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充高中高 2025 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两汉时代,人的活动和观念受神学目的论与谶纬宿命论支配,在此背景下,难以产生“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
《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在内容上多咏叹日常时世、人事等,情感上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在魏晋时期具有开创性意义。
魏晋时期,从上层贵族到中下层人士,都感慨人生短促,这种对生死的重视与哀伤,是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材料二认为,汉乐府中的《薤露》《蒿里》和《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诗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生死主题的直接源头。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其他领域更能敏感地反映社会思潮,因此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最先在文艺和审美领域体现出来。
魏晋诗篇对生命无常、人生易老的咏叹之所以能千古传诵,关键在于其蕴含的对人生、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因亲故离世的悲痛,既产生了少壮应努力建功立业的想法,也有了及时行乐的念头,体现了当时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
东晋玄言诗枯燥乏味,是因为其完全脱离人生真实体验,只进行纯哲学议论,未涉及对生死主题的思考。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陶渊明《拟挽歌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魏晋时期的生死主题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魏晋时期文学作品中生死主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6 分)
(二)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 6-9 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露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蹚过黄河,涉过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地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
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
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
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庐山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淼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
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鸟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眺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摘编自《文汇报》)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白居易从小在苏浙皖辗转寄居,后长期在长安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为他后来提前适应江州生活埋下伏笔。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虽远离京城,但庐山的秀丽、草堂的闲适,让他逐渐放平心态。
文中提及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经历,既展现他的文学才华,也暗示他在困境中仍保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结尾“我”登浔阳楼的遐想,将古今串联,既表达对白居易的追思,也凸显江州(九江)古今变迁的厚重感。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本开篇对比长安与江州的风,“干燥”与“湿润”的差异,不仅勾勒地域特征,也暗示白居易心境的转变。
“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运用比喻,既写出江夜的静谧,又暗含白居易贬谪后的孤寂,情景交融。
文中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江寒见底”,既丰富内容,又增强文本的文化底蕴。
文本以“浔阳江头那一夜”为核心,按时间顺序展开,从白居易送客前的经历,到送客时的情景,脉络清晰,叙事完整。
文本中白居易的生活与创作均充满诗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 分)
文本中多次提到“庐山”,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庐山”对白居易的作用,并联系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主题,简要说说“庐山”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内涵的。(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
