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北京十三中分校初三10月月考
语 文
第 卷 (共 分)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10 页。 2.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3.在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密封线内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4.考试结束,将试卷及答题纸一并交回监考老师。
第Ⅰ卷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漫步最美中轴线”主题研学活动,寻访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与遗迹,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动一 探访紫禁城
研学活动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序幕。古建专家王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条纵贯老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为止,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景观韵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中轴线的“心脏”——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其命名源自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帝居住的“紫微宫”代表天子居住的宫殿;又因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北京中轴线的秩序始于紫禁城。
故宫占地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大约是两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宫廷内分布着大量殿宇、院落和园林,在广袤的天空下,处处雕梁画栋,间间富丽堂煌。这座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1.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星宿”是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呼,其中的“宿”读xiǔ。
B.“广袤”的“袤”是用“矛”作声旁,应读máo。
C.因为表达的是“美丽、宏伟”的意思,所以“富丽堂煌”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称赞”的意思,所以“赞誉”一词中有错字。
2.同学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找到“韵律”的两个解释:①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②指语言或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下列对“景观韵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景观像诗歌一样优美
B.景观分布有规律的美感
C.景观的运动具有节奏性
活动二 南行永定门
离开故宫,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访中轴线的南北两路。一组同学经过正阳门,沿前门大街继续向南前行,来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甲】永定门,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永定门城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了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在上世纪50年代,因城市化建设而被拆除。时隔近半个世纪后,重建的永定门使延续了700余年的古都中轴线更为完整。
如今,永定门是传达历史文化和展现历史风貌的标志。目前呈现出的复建设计尽可能做到了尊重历史原貌,不仅位置、大小、形制上保持原样,在用料和工艺上也力求“原汁原味”。文物工作者们力争在形形色色的方案中提取精华,做出最切合实际的决定,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
这段拆而复建的曲折经历,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古都原有形态在现代化城市中的意义。“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王志老师向同学们讲道【乙】保护好这条中轴线,就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4.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修改意见,最恰当的一项。(3分)
A. 将“传达”改为“传承”。
B.将“传达历史文化”与“展现历史风貌”进行调换。
C.既要 将“传达”改为“传承”又要将“传达历史文化”与“展现历史风貌”进行调换。
活动三 北线寻遗迹
二组同学从故宫的北门出来,登上了对面的景山。景山原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为了保护皇宫,也用作瞭望哨所。⑴站在景山的最顶端,可以将北京的城市布局尽收眼底,欣赏如乐章般起伏跌宕的中轴线之美。
接下来,同学们想要寻访与“天安门”相对的皇城北门“地安门”,却得知地安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除,至今没有恢复。如今,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回顾它的丰功伟绩。⑵命运相似的永定门得以重建,而地安门却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怎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沿着地安门大街北行,就来到钟鼓楼。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钟楼撞钟时声音浑厚,如雷贯耳,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⑶每日早、晚的寅时和戌时各撞钟一次,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
活动的结尾,同学们纷纷怀古伤今,感叹亲身走过中轴线,方能理解它的伟大。⑷这条“最美中轴线”历经风霜却依旧屹立,用不屈的脊梁支撑着北京城的历史与未来。
5.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丰功伟绩 B.不言而喻 C.如雷贯耳 D.怀古伤今
6.在“活动三”文字材料的⑴‐⑷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3分)
A.第⑴句 B.第⑵句 C.第⑶句 D.第⑷句
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
(一) 默写(共6分)
7.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1分)
8.日星隐曜, 。(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9.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1分)
10.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分)
11.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2分)
(二)阅读《水调歌头》《定风波》,完成12-13题。(共6分)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②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③,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处。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③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④吟啸:放声吟咏。⑤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袭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⑥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水调歌头》中,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 ① (情感)。夜越来越深,失眠的他望着月亮,向它提出问题: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② ?在一番思索后,作者领悟了人生的哲理,发出了对世人的美好祝愿。
13.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是如何超越的。(4分)
(三)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14-16题。(共9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 B.发愤图强 C.博闻强记 D.强颜欢笑
15.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岱和金陵客人在寒冷冬夜去湖心亭看雪,这在世人看来是“痴”的表现。
