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全面调查或称“综合调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例如,把一个县、镇或村作为一个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其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婚姻家庭、文化和宗教等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全面调查的特点是调查对象范围广、单位多、内容比较全面,但一般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组织难度较大。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所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全面调查,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超过七万字,其中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寻乌调查使毛泽东同志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以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寻乌调查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根据这次调查和以往进行实际调查的切身体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的重要著作,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科学论断。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做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可选择中等水平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选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选择出现这些苗头、趋势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要选择发展形态完整的调查对象。
“解剖麻雀”是毛泽东同志对典型调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认为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
那么,怎样找调查的典型呢?毛泽东同志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在一切活动中找出几个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典型例子,经过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得出具体结论。”
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很多调查,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最早一篇比较完整的典型调查报告,采用的就是解剖典型的方法。毛泽东同志通过调研分析指出,这户佃农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他指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都辛苦,且许多佃农被挤致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这份调查报告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大致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状况,后来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广大农村有深刻的认识,同他善于把握典型,运用由点及面的调查方法分不开。
(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
B. 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
C. 寻乌调查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和调查工作的认识,材料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即在寻乌调查后提出。
D. 根据调查目的,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可以选取不同的“典型”,中等水平的、最先进的、最落后的都有研究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应少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指手画脚,必须放下架子,想办法去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解决遇到的难题。
B. 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的机会,有计划地通过与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查。
C. 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因为全面调查虽有内容更全面、系统的优点,但耗费颇大,较难组织。
D. 毛泽东《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选取的调查角度是特定佃农的收支情况和生存状况,以此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正定足迹》记载,当年春光电器厂研制出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设备,习近平同志听说后就赶赴电器厂调研。
B.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C. 1955年5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警卫队干部和战士时说:我通过你们,你们通过农民,把情况了解上来,这就调查。
D.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形成的注重调查研究、重视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的习惯,在革命实践中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4. 根据材料一,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举例分析毛泽东论著的文体特色。
5. 世纪中学高二学生小刚准备针对自己家乡XX镇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情况开展调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准备对他的调查提一些建议。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拟写建议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水
乔叶
出门再看,余晖已尽。周围的山林已经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靛蓝。没有路灯,只有家家户户露出的微光,映衬出暖调暮色。也不敢走远,便又到了村委会门口,这块地方并不宽展,此时却有了些空旷意味。
在老槐树下看了好一会儿。我爬的最早的树就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槐花香,好嘴尝。”奶奶一说这话,就预兆着她想要开始蒸槐花了。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慢工出细活,我只管三下两下蹿爬到树上,用手捋着槐花,一把一把地吃。柔嫩的花瓣就被我这么粗粗糙糙地吞到了肚子里。槐花的香并不顺溜,刚入口时是轻微的涩,然后才会泛起淡淡的甜。这甜是个慢性子,来得不烈,走得不急,我从树上下来好一会儿,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唇,还有余味儿。
张开胳膊趴到槐树上,真粗。树皮微凉。一疙瘩一疙瘩的凸起,像脚蹬子引诱着我往上爬,小时候的我爬树是把好手。现在还能爬吗?有多少年都没有爬过了,这老胳膊老腿。
鞋是耐克跑鞋,轻便,防滑。左右看看,没一个人影儿。我抬起左脚,搭上一个树疙瘩,往上提劲儿,再把右脚搭上另一个树疙瘩,两手一高一低抱住树,涌动身体,一下,一下,终于够住了最低的枝丫,再提一把大劲儿,上到树上。
稍微高了这么一点儿,看到眼里的景致也没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是我。谁能想到我会在这夜里爬到这棵树上呢。我想着另外一个人,他远远地看见这树,看见夜色中树杈上黑黑的蠕动的一团,他会以为这是什么?
