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断拓展提升,技术成果不仅呈井喷式涌现,而且不断挑战人类的想象极限,促进人类的思维变革,全球范围正在纵深推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今时代,对前沿科学技术的认知是决定人的知识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
但是,面向这些前沿领域的前沿科普,却有些不足。前沿科普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普活动,旨在增进公众对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最先进技术或最具有创新性思想的理解。
当前我国前沿科普存在一定短板,例如针对前沿科技的普及重点不突出、内容比较浅显。很多报道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上,而较少涉及技术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等内容,缺乏对世界前沿科技的本质、规律的深挖细剖。同时,科普内容供给专业领域间差异大,电子芯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方面备受关注,但物理、材料、有机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科普程度不足。
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普,并有专门的法条规定“国家推动新技术、新知识在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传播与推广,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国家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在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
科普应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持续跟踪世界科技动向、科学前沿,瞄准科学技术中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重视原创性科研成果及创新性研究进展,加大前沿科普供给,而不应让科技前沿成为科普的洼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重点方向,都应成为科普的重点。
做好前沿科普,还应深挖公众对前沿科普的需求,做好内容与受众的匹配。不同群体对前沿科普的需求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许多领导干部,一些调研发现,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知晓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而是深度关注这些前沿科技的成熟程度、应用场景、潜在市场规模、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和人才分布等,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了解“技术是什么”转向综合研判对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科普需求已从获取知识转向提升能力,这就要求科普内容在高度、深度、交叉度上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科普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转变。
做好前沿科普,还应加强前沿科普人才的培养,尤其要破除一些科研工作者不愿、不屑、不敢、不会做科普的状态。要发挥科研工作者科普“发球手”作用,为他们做好“元科普”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和媒体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及对当前引起公众强烈自豪感和关注度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话题,围绕科技内涵、技术知识及与国计民生之关联等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增强公众认知,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
(摘编自谢小军《前沿科技需要前沿科普》)
材料二:
日前,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工程。会议强调,要聚焦解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找准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力点,不断完善“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促使全民科学素质获得普遍提高,高素质的创新大军才能把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激发出全社会应用创新成果加快发展的强大能量。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要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方能助力广州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更加体系化精准化的手段打造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方案》部署6项重点工程,旨在构建主体多元、途径广泛、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通过实施一揽子体系化建设举措,科技创新资源更有效地向科普资源转化,科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普服务日渐均衡化、广覆盖,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参与前沿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便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科普的关键在于“普”,有效传播对科普至关重要。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知识的传播正在经历从“人找知识”向“知识找人”的转变。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公众才能具备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知识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从这层意义讲,科学普及所普及的并不局限于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基于此,《实施方案》突出科学精神引领,提出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当公众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普遍获得提升,全社会便能够聚合起科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能。