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白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有妇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①,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裈②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寺,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
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
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扉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山灵有力夤缘③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乎!山哉!人哉!
(据明代王思任《天姥》,有改编)
【注】①离屣:纷披之状。②帻:包头巾;裈:有裆的裤子。③夤缘:攀附。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 分)
山灵有力 夤缘 入供 奉之梦 一梦而吟 一吟 而天姥与天台 遂争 伯仲席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谢公,指谢灵运,东晋至刘宋时期诗人,擅长山水诗,曾游剡溪,有“谢公屐”传世。 B.青云梯,原指高耸入云的梯子,文中形容天姥山的山路陡峭险峻,如梯子直上青云。
列缺,指闪电,古代认为闪电是天地间裂开的缝隙,“列”有“分裂”之意,“缺”指“缺口”。
供奉,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供奉之事。文中指李白,李白曾供奉翰林,故称“李供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材料一以梦境开篇,李白借梦游吴越,描绘了天姥山奇幻壮丽的景象,从湖月、剡溪到洞天、仙台,意境渐次由虚而幻递进。
材料二记游台山,作者沿途见桃墅溪景、斑竹岭酒家、太平庵修竹,最后到天姥峰,却见其荒败,与李白笔下的景象反差强烈。
材料一“熊咆龙吟殷岩泉”等句,以夸张手法写天姥山的险峻与神秘,为后文“洞天石扉”的奇幻景象做铺垫。
材料二作者认为天姥山“仅当儿孙内一魁父”,远不及五岳、赤城山,因而质疑李白对天姥山的推崇,否定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
问题一:材料一通过梦境展现的天姥山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列其要。
问题二:王思任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列其要。(5 分)
(四)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首联选取“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等意象,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南行途中的盎然春意。
颔联“偷生”“适远”二词,含蓄道出诗人因战乱辗转避祸、远行伤怀的悲苦,与首联形成情感反差。
颈联以“南征日”对“北望心”,空间对比中凸显诗人虽年老多病、身处逆境,仍心系朝廷的孤忠情怀。
尾联以“百年”总结一生,在自伤自苦中流露出对诗艺的自负,语言质朴直白,情感单一而强烈。
试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诗中复杂情感的发展脉络。(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明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在动车上看见远处隐约的村落、袅袅的炊烟,不禁吟诵起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 , ”。
( 2 ) 在《琵琶行》中, 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3)中国文人在诗词中往往有极具创造性的表达,“愁”看不见摸不着,却写得具体形象,如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小题。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情绪流转,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的叠词运用,都可以加以评论。
写文学短评 ① ,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 ),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摩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 ② ,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譬如《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所运用的“对写法”,可以将其作为切入口,分析诗人如何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通过想象游子望乡的镜头,强化游子思归不得的怅罔之情,从而深化诗歌的抒情层次与主题内涵。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方可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构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里“小”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朱自清回忆父亲时说过自己那时真是过分“聪明”,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B.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C.“豆腐西施”杨二嫂,看起来模样周正,手脚壮大。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0.《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采用了“对写法”。请找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
