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 情感与抉择(期中知识测评)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 情感与抉择(期中知识测评)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四单元期中测评
一、字词考点演练
1.读拼音写词语
(1)山洪páo xiào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与此同时,海浪xiōng yǒng péng pài地拍打着海岸,溅起阵阵浪花。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相互chān fú着,小心翼翼地走过泥泞的小路。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shēn yín了一声,仍艰难地站起身继续坚守岗位。而桑娜独自坐在屋里,听着窗外hū xiào的海风,内心满是不安。
(2)他最近真是 dǎo méi,接连遇到了好几件倒霉事,内心 tǎn tè bù ān 地等待着新的转机。此时,母亲正 bào yuàn着天气的恶劣,担心着在外打工的父亲。那个 kuí wú的汉子,默默地扛起了家庭最重的担子,而他只能 fàng sì地笑着,试图缓解压抑的气氛,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等到深夜,村庄一片 jìng mì,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添几分孤寂。
2.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狞(níng nǐng)笑 嗤(chī cī)笑 呻(shēn sēn)吟
蜷(quán juǎn)缩 魁(kuí guí)梧 澎(péng pén)湃
折(zhē zhé shé)腾 折(zhē zhé shé)本 折(zhē zhé shé)断
强(qiáng qiǎng jiàng)大 勉强(qiáng qiǎng jiàng) 倔强(qiáng qiǎng jiàng)
哄(hōng hǒng hòng)堂大笑 哄(hōng hǒng hòng)骗 起哄(hōng hǒng hòng)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拥:A.抱 B.围着 C.挤着走 D.拥护
(1)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
(1)木桥前站着的是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
(1)那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
(1)一群青年拥着一位老师傅走出来。( )
4.选词填空
(1)老汉( )地站在桥边,像一座山一样稳定着大家的心。(昂首挺胸 垂头丧气)
(2)桑娜( )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把孩子抱回家。(斩钉截铁 犹豫不决)
(3)老班长( )地照顾着小战士,自己却忍饥挨饿。(无微不至 漠不关心)
(4)将军( )地看着冻僵的军需处长,眼睛湿润了。(怒目圆睁 热泪盈眶)
(5)人民衷心( )伟大的领袖,因为他为人民谋幸福。(拥戴 爱戴)
(6)在( )的夜晚,只有虫鸣声在山谷中回荡。(寂静 安静)
二、句子考点演练
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改写句子,保持原意不变)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仿写比喻句)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仿写拟人句)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5)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改为“被”字句)
(6)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仿写排比句)
2.省略号的用法辨析(填序号)
A. 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B. 表示语意的跳跃 C.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D. 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2)“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3)“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
(4)“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
3.日积月累填空
(1) ,死而后已。——诸葛亮
(2)捐躯赴国难, 。——曹植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李纲
(4)位卑未敢 。——陆游
(5)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三、课文内容考点演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桥》以“桥”为题,既指( ),也象征着( )。文中,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汉( )。
(2)《穷人》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 》等。文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体现了桑娜( )的品质。
(3)《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用( )做成了鱼钩,他这样做是为了( )。老班长牺牲后,小战士们珍藏起鱼钩,是因为这枚鱼钩象征着( )。
2.火眼金睛辨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桥》中“他像一座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汉的高大形象。( )
(2)《穷人》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桑娜善良、无私的品质。( )
(3)《金色的鱼钩》以“鱼钩”为线索,串联起老班长照顾小战士的故事,体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曹植之口,表达了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 )
(5)在“请你支持我”的口语交际中,说服他人时只需表明自己的请求,不用说明理由。( )
(6)“笔尖流出的故事”创作时,不需要注重环境描写,只需把情节写完整即可。( )
(7)“汹涌澎湃”可以用来形容海浪,也可以用来形容风。( )
(8)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是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3.阅读《桥》选段,回答问题。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用“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2)老汉为什么让党员排在后边?这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3)结合选段,说说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
4.阅读《穷人》选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2)选段中桑娜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
(3)从桑娜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中,你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5.阅读《金色的鱼钩》选段,回答问题。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精神振奋地等着。等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同志生火,还有一个照顾老班长。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1)老班长虽然身体极度虚弱,却“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2)老班长昏迷不醒时,“我们”是怎样做的?这表现了什么?
(3)结合选段,说说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阅读
1.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完成练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台湾南部的高雄市,一位青年也躺在病床上。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正在等待着心脏移植。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台湾青年的骨髓,要在当天送到杭州。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 24 小时。医生们争分夺秒,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急速送往杭州。
飞机在天空中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杭州。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
手术非常成功。小钱得救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同胞之间的血脉亲情,就像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永远连通着两岸同胞的心灵。。
(1)文中的“生命桥”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说小钱是幸运的?