(摘编自杨博《让科普与科创“两翼齐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我国前沿科普存在内容浅显、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如对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深挖不足。
B.新修订的《科普法》要求前沿科技重大任务必须开展科普活动,但须以适当考虑保密规定为前提。
C.前沿科普应当覆盖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但也需关注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普工作。
D.许多领导干部对前沿科技的关注点,已经从“技术是什么”转向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研判。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普须借助体系化手段构建全域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如实施6项重点工程促进科普均衡发展。
B.科学普及的核心是传播科学知识,公众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就可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移动互联时代,科普需要适应“知识找人”的传播趋势,借助精准化手段提升公众参与兴趣。
D.广州的《实施方案》注重科学精神引领,旨在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和聚合发展动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问题为导向,先分析前沿科普短板,再结合法律政策提出解决路径,逻辑清晰。
B.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实施方案》及其目标,然后分述体系化建设和传播策略。
C.材料一指出了不同群体前沿科普需求的差异,论证了科普内容与受众相匹配的必要性。
D.材料二引用具体数据支撑广州市科普成效,增强论证说服力,材料一列举事实展开论证。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普与科创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以“我与科普”为主题的沙龙,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列出自己的发言要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琴和箫
孙犁
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仔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也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⑤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了觉醒。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⑨段中的“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C.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8.“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从叙述视角、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本小说与《荷花淀》的不同之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子瞻在黄州,与蜀人巢谷者游。谷故有武力,见时事不平,常欲奋不顾身以立名节。既与子瞻友善,因从之南迁。至循州,子瞻复徙惠州,谷欲与偕。子瞻止之曰:“君意则善,然吾老矣,恐不复能还。君方壮,当勉为功名。”谷泫然曰:“谷苟负心,有如此日。”遂别。后子瞻再徙儋州,谷闻之,自眉州徒步往访,至则子瞻已病革,相见恸哭。未几,谷亦以疾卒于途。嗟夫!士穷乃见节义。若巢谷者,可谓不负其言矣。”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材料三: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方其学于荀卿,不过从时好以取富贵。及至富贵既极,刑祸随之,其所为皆出于贪利嗜势,非必本于其师之说也。君子之学,岂为是哉?若子瞻者,可谓知言矣。然余观子瞻平生,大节磊落,而于巢谷之事,尤见交友之谊。当其患难流离之际,谷能不负初心,子瞻亦能得士如此,此岂偶然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轼之才A远大B器也C他日自当D为天下用E要在朝廷F培养之G使天下之士H莫不畏慕降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指等到二十岁行冠礼,“比”与《论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B.“制诰”指皇帝诏令,与“修注”同为翰林院官职,但制诰地位更为清要。
C.“病革”指病情危急,“革”为通假字,与“革故鼎新”的“革”意思不同。
D.“大节磊落”形容苏轼气节高尚,“磊落”与《少年中国说》“奇花初胎,矞矞皇皇”都含褒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年少时母亲亲自教他读书,他能概括古今成败的要领,展现出过人的才智。
B.韩琦认为应当通过馆阁职位培养苏轼,让天下士人信服,然后再加以重用。
C.巢谷不顾年迈,执意陪伴苏轼南迁,最终病逝途中,践行了朋友的义节。
D.王夫之认为李斯并非用荀子之学祸乱天下,其行为更多出于个人功利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士穷乃见节义。若巢谷者,可谓不负其言矣。
