认得。”包龙图道:“既不认得,又失了合同文书,你如何信得他是真?”李社长道:“这文书除了刘家兄弟和小人,并无一人看见。他如今从前至后背来,不差一字,岂不是个老大的证见?”包龙图又唤刘安住起来,问其情由。安住也一一说了。又验了他的伤。问道:“莫非你果不是刘家之子,借此来行拐骗的么?”安住道:“老爷,天下事是假难真,如何做得这没影的事体?况且小人的义父张秉彝广有田宅,也够小人一生受用了。小人原说过情愿不分伯父的家私,只要把父母的骨殖葬在祖坟,便仍到潞州义父处去居住。望爷爷青天详察。”包龙图见他两人说得有理,就批准了状词,随即拘唤刘天祥夫妇同来。
包龙图叫刘天祥上前,问道:“你是个一家之主,如何没些主意,全听妻言?你且说那小厮,果是你侄儿不是?”天祥道:“爷爷,小人自来不曾认得侄儿,全凭着合同为证。如今这小厮抵死说是有的,妻子又抵死说没有,小人又没有背后眼睛,为此委决不下。”包龙图又叫杨氏起来,再三盘问,只是推说不曾看见。包龙图就对安住道:“你伯父伯娘如此无情,我如今听凭你着实打他,且消你这口怨气。”安住恻然下泪道:“这个使不得!我父亲尚是他的兄弟,岂有侄儿打伯父之理?小人本为认亲葬父、行孝而来,又非是争财竞产,若是要小人做此逆伦之事,至死不敢。”包龙图听了这一遍说话,心下已有几分明白。②诗云:包老神明称绝伦,就中曲直岂难分?当堂不肯施刑罚,亲者原来只是亲。
当下又问了杨氏几句,假意道:“那小厮果是个拐骗的,情理难容。你夫妻们和李某且各回家去,把这厮下在牢中,改日严刑审问。”刘天祥等三人,叩头而出。安住自到狱中去了。杨氏暗暗地欢喜,李社长和安住俱各怀着鬼胎,疑心道:“包爷向称神明,如何今日到把原告监禁?”
却说包龙图密地吩咐牢子每,不许难为刘安住;又吩咐衙门中人张扬出去,只说安住破伤风发,不久待死。又着人往潞州取将张秉彝来。不则一日,张秉彝到了。包龙图问了他备细,心下大明。就叫他牢门首见了安住,用好言安慰他。次日,签了听审的牌,又密嘱咐牢子每临审时如此如此。随即将一行人拘到。包龙图叫张秉彝与杨氏对辩。杨氏只是硬争,不肯放松一句。包龙图便叫监中取出刘安住来。只见牢子回说道:“病重垂死,行动不得。”当下李社长见了张秉彝,问明缘故不差,又忿气与杨氏争辩了一会。又见牢子来报道:“刘安住病重死了。”那杨氏不知利害,听见说是“死了”,便道:“真死了,却谢天地,倒免了我家一累!”包爷吩咐道:“刘安住得何病而死?快叫仵作人相视了回话。”仵作人相了,回说:“相得死尸,约年十八岁,太阳穴为他物所伤致死,四周有青紫痕可验。”包龙图道:“如今却怎么处?倒弄做个人命事,一发重大了。兀那杨氏!那小厮是你甚么人?可与你关甚亲么?”杨氏道:“爷爷,其实不关甚亲。”包爷道:“若是关亲时节,你是大,他是小,纵然打伤身死,不过是误杀子孙,不致偿命,只罚些铜纳赎。既是不关亲,你岂不闻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是各白世人,你不认他罢了,拿甚么器仗打破他头,做了破伤风身死。律上说:‘殴打平人因而致死者抵命。’左右,可将枷来,枷了这婆子!下在死囚牢里,交秋处决,偿这小厮的命。”只见两边如狼似虎的公人,暴雷似答应一声,就抬过一面枷来,唬得杨氏面如土色,只得喊道:“爷爷,他是小妇人的侄儿。”包龙图道:“既是你侄儿,有何凭据?”杨氏道:“现有合同文书为证。”当下身边摸出文书,递与包公看了。③正是:本说的丁一卯二,生扭做差三错四。略用些小小机关,早赚出合同文字。
包龙图看毕,又对杨氏道:“刘安住既是你的侄儿,我如今着人抬他的尸首出来,你须领去埋葬,不可推却。”杨氏道:“小妇人情愿殡葬侄儿。”包龙图便叫监中取出刘安住来,对他说道:“刘安住,早被我赚出合同文字来也。”安住叩头谢道:“若非青天老爷,真是屈杀小人!”杨氏抬头看时,只见容颜如旧,连打破的头都好了。满面羞惭,无言抵对。包龙图遂提笔判曰:刘安住行孝,张秉彝施仁,都是罕有,俱各旌表门闾。李社长着女夫择日成婚。其刘天瑞夫妻骨殖,准葬祖茔之侧。刘天祥朦胧不明,念其年老,免罪。妻杨氏,本当重罪,罚铜准赎。杨氏赘婿,原非刘门瓜葛,即时逐出,不得侵占家私。
判毕,发放一干人犯,各自还家。
众人叩头而出。张员外写了通家名帖,拜了刘天祥、李社长,先回潞州去了。刘天祥到家,将杨氏埋怨一场,就同侄儿将兄弟骨殖埋在祖茔已毕。李社长择个吉日,赘女婿过门成婚。一月之后,夫妻两口,同到潞州,拜了张员外和郭氏。已后刘安住出仕贵显,刘天祥、张员外俱各无嗣,两姓的家私,都是刘安住一人承当。可见荣枯分定,不可强求。况且骨肉之间,如此昧己瞒心,最伤元气。所以宣这个话本,奉戒世人,切不可为着区区财产,伤了天性之恩。④有诗为证:螟蛉义父犹施德,骨肉天亲反弄奸。日后方知前数定,何如休要用机关。
(节选自明代拟话本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螟蛉子:指养子或过继的儿子。②拟话本:明代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由文人模仿民间“话本”(说书人讲唱的底本)创作而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标题来看,小说既肯定了民间的义举和智慧,也赞扬了官府的公正担当,其中所含“官为民做主”的思想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的主题对比鲜明。
B. 包龙图编造刘安住死亡的消息和“误杀子孙,不致偿命”的说法,让杨氏在权衡利弊之后承认了刘安住是她的侄子而非陌生人,这是其“智”的表现。
C. 结尾刘安住与妻子完婚,继承两姓家产。这种大团圆式结局,契合了老百姓对中国传统正义观与伦理观的认同,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D. 刘安住多次表现出对亲情孝道的看重及对财产的淡泊蔑视,尽管他的形象带有一定的脸谱化色彩,但其言行与命运走向却有力地承担起劝世功能。