B.舟子本以为像张岱这样的人已经很少见了,没想到还遇见了跟他一样来看湖心亭雪的人,就感觉更不可思议了。
C. 舟子不理解张岱和金陵客人,用“痴”来评价他们,张岱记录下这句话是为了表示对舟子的批判与讽刺。
D. 张岱写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痴人”们即使再去看雪,心境与当时已有天壤之别,这句话因此蕴含了人事变迁的沧桑之感。
16.根据《湖心亭看雪》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共3分)
【链接材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 丝管夹岸。趺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⑥。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粱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两人是作者的朋友。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 (fū) 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饮:饮茶。⑤侑(yòu): 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戏具:演戏的道具。⑦筵(yán) 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湖心亭看雪》和《游高粱桥记》中的作者都喜欢在宁静中欣赏自然之美。张岱在大雪三日之后,特意挑选“ ① ”这样寂静无人的时间,撑着小舟独往湖心亭,感受天地皆静、上下一白的美。袁宏道在春日与友人出游,不摆席设宴、 饮酒喧哗,而是静坐在古树下,以茶代酒,以浪纹树影“佐酒”,看“ ② ③ ”,用沉静的心来感受自然的生趣。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7.《水浒传》作者在塑造书中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表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请你选择两个人物,直接指出他们的共性,再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他们的个性。(130字左右)
四 、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0题。(共8分)
材料一
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探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感悟“红船精神”;在上海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场馆,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 …… “十一”期间,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让游客重温红色记忆,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
红色旅游景区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向青少年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其中___________ 。为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引导,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各部委发布“铸魂育人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明确表示:“针对青少年在全国打造百堂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推出千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万场红色旅游宣讲活动,覆盖上亿大中小学师生。”“铸魂育人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成为扩大红色旅游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供给,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为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铁集团推进红色旅游专列的开通。 今年1月至5月,已开行红色旅游专列318趟,组织游客20余万人次;6月至12 月预计发行红色旅游专列325趟,组织游客23万余人次。红色旅游专列有效连通了红色旅游目的地和主要客源市场,带动了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各红色旅游地也在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为给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渠道,广东省广州市近期正式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 微信小程序,整合多家革命文物纪念场馆参观预约小程序,游客无需再逐个查找,
预约进馆更方便。小程序还融入了“红色游径”功能,为用户提供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指南。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
持续优化的服务,提升了人们走进红色场馆、参与红色旅游的满意度,让红色旅游市场口碑良好、热度不减。
材料三
今年暑期,“数字一大 ·初心之旅”大空间 VR 沉浸式体验展面向公众开放。 戴上虚拟现实设备,重庆游客周莉仿佛“穿越”至1921年的上海,“见证”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全过程。她说:“此前书本上、纪念馆里介绍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连所见场景的背景色调都牵动人的情绪。”
而在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不少游客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感受红色舞台剧的独特魅力。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 1949》巧妙地运用旋转舞台、裸眼3D 动态全景音画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观众带入那个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的年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让红色场馆讲述的历史更加鲜活。
近年来,各地红色旅游景区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 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和服务项目。强化数字赋能, 打造红色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活化传承,让红色旅游火爆起来。
18.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1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 分 )
答:
1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旅游有重温红色记忆、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等形式。
B.红色旅游景区成为向青少年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C.由各红色景区推进开通的红色旅游专列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D.相较于文字介绍,沉浸式体验展、3D舞台剧对历史的呈现更加生动。
20.根据三则材料,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 ② 、 ③ 。(每空不超过15字)(3分)
(二)阅读《杜公》,完成22-25题。(共5分)
杜 公
①大家都叫他杜公——虽然那时候他才三十几岁。
②他没有教过我的课——不算我的老师。
③他和我有十几年之久在一个学校里,很多时候甚至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他这人毛病甚多,带棱带刺,在办公室里对他敬而远之的人不少。就连我自己,跟他也不是没有斗过嘴,使过气,但我惊奇我真的一直尊敬他,喜欢他。
④那时候我刚毕业,在中文系里做助教,他是讲师。当时学校规模小,三系合用一个办公室,成天人来人往的。他每次从单身宿舍跑来,进了门就嚷:“我来‘言不及义’啦!”他的喉咙似乎曾因开刀受伤,非常沙哑,猛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何况他又长着一副北方人魁梧的身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①(那个凶凶的、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⑤杜公在学生餐厅吃饭,别的教职员拿到水淋淋的餐盘都要小心的用卫生纸擦干(那是十几年前,现在已改善了),杜公不然,只把水一甩,便去盛两大碗饭,他吃得又多又急又快,不像文人。“擦什么?”他说,“把湿细菌擦成干细菌罢了!”吃完饭,极难喝的汤他也喝。“生理食盐水,”他说,“好唉!”