漆桃花这几天开得正好。其实就是野桃花,宝水人却叫它漆桃花。它的粉是极淡的粉,阳光下远看时竟像是雪白的,近看才会察觉到它的粉、粉中还含红。五瓣,细长的花蕊,稍稍往里扣着,有些羞涩。开得最饱满时,一阵风吹来,就落成了桃花雪。几乎是同时,花柄和花托之间就萌出了小小的绿芽,叶子出来了。
每次散步我都会折几枝插瓶。雪梅也有这个爱好,却比我插得讲究,每一瓶都能看得出轻重高低,疏密有序,俯仰得宜,如画一般,且定要白瓶子和玻璃瓶,越发衬着野野嫩嫩的好看。我夸她审美有天分,她腼腆一笑,说是网上学的。秀梅却只看重这漆桃花的果子。说到五六月份时就能长成,跟个小青枣子似的,就再也长不大。吃是不能吃的,以前这叫不中用,近些年却中了用,因为能成钱了。果子虽没果肉,那果核却好。秀梅还说,剥了皮,留着核,穿成手串,卖给游客,可不就成了钱?自从摸着了这个门路,村里人一到时节就都去摘这野桃子穿手串,往云里村和云下村送货。
野杏花跟着漆桃花的脚,开起来也是轻薄明艳,只是花期也短,风吹一阵子就散落了。和它一起开的山茱萸花期却长,乍一看跟黄腊梅似的,只是比腊梅的气势要大。它是树,开出来便是花树,不管大花树还是小花树都披着一身黄花,黄金甲似的,每个枝条每朵花都向上支棱着,十分硬气。云里景区有个景点就叫茱萸台,听说原来叫磨石坡的,后来发现有很多茱萸,就改叫茱萸台了。导游词里说是王维来过。来没来过谁知道呢?孟胡子说,要想吃旅游饭,在地名上咱也得随行就市,这叫文化提升。
白蒿也蓬蓬茏茏地长了起来。幼时我爱吃蒸白蒿。奶奶把白蒿一把把地掐回来,洗净后裹上面蒸熟,再浇上蒜汁,便满口鲜腴。其他也罢了,最能显手艺的是怎么裹那一层面,这层面需得匀匀的,还需得不厚不薄,厚了黏糊,薄了不够提香。奶奶裹的那层面,又润又糯,如雪下透出的春草色。
抱着几枝漆桃花从坡上下来,碰到张大包正在房后看他的香椿树,树不少,却还瘦小,问他啥时候能来掰芽吃,他说还早。路过九奶家,老安正和九奶在院子里坐着,远远地跟我打了招呼。我便过去。问安嫂子呢,老安说刚挖了点儿荠菜,正在收拾。便高声喊了安嫂子手脚快点儿,先收拾一袋子出来呀。我也只好等着。说话间安嫂子到了跟前,拎了个塑料袋子,满当当的翠色,不容分说就塞过来。我也只好接着。回去包了一顿饺子,比以往吃过的荠菜饺子都鲜美。
接下来就迷上了挖荠菜,一直挖到了三月三。这时节,山下的荠菜早就花开成了片,起了硬莲,就吃这一口来说已经算是老了,可山里的荠菜却还正是蓬勃壮嫩。三月三这天,荠菜是主角。和福田庄一样,宝水也是要拿荠菜煮鸡蛋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这边还另有一种说法:三月三是荠菜花生日。这还是头一回听说。福田庄的说法是“二月二,龙头抬。三月三,生轩辕”。这么看来,黄帝和荠菜花原是同一天的生日?