7. 关于小说中穿插的四处诗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运用比喻,把“公堂”比作“阎王殿”“吓魂台”,夸张地渲染出公堂的威严,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公堂的严肃和震慑力。
B. ②③处运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概括、点评情节:②处夸包拯断案厉害,能分清是非,不轻易用刑;③处赞包拯略施小计便拿到合同。
C. ④处“有诗为证”的“证”指的是印证前文劝诫世人的道理。诗句以凝练的语言将故事的劝世主旨再次点明,令人印象深刻。
D. 这四首诗在整体上类似于说书人跳出故事,对故事进行“旁白”,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浓厚的互动氛围。
8. 包拯审案富有智慧,请结合本文第二、三段概括说明。
9. 有人认为包拯应该重罚刘天祥夫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材料三: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孟尝君所宾客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节选自苏轼《孟尝君宾礼狗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A]孟尝君列此[B]二人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G]此二人[H]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 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志乃反不能及”的“乃”用法不同。
C. 尚,崇尚,喜好。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相同。
D.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饭比之”“客惭自刭”等细节,展现了孟尝君平等待人品行,这是士人多归附他的原因之一。
B. 孟尝君在秦国被扣押,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最终逃出秦国。
C. 司马光认为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批判了孟尝君养士是为私利,博取自己的虚名。
D. 四篇材料均围绕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展开,《史记》侧重于叙事,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评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2)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1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王安石与苏轼对待孟尝君养士的评价有何不同。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 以下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南乡子》写临平山上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B. 《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矛盾之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情意之深。
C. 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表情达意。
D. 两首词都写到“夜”的意象以衬托情感至深。
16. 中国古典诗词收结处往往“词尽意不尽”,两首词结尾划线处都极妙,请赏析异同。
二、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2小题,9分)
17. 理解性默写。
(1)《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其中“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列传七十”,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
(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深秋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18. 下列小甄同学整理的文言一词多义的卡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项①揣测——例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义项②丈量——例句: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B.

义项①推辞,不接受——例句: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义项②告别——例句:何辞为?(《鸿门宴》)
C.

义项①没有——例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义项②轻微——例句:动刀甚微。(《庖丁解牛》)
D.