用对写法的一句( )(3 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夕作》)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 分)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三、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课文中欣赏了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笔下的秋风秋景,也在自然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秋日诗意;诗文中的秋景秋情秋思常会引发我们真切的共鸣,自然之秋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思……
请以“一年一度秋风至”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南充高中高 2025 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答案:C(3 分)
解析:判断对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核心考查信息筛选与细节匹配能力。
A 项:对应材料一第二段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表述正确。
B 项:对应材料一第三段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 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表述正确。
C 项:对应材料一第四段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但原文强调 “核心部分” 是 “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第五段首句),而非 “对生死的重视与哀伤” 本身,选项偷换 “核心部分” 的具体内涵,表述错误。
D 项:对应材料二第二段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 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表述正确。
答案:C(3 分)
解析:判断对材料内容说法正确的选项,核心考查逻辑推理与信息整合能力。
A 项:材料一第二段仅指出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未提及 “最先在文艺和审美领域体现出来”,“最先” 属于无中生有,表述错误。
B 项:材料一第五段强调魏晋诗篇 “千古传诵” 的原因是 “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
(即对旧传统的怀疑、对人生的执着),而非仅 “对人生、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选项以偏概全,表述错误。
C 项:对应材料二第二段 “曹丕的《与吴质书》…… 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且材料二第三段明确 “努力建功立业” 是 “提高生命质量”、“及时行乐” 是 “增加生命密度”,二者属于 “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表述正确。
D 项:材料二第二段指出玄言诗 “枯燥” 是 “陷入纯哲学的议论”,但未说 “未涉及对生死主题的思考”,且玄言诗可能以哲学形式讨论生死,只是缺乏真实体验,选项 “未涉及” 属于过度推断,表述错误。
答案:D(3 分)
解析:选出体现 “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的选项,核心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匹配能力
(“怀疑论” 指否定旧传统,“对人生的执着” 指主动追求人生价值)。
A 项:曹操诗句仅感叹 “人生短促”,侧重对生死的哀伤,未体现 “对人生的执着”(主动追求),不符合观点。
B 项:陶渊明诗句强调 “生死自然”,侧重对生死的坦然接受,未体现 “怀疑旧传统” 与 “主动执着”,不符合观点。
C 项:江淹诗句感叹 “死亡必然、饮恨吞声”,侧重对生死的悲叹,无 “执着追求” 的内涵,不符合观点。
D 项:曹丕语句 “少壮真当努力”,既暗含对传统宿命论思想的怀疑,又体现 “把握人生、主动努力” 的执着,完全契合 “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符合观点。
答案:(4 分)
材料一:以 “人的觉醒” 为核心,侧重论述魏晋生死主题的深层内涵与思想价值(2 分)。具体分析 “对生死的哀伤” 背后是对旧传统(神学、经术等)的怀疑,以及对人生、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强调生死主题是 “人的觉醒” 的体现,具有时代突破性。
材料二:以 “文学主题” 为核心,侧重梳理魏晋生死主题的发展脉络与现实表现(2 分)。具体追 溯生死主题的源头(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列举魏晋时期的典型作品(曹丕、曹操、陶渊明等),并归纳对待人生的四种态度,聚焦文学创作的实践层面。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需分别明确两则材料的 “侧重点” 与 “具体论述内容”,意思对即可。)
答案:(6 分)
形成原因(3 分)
①社会背景:东汉末年至魏晋,社会动荡(战祸、疾疫)导致死亡普遍,上层贵族亦难幸免(如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使人们直面生死,引发对生死的感慨。(材料一第六段、材料二第二段)
②思想变革:两汉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逐渐被怀疑否定,人们摆脱外在权威束缚,开始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死主题成为 “人的觉醒” 的重要载体。(材料一第二、五段)
③文学传承:汉乐府(《薤露》《蒿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的生死感叹,为魏晋生死主题提供了直接创作源头,使其在魏晋时期进一步普遍化。(材料二第二段)