老安说,老规矩也是要戴荠菜花的。“戴了粮仓满,不戴少银钱”。戴自然是没人戴,却要放在灶边,说是防一年的虫蚁。那天我便冷水坐锅,放了几颗鸡蛋,又将荠菜连枝带叶地整棵盘进去,开火煮了几分钟,放了些盐,把鸡蛋皮儿挨个敲了缝,又小火煮了两分钟,过了凉水,剥了蛋壳,摆在青瓷盘里,又放了几枝带花的荠菜棵。白的雪白,青的淡青,绿的鲜绿,煞是好看,便拍了图发了朋友圈,顿时点赞纷纷。有几个朋友私信问在哪里忙什么,便干脆统一回复了,说在宝水村小住。有留言道,你这也是“升来升去升到农村”。这是豫剧《朝阳沟》里的唱词。我回复道,嗯,是升到底儿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宝水》应该是目前为止,书写新农村建设、写乡村振兴的出色之作。它的出色就在于它没有从概念、观念出发,而是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我个人也把《宝水》看成一部中国七零后长篇小说的突围之作。《宝水》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的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燃对七零后长篇小说写作的信心。”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漆桃花,“我”和雪梅喜欢插花,秀梅却只想着穿手串卖钱,流露出作者对新时代下人们追逐利益的批评。
B. 文中“我”爬槐树的举动,既源于童年记忆的牵引,也暗含对当下生活的微妙疏离与自我试探。
C. 奶奶蒸槐花时“慢工出细活”与“我”急于爬树捋花吃的对比,凸显了代际间生活态度的差异。
D. 漆桃花被宝水人赋予经济价值,孟胡子对景点名称的“文化提升”,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现实考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描写爬槐树时,综合运用了视觉(树疙瘩)、触觉(树皮微凉)与内心独白(“老胳膊老腿”)等手法,将动作过程与心理活动结合得细腻传神。
B. 第二段作者运用插叙的叙述手法,写了“我”小时候爬树吃槐花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
C. 文章语言质补而又富有韵味,如“槐花香,好嘴尝”“戴了粮仓满,不戴少银钱”等俗语的引用,使文本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D. 本文和《哦,香雪》一样,没有设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动情诉说乡村的日常生活,细腻真实地再现时代风貌。
8.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指出,《宝水》的出色就在于它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请从“人情之美”“劳动之美”“风情之美”的角度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崇韬以材干见称。庄宗即位,拜为兵部尚书、枢密使。时唐军东保杨刘,王彦章围之。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崇韬因曰:“彦章围我于此,其志在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庄宗以为然,崇韬渡河筑垒,六日垒成。彦章果引兵急攻之,不克,庄宗迎击,遂败之。后擒王彦章,诛梁氏,皆崇韬赞成其谋也。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三年夏,庄宗思得高楼避暑,问崇韬,崇韬对曰:“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起楼,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以继岌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尝谓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监军李从袭等闻此言皆切齿,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杀之。其破蜀所得,皆籍没。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传》)
材料二: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
(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固已大失A计矣B而又去我C之所与D与彼之所畏者E则大祸之集F可胜G救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B. 赞,辅佐,与成语“赞不绝口”中的“赞”字意思不同。
C. 间,离间,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用法相同。
D. 趋,奔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崇韬善于分析战争局势,能预判敌方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在对抗王彦章的战役中及时进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郭崇韬面对藩镇诸侯的贿赂没有拒绝,而是将财物妥善保管并在国家需要时悉数献出,这一做法具有灵活性,顾全了大局。
C. 庄宗有意建造高楼以避暑,郭崇韬进言提醒庄宗应铭记创业艰辛,不宜奢华,然而庄宗未采纳其建议,仍建造了高楼。
D. 何去非认为郭崇韬忠诚可信却遭到庄宗的猜忌,所以,他即使攻占了一百个蜀国,也不能挽回被处死的命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2)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
14. 对于庄宗李存勖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二中何去非与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①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喻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喜”字表达了诗人雪夜拜访李郎中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首联中,“鹅毛雪”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场景,“可怜”表达了诗人对雪夜的喜爱之情。
C. 颈联出句写室内欢聚、热闹,对句写室外雪大、清冷,对比强烈,极具画面感。
D. 尾联表达出诗人对和友人相聚的美好光阴的珍惜,希望两人饮酒赋诗、彻夜畅谈。
16. “烛”是中国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本诗和闻一多的《红烛》都借“红烛”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即使是极短的时间学习也比整天空想更有收获,即“_______,_______”,鼓励我们珍惜时间,积极学习。