14.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展现了苏轼的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宜州①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③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宜州,词人贬所。②相传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其眉间,洗濯不去,宫女见其美,竞相仿效,称为“梅花妆”。③个里,此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抒写宜州见梅的惊喜,“也”和“不道”,生动地传达出惊讶的感觉。
B.过片运用梅花妆典故,引发香草美人的联想,抒发暮春之感与贬谪之思。
C.下片的后半转为深沉的感叹,表示自己平生好酒,远离国都更借酒浇愁。
D.全词转折跌宕,由深婉蕴藉转为顿挫悲凉,勾画出词人复杂的情感历程。。
16.有学者这样评价黄庭坚词:“倔强中见姿态,倔强凸显其毅然不可夺的一面,姿态见其乐观疏通的一面。”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者,根情,苗言。从《将进酒》中“ , ”两句,我们分明可以见出作者对富贵生活的不屑和怀才不遇的郁愤。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湘江秋景,发出“ , ”的追问,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豪迈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
(3)《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DeepSeek宣布开源其最新AI技术后,引发了全球开发者狂欢。开源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悄悄重塑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从一碗牛肉面说起……
街角的老张面馆生意火爆,秘决全凭一勺祖传汤底。老张从不让外人进厨房,连儿子都得蒙着眼睛学配方——这像极了传统科技公司的“闭源模式”:核心技术锁在保险柜, ,却永远不知道“汤里加了什么料”,更不用说“指手划脚”改配方。
而开源则像一家“透明厨房”餐厅。老板不仅公开菜谱,还鼓励你进厨房自己加辣椒、改火候,甚至把改良版配方拿去开分店。①比如DeepSeek开源的AI模型,②就像一份“智能牛肉面菜谱”,③开发者可以自由修改算法“火候”,④定制出更适合开发者口味的版本。 ⑤这种模式打破了“技术霸权”——代码不再是少数公司的“魔法黑箱”,⑥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⑦被全球开发者重组、拆解、再创新。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科院,基于DeepSeek-Medical开源模型开发出肺结节AI筛查系统,在《柳叶刀》发表的临床数据显示,其敏感度达94.3%,较传统方法提升11.5%。
当然,开源也有风险。几年前,某诈骗团伙利用开源人脸生成模型,伪造明星直播卖假货,卷走千万资金。当技术菜谱全民共享,坏人也能进厨房。
下次当你用AI写周报、自动P图或刷短视频时,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正在无形的“开源厨房”里协作,有人添柴,有人调味,有人负责试吃——而你的每一次点击、反馈、分享,都在参与这场史无前例的技术共创。在这场开源革命中,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技术如何从神坛走下,变成人类共同的“家常菜”!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B.用户只能看到产品
C.用户可以吃到牛肉面
D.产品被用户选择消费
19.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的“家常菜”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
C.几个“慈祥”的老板搜集菜叶给她们做难得的佳肴。
D.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并加以改正。(2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科学而严谨表述你对“技术开源现象”的理解,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不超过100个字。(6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年九三阅兵式中,92岁抗战老兵目睹新型战机翱翔天际、尖端导弹威严列阵,感叹道:“今日亮剑,是为和平;当年浴血,亦为和平。”
请联系历史与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3分)
2.B(3分)
3.D(3分)
4.①材料一:从服务科技强国角度,强调前沿科普需聚焦新兴技术本质,推动原创成果传播,弥补科普洼地。②材料二:从全民素质提升角度,主张通过制度安排促进科普与科创协同,激发公众参与以转化创新动能。(每点2分,共4分)
5.①强化自身科学素养:主动学习前沿科技知识,关注基础理论与应用场景,提升科学认知与思辨能力。②创新科普参与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短视频、互动图文,以通俗化语言传播复杂的科技概念。③推动科普实践融合:参与高校科普社团或科技馆志愿活动,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元科普”服务。④倡导科普需求导向:调研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设计分层内容,如为青少年定制趣味实验课程。(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6.D(3分)A项,“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错误。原文对孩子父亲的牺牲是这样描述的:“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把他埋葬了”,据此可知,小说对孩子父亲的牺牲是一笔带过,也没有极力渲染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B项,“……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错误。本文第⑤段中写孩子拉胡琴思念牺牲的父亲,胡琴的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天空多么清冷啊”,由此可见“月色多么皎洁”渲染的是清冷凄凉的氛围。C项,“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思想上开始觉醒了”错误。由原文“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可见孩子母亲思想上的觉醒是在丈夫牺牲之前。
7.B(3分)“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错误。由原文“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觉到振奋了”可知,“沉重低垂”是因为稻子长势好,“我”走在田埂上“觉到振奋”,由此可见,此时“我”的心情并不沉重。
