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8《天气的影响》教案【核心概念】地球系统【学习内容与要求】10.1天气和气候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同人对同样天气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知道利用天气知识,可以积极应对天气变化。2.科学思维分析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3.探究实践利用图、表等记录和整理天气预报的信息,交流应对天气变化的合理办法。4.态度责任意识到天气对人的生产影响巨大,养成关心天气变化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天气预报信息,寻求合理应对不同天气变化的办法。难点: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样天气的不同反应。【教学准备】教师:天气科普期刊、报纸。学生:气象预警阅读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聚焦 【ppt:2、3】 出示情境 提问:周末天气好的时候,你们家庭会有什么活动? 周末天气好,我们去秋游。 2.引入问题 周末天气好,我们去秋游。 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有哪些影响?学生讨论自己如何安排周末活动以及天气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学生回答并思考不同天气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创设真实情境,引入主题,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探索 【ppt:4-8】 (一)周末的天气情况 1. 展示记录好的周末的天气预报,周末的天气情况怎么样? 2.适合出游吗? (二)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应对天气变化。 1.预报下雨的应对办法 2.预报高温的应对办法 3.预报下雪的应对办法。 4.具体查阅一个地区的天气预报,因为具体的情况天气程度不一样,例如6级大风和10级大风应对是不一样的,38摄氏度高温和40摄氏度高温应对是不一样的,根据具体情况讨论如何应对。 查询本周末天气预报,判断是否适合出游。 交流各种不同天气的应对方法。 选择一个地区,详细查阅天气预报,讨论应对措施。 从真实问题出发,教学联系实际。 培养应对真实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研讨 【ppt:9-11】 我们家乡常见的恶劣天气是什么?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举例讲解一些 分享自己对家乡恶劣天气的认知,并讨论其带来的影响。探索 【ppt:12-13】 (三)对于同样的天气,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1.举例:下雪时学生、农民、环卫工人、游客的反应。 2.讨论刮风、下雨、阴天等各个情况不同角色的反应。 3.组织学生交流小结 讨论下雪、刮风、下雨等天气条件下,不同角色的反应。 小结:同一天气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影响。同一天气,有人乐、有人避、有人忙、有人坚守…… 从不同角色、不同情境思考问题,理解天气的多维度影响。研讨 【ppt:14】 2.不同的人对“好天气”的认识是一样的吗?请举例说明。 探讨并举例说明不同人群如何看待“好天气”。 融合探索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拓展 【PPT:15-21】 1.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交流小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 2.查阅资料,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3.介绍气象科普媒体。 4.请一部分同学扮演太阳、乌云、小雨、寒风、雪花等角色,一部分同学扮演动植物,演一段“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的小话剧。 交流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并探讨应对方法。学生查阅并分享气象灾害预警的相关资料。 了解气象科普媒体。课后分角色表演,模拟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总结评价 【ppt:22-24】 1.思维导图总结,回顾梳理。 2.组织课堂练习,并进行讲解。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气象灾害预警相关内容。 回顾梳理,整理学习内容。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外查询更多气象灾害预警相关内容。 巩固学习内容。 补充更多气象灾害预警内容,为生活做准备。【板书】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