对当代人的启示(3 分)
①正视生死,珍惜当下:从魏晋 “人生无常” 的感慨中,可启示当代人正视生命有限性,摒弃虚无主义,主动珍惜时间、丰富生活,(如 “抓紧生活,珍重生命”,材料一第五段)。
②追求价值,拒绝平庸:借鉴魏晋 “对人生的执着”,当代人应在快节奏生活中,明确个人价值追求(如 “提高生命质量” 的建功立业,材料二第三段),避免盲目享乐或消极度日。
③辩证看待传统与自我:学习魏晋对旧传统的 “怀疑精神”,当代人应理性审视既有规范(如功利化价值观),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保持对自我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材料一第五、六段)
(评分标准:形成原因 1 点 1 分,共 3 分;启示 1 点 1 分,共 3 分。需结合材料具体内容,意思对即可。)
答案: A 考查要点: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经历与环境适应的关联性分析)
解析:A 选项错误:文本仅提及白居易 “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并未体现 “环境的频繁变化为他后来适应江州生活埋下伏笔”。江州湿润多水的环境与长安干燥环境差异显著,且白居易初到江州时的 “愕然”(第 10段 “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也表明他对江州环境并非 “提前适应”,该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B 选项正确:第 4 段明确白居易因 “越职言事” 被贬江州,第 7 段提到 “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 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可见庐山秀丽与草堂闲适让他逐渐调整心态,符合文本内容。
C 选项正确:第 7 段提及 “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 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
《长恨歌》”,既展现其文学才华;结合他被贬江州仍能赏庐山、建草堂、创作出诗句(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暗示他在困境中仍保有诗意人生态度,与文本逻辑一致。
D 选项正确:结尾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将古今串联,表达对白居易的追思;同时描述九江 “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凸显古今变迁的厚重感,符合文本主旨。
答案:D 考查要点:艺术特色分析(叙事顺序、表现手法、引用作用等)
解析:A 选项正确:开篇 “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对比长安 “干燥” 与江州 “湿润” 的风,既勾勒地域特征;结合白居易从京城官员被贬江州的经历,“湿润” 的风也暗示他从压抑到逐渐舒缓的心境转变,分析合理。
B 选项正确:“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将 “渔火” 比作 “萤火虫”,写出江夜的静谧;“孱弱” 一词既形容渔火微弱,也暗合白居易贬谪后孤寂、失意的心境,实现情景交融,手法分析准确。
C 选项正确:文中引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题浔阳楼》)等诗句,既补充了白居易在江州的生活与创作内容,又增添了文本的文学性与文化底蕴,引用作用分析恰当。
D 选项错误:文本并非 “按时间顺序展开”。文中既有白居易 “浔阳江头那一夜” 送客的当下情景
(如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 相对而坐,把盏话别”),也有对他之前人生经历的回忆
(如 “二十八岁进京应试”“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还有千年后 “我” 登浔阳楼的所见所感,属于插叙与顺叙结合,并非单纯的时间顺序,“叙事完整” 表述也不准确,文本未详细叙述 “送客时的情景”,而是聚焦白居易的心境与过往经历。
考查要点:结合单元主题分析人物生活与创作的诗意(文本细节提取与主题关联)答案要点:
①生活中的诗意: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并未沉沦于苦闷,而是发现江州的自然之美 —— 欣赏 “俊朗秀丽的庐山”,穿行其间 “烦恼荡尽”;在香炉峰旁建草堂,“呼朋唤友大醉几场”,在山水与友人相伴中寻得闲适,将平淡生活过出诗意(2 分)。
②创作中的诗意:他以江州的生活与心境为灵感,创作出诸多富有诗意的作品 —— 见庐山春景写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捕捉到季节更替中独特的美;送客湓浦口听闻琵琶声,写下《琵琶行》,以 “大珠小珠落玉盘” 等精妙语句描绘音乐与人生境遇,让苦难与情感在文字中升华为诗意
(2 分)。
解析:紧扣 “生命的诗意” 主题,从 “生活” 与 “创作” 两个维度切入。生活层面,提取文本 中白居易在江州欣赏自然、建造草堂、交友宴饮的内容,分析其如何在困境中发现生活之美;创作层面,结合他在江州的诗作,分析其如何将生活体验与情感转化为诗意的文字,体现 “生命的诗意” 的单元内涵。
考查要点:分析文本内容的表达作用,探究文本内涵答案要点:
“庐山” 对白居易的作用(3 分)
① 提供栖居地:他在庐山附近(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建草堂,将庐山作为生活依托,过上
“呼朋唤友大醉几场” 的闲适生活(1 分);
② 缓解苦闷:庐山 “俊朗秀丽”,白居易穿行其间 “烦恼荡尽”,消解了他被贬江州的失意心情
(1 分);
③ 激发创作灵感:庐山的美景让他写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诗句,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1 分)。
“庐山” 对 “生命的诗意” 主题的体现(3 分)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强调在生活中(哪怕是困境中)发现美好与诗意。白居易被贬江州本是人生困境,但他在庐山的自然之美中寻得慰藉,还通过建草堂、写诗句,将困境中的生活过出了诗意(2 分);“庐山” 正是他从困境中挖掘生命诗意的载体,体现了单元中 “以积极心态感受生活美好”的主题内涵(1 分)。