8.①象征“我”的朋友夫妇之间深厚、和谐的情感。“我”的朋友演奏胡琴,女人总是吹箫来配合,二人心灵共鸣。②蕴含着“我”对大菱姐妹的思念之情。小说结尾写了“我”幻想两个女孩子拉胡琴、吹竹箫的场景,这是“我”对大菱姐妹思念之情的流露。③象征勇赴国难、不惧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我”的朋友为抗战而死,其妻奔赴延安,代表他们精神的琴和箫传给了他们的女儿,暗示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9.①叙述视角的角度:本文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荷花淀》的叙述视角是全知视角。②主题表达的角度:《琴和箫》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一个幸福美好的艺术家庭被敌人毁灭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同时表达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战、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决心。《荷花淀》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由普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③语言风格的角度:《琴和箫》语言含蓄深沉,充满感伤。《荷花淀》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练。(每点2分,共6分)
10.CEG(3分)
11.A(3分)A项错误:“比冠”的“比”意为“等到”,“比及三年”的“比”意为“等到”,两者意思相同。B项正确:“制诰”指起草诏令的官职,地位清贵。C项正确:“病革”的“革”通“亟”,意为危急;“革故鼎新”的“革”意为变革。D项正确:“磊落”形容胸怀坦荡,“矞矞皇皇”形容华美瑰丽,均含褒义。
12.C(3分)C项错误:材料二中“君方壮”表明巢谷当时正值壮年,而非年迈。原文苏轼说“吾老矣”,是指自己年老。
13.(1)如果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不一定认为正确,恰恰足以连累他。(“骤”:突然、骤然;“然”:正确、合理;“适”:恰恰、正好;“累”:连累、拖累各1分)
(2)士人在困窘时才能显现出节操和义气。像巢谷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违背自己的诺言了。(“穷”:困窘、不得志;“见”:同“现”,显现;“若”:像;“负”:违背、辜负各1分)
14.①材料一:政治才能与仕途经历,展现其才华出众②材料二:患难交友,展现其人格魅力③材料三:学术见解与人生境界,展现其思想深度(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
15.B(3分)“暮春” 错误, “知春近” 可知为冬春之交。
16.①“姿态”:词人身处贬谪困境,仍葆有乐观疏通的心境。远在天涯,仍能体察自然之美,为“梅破”和“春近”欣喜,为“开遍向南枝”而惊讶。②“倔强”:十年贬谪,仍未消磨内心不平,借酒消愁中暗含对贬谪的不满,借“花应妒”暗示自身高洁与小人陷害。③“于倔强中见姿态”:全词外显旷达(姿态),内蕴孤傲(倔强),转折跌宕,情感复杂。(每点2分,共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18.C(3分)该句为启下句,主语应为用户,同时对应后一分句的“汤料”,此处为“牛肉面”更合适。
19.D(3分)A项突出强调,B项引用,C项讽刺,D项和“家常菜”都是特殊含义。
20.③修改——调整。⑦被全球开发者拆解、重组、再创新。(每处2分,共4分)
21.决——诀;指手划脚——指手画脚(每处1分,共2分)
22.示例:技术开源,是把软件的源代码免费公开,允许任何人使用和修改。(2 分)所有技术开发者都可以共同参与技术创新,这是一种共享的文化理念,加速了技术的发展。(2分)但是恶意的修改与使用会导致不良后果,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2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的事迹,就能说出其中的要领。到二十岁行冠礼时,已经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治平二年,入朝任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说他的名声,想按照唐代的旧例召他进入翰林院,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将来自然会被天下所用。重要的是要在朝廷中培养他,让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羡慕、心悦诚服的,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取用他,就不会有人再有异议了。如果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不一定认为正确,恰恰足以连累他。”英宗说:“暂且给他修注的官职怎么样?”韩琦说:“记注与制诰相邻,不能突然授予。不如在馆阁中给他一个较高的贴职,并且请召他参加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道他能不能通过,像苏轼还有不能通过的吗?”韩琦仍然不同意,等到考试两篇论文,又列入三等,得以任直史馆。
材料二:
苏轼在黄州时,与蜀人巢谷交游。巢谷原本有武艺,看到时局不平,常常想要奋不顾身来树立名节。与苏轼交好后,就跟随他南迁。到了循州,苏轼又被调往惠州,巢谷想与他同去。苏轼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好的,但是我老了,恐怕不能再回来了。您正当壮年,应当努力建功立业。”巢谷流泪说:“我如果辜负心意,有如此日。”于是分别。后来苏轼又被调往儋州,巢谷听说后,从眉州徒步前往探望,到了那里苏轼已经病危,相见后痛哭。不久,巢谷也因病在途中去世。唉!士人在困窘时才能显现出节操和义气。像巢谷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违背自己的诺言了。
材料三:
苏轼说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国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没有用他的学说为秦国服务。当他向荀子学习时,不过是顺从时好来取得富贵。等到富贵到极点,刑罚灾祸随之而来,他的所作所为都出于贪图利益、嗜好权势,不一定源于他老师的学说。君子的学问,难道是为了这个吗?像苏轼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于言辞了。但是我观察苏轼的一生,大节光明磊落,而在巢谷这件事上,尤其能看出他交友的情谊。当他患难流离的时候,巢谷能够不辜负初心,苏轼也能够得到这样的士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