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高一思想政治(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碳素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考生必须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其余试题用碳素笔或钢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及答题卡交监考教师方可离开教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殷墟,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字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出彩时代。灿烂精美的青铜器皿、琳琅华贵的玉石雕刻、装饰精美的马车,是3300多年前殷商文明的生动诠释。下列对商文明的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共同劳动共享成果②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管理集体事务③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门槛④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欧洲工人运动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下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理解正确的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②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③1848年《共产党宜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④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某班围绕“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以下四位同学的发言中,你认为回答最科学的是( )A.甲同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B.乙同学: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C.丙同学: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D.丁同学:因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4.从1840年到1905年的几十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在中国的种种特权。人民除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外,还要在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下苦苦挣扎。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②使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③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年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其创作的《新民主主义论》理论内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革命问题、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回答了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提出的紧迫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景和出路,这启示我们( )①必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②要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③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皆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①进行“一化三改”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分配不公问题④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选项能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②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④明确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形态”。下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③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新时代十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新征程上继续全面推进改革,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准改革方向,明确目标任务,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为此,我们要( )①把准方向,真抓实干,谱写新时代新篇章②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创新引擎③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④坚持改革开放,以伟大的社会革命引领伟大的自我革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习近平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世界文化立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①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意味着中国方案是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的正确方案④表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① D.③④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经历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应该( )①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③在实践中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提“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到2024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①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③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④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 )①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不断总结改革经验②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③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④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一探索历程可见( )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党中央洞察全球大势,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中欧班列”,倡导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催生了新的需求。中国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1)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一切进步和成绩的根本原因。(4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的经济生活景观。(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女性民俗的特点并分析原因。(7分)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朝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朝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摘编自[美]芮沃寿等《唐朝的概观》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院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统一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统一,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