(2)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生动刻画了他们犹豫彷徨的处境与心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对向日葵可谓 ① ,几乎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几个狂热的磕瓜子爱好者。这种植物因为形似太阳,被称为“太阳花”。它们向日而生,晨朝东,暮向西,因而得了一个恰如其份的名字:“向日葵”。在著名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随音乐起舞和持续产生阳光而倍受玩家倾睐。
科学研究认为向日葵摆头是由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的。当太阳升起时,生长素就向茎的背光一侧集中,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一侧长得快,一侧长得慢,从外观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茎的东侧比西侧长得快,向日葵就追着太阳跑;到了夜间,西侧的增长更快,向日葵便摆动回来了。
但这种节律并不会持续一辈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长减缓,它就变成始终面朝东方的“面瘫”了。 ② ,这是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东,向日葵的升温会更迅速,因而朝东的花盘更能吸引喜欢暖花的蜜蜂。当摆头不能再带来好处时,向日葵也就懒得继续奉献每日的表演了。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太阳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爬山虎 B. 太师椅 C. 千里马 D. 狗尾草
19.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歪脖子”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2. 某儿童科普绘画比赛拟以“向日葵”为主题,要求参赛者以“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为题目,为向日葵创作一段生动的自我描述,用于绘画作品的文字说明。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富有童趣,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 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请以“青春与梦想”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注意叙述方法巧妙运用与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毛泽东的论著中除了常用的叙述与议论外,还兼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如第二部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第三段“只是叹气”“恼火”“才力小,干不下”通过神态、动作、语言表现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难题时懦弱回避的场面。
②大众语的自觉运用。毛泽东的论著大量吸收群众语言,便于最广大普通百姓理解抽象的道理,如口语:“瞎说一顿”“迈开你的两脚”;专门语:“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借用妇女生育的相关术语来喻指调查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5. ①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全面调查还是典型调查的方式。
②若采用全面调查,应将家乡××镇作为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
③若采用典型调查,应在××镇全体群众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事先要根据自己的调查目的选择好“典型”。
【答案】6. A 7. B
8. ①“我”作为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②“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亲历者,使故事真实可信,叙说了乡村寻常而缤纷绚烂的生活,更能突显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
③“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使得情节清晰连贯。
9. ①文章细致描写了人情之美,宝水的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且人情浓郁。如“我”散步路上与村民们寒暄,体现了亲近和睦的人情之美。
②文章描写了劳动之美,宝水的人们勤劳质朴,努力用双手改变生活。如乡民们将漆桃花的果核做成手串,卖给游客来改善生活。
③文章细致抒写了风情之美,宝水地处大山,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如每到三月三,当地的百姓会用荠菜煮鸡蛋,庇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康健。
【答案】10. BEF
11. C 12. D
13. (1)(向延嗣)趁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进了郭崇韬的腰包,而且诬告郭崇韬有异心,将会危及魏王。
(2)庄宗只知道自己忌恨的人是谁,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倚赖的人是谁,所以郭崇韬由于忠贞直言而被疏远,遭到的馋言诋毁和忌恨也一天比一天多。
14. ①何去非认为李存勖杀了忠心耿耿的郭崇韬,让大权在握的李嗣源无所忌惮,又调动全国军队远征作战,给李嗣源以可乘之机。
②《伶官传序》认为李存勖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其“逸豫亡身”,得到了天下便恣意享乐、亲近优伶,以至于众叛亲离。
【答案】15. A 16.
本诗颔联写 “烛”,写了烛的颜色和烛火带来的温暖与光亮,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对友人雪夜来访的喜悦之情。
闻一多《红烛》中的 “烛”,是独立鲜明的意象,象征着奉献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爱国的精神。
17.【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绕树三匝 ⑥. 何枝可依
【答案】18. D 19. “磕”改为“嗑”;“份”改为“分”;“倍”改为“备”;“倾”改为“青”。
20. ①了如指掌
②毋庸置疑 21. ①“歪脖子”指的是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形成的外观上的倾斜状态。
②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歪脖子”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以描述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外观特征。
22. 示例:我为什么是“歪脖子”?因为我还是小向日葵的时候,太阳一出来,我身体里的生长素就开始调皮,它让茎的一边长得快,一边长得慢,所以我就成了“歪脖子”,追着太阳跑啦!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