解析思路:
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逐句提取 “庐山” 与白居易的关联(缓解心情、提供住处、激发灵感),用具体文本内容支撑 “作用”;再结合单元主题的核心(困境中发现诗意),直接对应 “庐山” 帮助白居易在困境中寻得诗意的案例,无需复杂逻辑推导即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 ADE 解析: “山灵有力”语意完整,“力”作“有”的宾语,故 A 处应断开;“夤缘入供奉之梦”中,“供奉之梦”作“入”的宾语,故 D 处应断开;“一梦而吟”省略主语李白,“梦” “吟”同作谓语,且“一梦而吟”与“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句式一致,故 E 处应断开。
答案:B 解析:A 项正确,谢灵运为山水诗鼻祖,曾游剡溪,发明 “谢公屐”(前后有齿的木屐,便于登山),与材料一 “脚著谢公屐” 相符。B 项错误,材料一 “青云梯” 结合上下文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形容的是山路高耸入云、直通天际的壮阔,而非 “陡峭险峻”;“陡峭” 侧重坡度陡,文中更突出 “高” 与 “仙境感”。C 项正确,“列缺” 是古代对闪电的雅称,“列” 即 “分裂”,“缺” 即 “缺口”,契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中闪电劈开天地的语境。D 项正确,李白曾任 “供奉翰林”,负责为宫廷草拟文告、陪侍皇帝,故被称为 “李供奉”,“供奉” 此处指古代宫廷官职,表述准确。
答案:D 解析:A 项正确,材料一以 “梦吴越” 开篇,从镜湖月、剡溪、谢公宿处,到半壁海日、空中天鸡,再到洞天石扉、金银台、仙人群像,意境由虚景向奇幻递进,层次清晰。B 项正确,材料二沿途写 “溪鸣树舞”“桃花流水”“修竹如凤尾” 的生机,而天姥峰却是 “荒烟迷草”“断碣难扪”的荒败,与材料一的奇幻壮丽形成鲜明反差。C 项正确,“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以夸张手法写山中猛兽咆哮、山林震动,渲染天姥山的险峻神秘,为后文 “洞天石扉” 打开的仙境场景做铺垫,逻辑连贯。D 项错误,材料二作者虽认为天姥山 “仅当儿孙内一魁父”,质疑其 “势拔五岳” 的实景地位,但结尾 “山灵有力,夤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台山遂争伯仲席”,实则肯定李白诗歌让天姥山声名远播的艺术价值,并非 “否定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13.(1)译文:只看到醒来时的枕头和床席,先前梦中那奇幻的烟霞景象全都消失了。
重点字词:惟(只,仅仅)、觉时(醒来时)、向来(先前,指梦中)、烟霞(借指梦中奇幻的景象)。
(2)译文:农夫和僧人见到生人就退缩躲避,不知道李白是什么人物,怎么能在不了解他的人面前谈论(李白游天姥的)梦境之事呢?【另译:农人行僧见到生人就退缩,连李白是谁都不知道,怎么能在不了解他的人面前谈论(李白梦游天姥的事),这不是在痴人面前说梦吗?】
重点字词:辄(就,总是)、为何物(是什么人 / 什么人物)、安可(怎么能)、痴人(愚陋之人,指不了解李白的农夫和僧人)。
14.问题一答案:①景象之奇;②氛围之奇;③体验之奇。问题二答案: ①山景荒败;②天姥不高;③山顶明昧。
问题一解析:①景象之奇:有 “湖月照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的壮阔,也有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的震撼,还有 “金银台”“霓衣风马” 的仙境,奇幻壮丽。
②氛围之奇:从 “渌水荡漾清猿啼” 的清幽,到 “熊咆龙吟殷岩泉” 的惊险,再到 “仙之人兮列如麻” 的祥和,氛围多变,充满神秘色彩。
③体验之奇:以 “一夜飞度”“身登青云梯” 的超现实动作,实现从人间到仙境的跨越,醒来后
“失向来之烟霞” 的恍惚,让梦境更显奇幻真实。
问题二解析: ①山景荒败:废寺,断碑,荒烟迷草。②天姥不高:由"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且掩赤城耶?”等句可知天姥山并不高。③山顶明昧:不是李白写的“青冥浩荡”的模样。
材料二中,由“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寺,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可得出答案①,由“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 “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且掩赤城耶?”可得出答案②,由“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可得出答案③。
(评分标准:考生按题干要求只需列举要点即可,不需阐述。以上要点每答对一处得 1 分,满分 5 分)
参考译文:
从南明进入天台山,山形像剥开的笋根,又像圆螺的顶部,逐渐地深入也就逐渐地升高。经过桃墅村,溪水潺潺似在鸣唱,树木摇曳宛如起舞,白云萦绕着青翠山坳,隐约有了人间烟火气。在斑竹岭用餐时,酒家妇人在垆前卖酒,容貌十分艳丽。溪边桃花飘落,胡麻香气正浓。过了会墅,到太平庵观赏竹子,那 些竹子都有汲水桶般粗细,青碧的竹身带着雨后的清寒,竹叶片片修长蓬松,不亚于传说中云凤的尾羽。要是我家竹林能有百十来竿这样的竹子,我愿摘掉头巾、褪去短裤在竹林下归隐,自然不会有俗客来败人兴致。
再走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高墙,到近处却发现佛像随意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行僧见到生人就退缩,连李白是谁都不知道,怎么能在不了解他的人面前谈论(李白梦游天姥的事),这不是在痴人面前说梦吗?
天姥山本是桐柏山的门户,李白所说的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我怀疑是指山的顶峰。往上走到石扉洞天,青色山崖、白色麋鹿以及葛洪炼丹的仙丘,都在朦胧光影中若隐若现,真不知李白为何会对天台山如此向往。像天姥峰这样的山,在天台山面前不过像儿孙辈里的小土丘,怎能说它 “势拔五岳掩赤城” 呢?想来是山神有灵,趁机进入李白的梦境,一次梦境催生诗作,一首诗让天姥山与天台山从此不相上下。唉,是山的幸运啊!更是人的影响力啊!