⑥他大概吃过不少苦,遇事常有惊人的洒脱,他回忆在政大读政治研究所时说:“蛇真多——有一晚我洗澡关门夹死了一条。”然后他又补充说:“当时天黑,我第二天才看到的。”
⑦杜公能写字,也能做诗,他随写随掷,不自珍惜,却喜欢以米芾(世称“米南宫”)自居。某日,他有书法新作,颇为自喜:“米南宫哪,简直是米南宫哪!”大伙不理他。他便把那幅“米南宫真迹”一握,也就丢了。
⑧有一次,他见我因为一件事而情绪不好,便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大丈夫之不得意于时也”的意思作了一篇《大小姐之不得意于时也》的赋,自己写了,奉上,令人忍俊不禁。
⑨其实,我一直没有告诉他,我喜欢他,远在米芾之上。米芾只是一个遥远的八百年前的名字,他才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⑩杜公爱憎分明,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他非爆出来不可。有一次他极讨厌的一个人调到别处去了,后来得意洋洋地穿了新机关的制服回来,他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制服吗?”“是啊!”那人愈加得意。“这是制帽?”“是啊!”“这是制鞋?”“是啊!”那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始终没有悟过来“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意思。
其实,除了骂骂人,看穿了他还是个“剪刀嘴巴豆腐心”。记得我们班上有个男孩,是橄榄球队队长,不知怎么阴差阳错地分到中文系来了。有一天,他把书包搁在山径旁的一块石头上,就去打球了,书包里的一本《中国文学发达史》滑出来,落在水沟里,泡得透湿。杜公捡起来,给他晾着,晾了好几天,这位仁兄才猛然想起书包和书,杜公把小心晾好的书还他,也没骂人。事后提起那位成天一身泥水一身汗的男孩,他总是笑孜孜的,很( )地说:“那孩子!”
他后来转职政大,我们就不常见面了,但小宝回国时,倒在我家吃了一顿饭。不久就听说他病了,一打听已经很不轻。
那时节是六月,病院外夏阳艳得不可逼视。暑假里,我即将有旅美之行——我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看他了:“等你病好了,咱们再煮酒论战。”九月返国,果真他已于八月十四日去世了。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我几乎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有时我自己也惊讶,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一年也不见几面,何以他死了我会如此嗒然若失呢?我想起有一次看到一副对联,现在也记不真切,似乎是江兆申先生写的:“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真的,人与人之间有时候竟可以淡得十年不见,十年既见却又可以淡得相对无一语。奇怪的是淡到如此无干无涉,却又可以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
(选自张晓风《半局》,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①[魏征]字玄成,唐朝政治家。他是一个行事方正、性格耿直,敢于犯上的人,因其所言每每切中要害,唐太宗评价他说:“人言魏征疏慢,吾视之,更觉妩媚。”
21.杜公“毛病甚多,带棱带刺”,但我却一直尊敬他,喜欢他。他为人旷达,遇事洒脱,比如:不在意水淋淋的餐具和难喝的汤,轻描淡写地描述政大洗澡间里蛇多, ① 。同时,他对人对事 ② ,对朋友十分关心,而看到不顺眼的人或事非爆出来不可,曾利用“制鞋”“制帽”是指丧服的知识,不动声色地嘲讽了炫耀新机关制服的不学无术的人。(2分)
22.文章第 段写道:“奇怪的是淡到如此无干无涉,却又可以是相知相重、生死不舍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28题。(共5分)
①据报道,杭州亚运会赛后,各国运动员纷纷下场体验“拔火罐”。中医技法与体育竞技完美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跨越种族,造福世界。而不久前举办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花样游泳队在比赛中巧妙摆出甲骨文“山”字造型,让中国古文字给世人留下惊鸿一瞥。这些事例表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依然绽放光彩。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激活其蓬勃的生命力。
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与灵魂。若我们对传统失去敬畏,就等同于割裂了与历史的联系,文化的连续性将被打断。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搭建起不同社群间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减少文化冲突与误解,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持续焕发光彩?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巴黎奥运会霹雳舞赛场上,出生于武术世家的中国选手亓祥宇,将醉拳、太极等元素与西方舞蹈元素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赢得满堂喝彩。__________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应积极展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④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推出线上展览,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精美文物以三维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统文化也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大众亲密接触。抖音平台上,一批传统文化博主通过趣味动画、短视频等形式,将经典古籍中的智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重新解读,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勇于变革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前行、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核心驱动力。
⑤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焕发新生的活水源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文化传新韵,国风成“旋风”。
23.根据全文,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答:__________
24.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23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讲述各行各业的人与诗词的联系,拉近人们与诗词文化的距离,润物细无声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B.话剧《司马迁》突破传统历史剧繁复华丽的视觉表现手法,舞台背景只选择多幅深色的汉代画像,并融入西方戏剧的美学风格,为观众津津乐道。
C.《黑神话:悟空》别开生面,独辟蹊径,以现代人的审美重新诠释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五、写作(40分)
25.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接力"意味着传递、延续和担当。可以从体育赛事中接力棒的传递,联想到文化的传承、责任的接续、爱心的传递……请以"接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科幻小说中,常有时空旅行、意识上传、外星文明等设定。请选择一种科幻元素,以"意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故事。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