(3)文中“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 24 小时,这个时间限制在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讲雷锋故事的“老农垦”
2004年,朱洪亮参(cān shēn)加了农场的关工委工作,从此他就和青少年交上了朋友,几乎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了(le liǎo)解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要求,知道孩子们更需要大力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他们心里扎(zā zhā)下根。可是,《雷锋日记》等书籍在书店很难买得到。为了配合关工委开展的“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他多方收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文字和图片资料,一面顶风冒雨骑自行车,到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一面与关工委老同志研究,决定由关工委“五老”编辑出版一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学习资料。几个老同志说干就干,不顾年迈体弱,起早贪黑,翻箱底、查报刊、点“百度”,收集整理资料,反复研究,精心设计、编辑,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终于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的前夕,编印了《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宣传手册。A4纸大小的宣传手册,选用雷锋生前学习、工作、做好事的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雷锋日记摘抄、“五老”创编的学雷锋儿歌、学雷锋歌曲,封面封底彩色印刷,可谓图文并茂,新颖别致。用一万多文字,突出点明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手册一出,就引起很大轰动,15个农场和其他单位,争相购买,加印6000多册,还供(gòng gōng)不应求。宣传手册已成为青少年学雷锋重要的学习资料。
(1)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注音。
(2)解释词语。
起早贪黑:
新颖别致:
(3)《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宣传手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用“ ”画出来。
(4)为了开展的“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朱洪亮做了哪些准备?
3.提升阅读。
童年(节选)
高尔基
昏暗窄小的房子里,我的父亲摊手摊脚地躺在地板上。
他穿着一身白衣裳,光着脚,手指无力地打着弯儿。
他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了,成了两个黑洞;龇着牙咧着嘴,他像在吓唬我。
母亲跪在他旁边,用那把我常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梳子,为父亲梳理着头发。
母亲围着红色的围裙,粗里粗气地自言自语着,眼泪不停地从她肿大了的眼泡里流出来。
姥姥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我不明白姥姥反复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
我一向信服我姥姥说的任何一句话。尽管现在穿一身黑衣服,她显得脑袋和眼睛都出奇
的大,挺奇怪,也挺好玩。
我小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父亲看护着我,可是后来,我姥姥来了,她来照顾我了。
“你是哪儿的呀?”我问。
“尼日尼,坐船来的,不能走,水面上是不能走的,小鬼!”她答。
在水上不能走!坐船!
啊,太可笑了,太有意思了!
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沿着楼梯,
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会头向下栽下去。
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我怎么是小鬼呢?”
“因为你多嘴多舌!”
她笑嘻嘻地说。
从那一刻起,我就爱上这个和气的老人了,我希望她领着我立刻离开这儿。
因为我在这儿实在太难受了。
(1)“意思”在字典里解释有:A. 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思想内容。B. 情趣;趣味。C. 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在文中的意思是 。
(2)“我一向信服我姥姥说的任何一句话”是因为

(3)“我”为什么爱上了这个和气的老人?
(4)“我”坐过船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提升阅读。
一只皮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①对呀。”“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军人把两元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②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③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把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①“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 )。
A.简要的 B.稍加 C.大致
②“沉思”的“沉”解释为( )。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2)根据短文内容,理解填空。
①本文开头“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句,在文中烘托了小鞋匠 的心情。
②短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 。
(3)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其中只有一处表示省略,它是第 处,省略的内容是 ,省略的原因是 。
(4)“军人止住了脚步,用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一句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轻快 B.高亢 C.亲切 D.低沉
(5)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 。文中最能体现他对人民负责精神的语句是“ ”。
五、表达与写作考点演练
1.口语交际
(1)学校准备开展一次“红色故事分享会”,请你说服老师让你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出你的说服过程。
(2)班级计划成立一个“阅读兴趣小组”,请你说服同学加入这个小组。
2.写作。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起来比较吸引人下面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请从中选择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题目自拟。
环境:开满桂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赵明
“小辣椒”班长
环境:突然下雨的街道
人物:铁牛
从城市归来的表哥
环境:太阳朗照下的村庄
人物:推着一车橘子的叔叔
下班的行人和放学的学生
写作提示
①写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抓住神态、心理、动作等进行描写,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沙哑(yǎ yā) 自作自受(zuō zuò) 废话(huì fèi)
势不可当(dànɡ dānɡ) 飞溅(zhàn jiàn) 喃喃自语(nán lán)
熄灭(xí xī) 奄奄一息(yān yǎn) 水蹿(cuān chuān)上来
2.读拼音,写词语。