15.D(3 分)【解析】D 项中“对诗艺的自负”“情感单一”表述不当。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既含有生平坎坷、知音难觅的悲凉,又暗含对理想执着却无人理解的复杂心绪,情感深沉蕴藉,并非“单一”。
16.①首联以明丽春景反衬漂泊之悲,暗含身世之感。诗人南行途中见春江美景(“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却触景生情,暗启后文漂泊无依之痛。(2 分)
②颔联直写乱世流离与远行之苦。“偷生长避地”道出战乱中苟且偷生的艰难,“适远更沾襟”进一步抒发前路茫茫、泪落沾襟的悲怆。(2 分)
③颈联转写年老多病仍心系朝廷的忠君之忧,尾联以“百年自苦”“未见知音”收束,将个人命运之 悲升华为理想无人理解、壮志难酬的深层孤独。全诗由景入情,由个人遭遇到家国情怀,情感逐层深化,沉郁顿挫。(2 分)
【解析】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春岸”两句写南征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美丽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 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17.(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18.(1)跌宕起伏 (2)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不落窠臼 (3)面面俱到
19.B 表示强调。A 表示反语,C 表示特定称谓,D 表示引用。
D 采用环境描写。
描摩——描摹 怅罔——怅惘 构勒——勾勒
①要善于聚焦 ②选择小的切入口 ③叙议有机结合
【解析】①处是段首总起句,根据下文“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得出参考答案。②处是段中观点句,根据上文“从‘小’处切入”和下文“以此为切入口”得出参考答案。③处,前文提到“叙议结合的方 式”,再分别针对“叙”与“议”作评论指导,此处是总结,强调叙议结合方式运用的好的结果,应填:叙议有机融合。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提供了三个层次的写作指引:1.文学经典中的秋: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等名家笔下的秋风秋景,是传统文化中“悲秋”与“感时”情怀的载体。2.现实观察中的秋:校园、家乡的秋日景象,强调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3.哲理思考中的秋:由秋景引发的对生命、时间、变迁的深层思考。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从感性体悟到理性思辨,为考生搭建了清晰的写作阶梯。
“一年一度秋风至”这一标题蕴含多重意蕴:1.时间性,“一年一度”强调循环往复,指向自然规律、生命轮回等永恒命题。2.变化性,“秋风至”象征时序更迭、万物变迁,可关联个人成长、时代发展等主题。3.触发点:“至”作为动作节点,可引申为机遇、转折或启示的到来。题目要求写作中包含:对秋景的生动描写、由秋景触发的情感体验、从秋景中提炼的哲理思考。
基于题目特点,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文章主旨:1.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将古典诗词中的秋意与现实生活中的秋景相互映照,既传承文化精髓,又赋予新时代内涵。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茫与校园银杏大道的绚烂形成时空对话。2.自然与人生的互文:以秋日物候变化隐喻生命历程。秋风既可象征涤荡与革新,也可代表成熟与沉淀,关联青年在成长中的思考与选择。3.永恒与瞬息的哲思:在年复一年的秋风循环中,探寻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家乡的老树年年落叶又年年新发,见证着人事变迁中的永恒真情。
【立意建议】1.基础立意:描绘秋景,抒发对季节更替的感怀,体现对自然的敏感与生活的热爱。2.深化立意:通过今昔对比或人景互动,展现个人成长或情感变化,如秋风中年复一年愈加坚定的理想追求。
3.高阶立意:在自然观察中融入对生命本质、文化传承、时代发展的深层思考,展现思辨能力与人文关怀。
【写作要求提示】1.情景交融:避免单纯写景或空洞议论,要建立景物特征与情感哲理的有机联系。
2.细节取胜:选择独特的秋日意象(如晨霜、夜雨、落叶轨迹等),通过精细描写增强感染力。3.思辨深度:不止于“伤春悲秋”,可探讨“秋风扫落叶”式的决断、“秋收”式的积累与回馈等多元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