义项①……的样子——例句:奏刀騞然(《庖丁解牛》)
义项②连词,表转折——例句:虽然,每至于族。(《庖丁解牛》)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停止内耗,保持松弛感”“不拧巴才能活得漂亮”……一些新生代青年正以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重塑状态。
(2)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源自对自我能力的充分认同,重视自我感受,不轻易受他人裹挟。与前辈相比,他们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会盲目地迎合既定职场文化。同时,他们拥有排除外界干扰的钝感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面对信息大爆炸带来的繁琐事务和社交过载,他们的钝感力强调的是对挫折伤痛的耐力。
(3)在新生代青年追求松弛感的同时,一些虚假的松弛感在网络世界【甲】蔚然成风,一些人被这种所谓的“松弛感”绑架。其实,松弛感并非刻意包装和表现,而是【乙】浑然一体的生活态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淌。其核心不在外表的松弛,而在于内心平静自洽。因此,在面对有人将“松弛感”等同于“躺平”这种情况时,我们会意识到二者其实截然不同。躺平是在内耗和焦虑的双重挤压下,降低欲望,选择以消极方式来逃避。而松弛感意味着个体承认自身的欲望,怀揣着内心的追求,也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松弛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状态。
(4)对新生代青年来说,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较少背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容易拥有松弛的心态。然而,松弛感的获得,对当下更多年轻人而言,并非易事。从家庭来看,①不少父母仍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②个体对传统家庭主义和僵化教育方式造成束缚,③使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④在学校,⑤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的知识,⑥难以营造宽松创新的学习氛围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⑦在一味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智慧化职场,⑧越来越多人选择牺牲休息时间来自我更新,⑨夹杂着对结果的狂热和对落后的恐惧。⑩一些年轻人坦言自己患上了“休息羞耻症”,配得感很低。
19. 文中加点词语中,构词方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钝感力 B. 松弛感 C. 智慧化 D. 配得感
20. 第(3)段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请指明原因并将其修改为合适的成语。
21. 第(4)段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判断句和肯定判断句概括第(3)段和第(4)段的大意,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A
3. ①. 儒学 ②. 载道 ③. 骈文
4. ①韩愈将“气”比作“水”,将“言”比作“浮物”,用“水大则浮物皆能漂浮”的日常现象,形象阐释了“气盛则
语言长短、声韵高下皆适宜”的创作道理。
②“气”是“言”的内在基础,“言”是“气”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关联又有主次之分,体现了辩证逻辑。
5. ①内容充实,服务于“载道”: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散文以充实内容和明确思想为根本。《师说》围绕
“从师学习”的道理展开,批判社会弊端、阐明从师意义,核心是弘扬儒家“传道授业”的价值观,符合其“以
充实内容为追求”的审美主张。
②行文自由,破除形式束缚:韩愈打破骈文形式主义,追求行文自由。《师说》不刻意讲究对仗声韵,而
是根据论证需要灵活运用语言,既保证观点清晰,又让文气不受外在形式限制,体现“言之长短皆宜”的特
点。
6. C 7. B
8. ①不轻信、不偏信。面对李社长和刘安住的申诉,包拯没有轻信,而是有针对性地提问,问李社长如何
认得女婿,问刘安住是否借认亲行拐骗,初步判断证词可信度;之后还要听刘天祥夫妇的说法,全面听取证词。
②巧试探,看本性。包拯故意让刘安住“着实打”伯父刘天祥,从当事人的本能反应中洞察真相。
9.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重罚。理由:
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重罚能凸显包拯“执法严明”的特质。面对刘天祥夫妇霸占财产等恶行,严厉惩处
能强化包拯作为正义象征的权威性。
②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重罚能直接呼应“善恶有报”的核心。刘天祥夫妇的行为触及伦理底线,对等的严
惩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因果逻辑,强化故事对正义的坚守和对恶行的警示,让主题表达更有力。
③从戏剧冲突 角度看,重罚能增强情节张力。从反派嚣张作恶,到庭审对峙,再到最终重罚判决,人物 的
命运的起伏更明显,能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提升故事的感染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重罚。理由:
①从人物形象 角度看,不重罚能让包拯的形象更立体。他不仅是铁面判官,也能体现 的 “法理之外有情
理”,表现出人性的复杂,避免沦为单一的“惩罚符号。”
②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不重罚能让“善恶有报”的含义更丰富。严惩的确能维护正义,而引导犯错者悔改
也是应有之义。对他们从轻处理,强调“知错能改”的可能性,传递出“教化优于惩戒”的深层价值观,让主
题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
③从情节的合理性角度看,不重罚更贴合“罚当其罪”的原则。杨氏虽图谋霸占财产、打骂刘安住,但并未
造成致命伤害或无法弥补的损失,且后来杨氏也感到羞愧,并非彻底的恶人。
10. CDF
11. A 12. B
13. (1)当时孟尝君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
的皮裘了。
(2)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
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
14. 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是得到“鸡鸣狗盗”之徒,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
②苏轼承认孟尝君取士浅陋,但也肯定所取 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发挥的作用。
15. C 16.
相同点:均以景结情,用凄清之景烘托深情,实现“词尽意不尽”的效果——不直接抒情,而借景物让情感
自然延伸,余味绵长。
不同点:①《南乡子》结尾“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以“残灯斜照”“秋雨”的孤寂之
景,烘托离别后的悲伤;“泪不晴”将“秋雨”与“泪水”联动,情景交融,突出当下的离别之痛;②《江城
子》结尾“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墓前之景)的想象之景,将“当
下的梦”延伸到“年年的思念”,时空拓展,表达对亡妻的永恒眷恋,情感更深沉持久。
17.①. 本纪十二 ②. 世家三十 ③.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⑤.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 樽酒家贫只旧醅
18.D
19. C 20. 【甲】原因:褒词贬用。修改为:大行其道。
【乙】原因:不合语境。修改为:浑然天成。
21. 序号:②,修改为:传统家庭主义和僵化教育方式对个体造成束缚。
序号:⑤,修改为: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序号:⑥,修改为:难以拥有宽松创新的学习氛围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22. 第(3)段:松弛感不是躺平。
第(4)段:松弛感仍是稀缺品。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