(1)峡谷里,人迹罕至,只见山洪páo xiào,浪花fēi jiàn,豺狼虎豹páo xiào之声不时在山谷里回荡,听着就让人感到万分jiū xīn。
(2)山林间,静谧幽深,常遇清泉叮咚,枝叶sào dòng,猿猴míng jiào 之音时常在林间穿梭,听着就让人感到别样惬意。
(3)古寺旁,草木葱茏,偶见炊烟 niǎo niǎo,钟声 yōu cháng,信徒诵经之声不时在庭院里萦绕,听着就让人觉得内心安宁。
3.按要求给下列词语分类。
果断 夸耀 团结 武断 夸奖 聪明
阴险 狡猾 忠诚 凶恶 坚强 卑鄙
阴谋诡计 神机妙算
褒义词:
贬义词:
4.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汹涌澎湃 缝缝补补 忐忑不安
B.自做自受 势不可当 跌跌撞撞
C.魁悟黧黑 喜出望外 一动不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废虚 惊慌失措 寒风呼啸
B.无边无涯 热气腾腾 奄奄一息
C.呻呤 迫不及待 全神贯注
(3)下列诗句出自《回乡偶书·其二》的是( )。
A.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C.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D.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对于“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这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续。
B.文中的省略号和问号表现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C.文中的神态描写表明桑娜很害怕。
D.这是桑娜在自责,是自己良心发现,觉得对不起丈夫。
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再照样子写一个句子。
A.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B.死亡在洪水的轰鸣声中逼近。
仿写: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老人很凶。
(3)缩写句子。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4)改成陈述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二、积累运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时要把精力集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 )
(2)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
(3)借助环境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
(4)朗读《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时候要读得轻快活泼一些。( )
(5)《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不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 )
(6)《桥》《穷人》《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富含深意。( )
(7)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
(8)《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感人形象。( )
2.按课文原文填空。
(1)《穷人》的作者是 国作家 ,其代表作有《 》《 》 《 》等。
(2)默写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三、阅读感悟。
1.课内片段阅读。
穷人(节选)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1)照样子,写词语。
干干净净(AABB):
闪闪发亮(AABC):
(2)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的句子。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心惊肉跳”?
(5)“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此时桑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请你发挥想象,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6)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桑娜一家是“穷人”?
2.开心阅读。
一条马肉(节选)
副官处的同志非常担心毛泽东的身体,他们发现警卫战士的粮袋中只剩下很少的一点儿青稞麦了,便坚持要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两指宽的一条马肉。警卫战士们悄悄收下了。
做饭的时候,战士们拿出了那条马肉,准备混在野葱、野菜中煮汤吃。毛泽东见到马肉后,语带责备地说道:“你们又打埋伏了!”但他知道警卫战士们的良苦用心,况且战士们也是很长时间没沾荤腥了。他不忍再说他们什么了。于是,他便帮着战士们生火、煮菜。忽然间,他又想起了什么,吩咐战士们说:“马肉不能全吃尽,要给戴天福同志留下一些!”
戴夭福是警卫班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在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不幸患了疟疾,紧接着爬雪山,又劳累过度,身体更加虚弱了。一路上,毛泽东对他格外照顾。
战士们说:“小戴是重病号,他一定能分到一份。”
毛泽东说:“还是留下一些好,万一他分不到马肉,不就可以补救啦!”
正谈着的时候,奉命去照顾戴天福的钟福昌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毛泽东问:“小钟,戴天福同志呢 ”钟福昌再也忍不住眼泪,他哽咽着说:“他……牺牲啦……”他边说边将一个纸包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接过纸包,轻轻地将它打开,里边包着的竟是一条马肉。他明白了,这是分给戴天福的那条没有来得及吃的马肉。毛泽东托着纸包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气喘吁吁:
写出三个结构(ABCC式)的词语:
(2)“你们又打埋伏了!”这句话中“打埋伏”的意思是 。
(3)“他……牺牲啦……”前后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前面的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后面的表示表静默或思考 。
B.前面的表示表语言的中断,后面的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C. 面的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后面的表示表静默或思考。
(4)“毛泽东托着纸包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此时,主席的心情是怎样的?
(5)从这篇文章,我们能从毛主席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一: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在《穷人》中,通过对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心理描写,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生动地展现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梳理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小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桥》中,起因是山洪暴发,村民需要撤离;经过是老支书组织村民有序过桥,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结果是老支书和儿子牺牲。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如《穷人》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恶劣天气背景,又烘托出桑娜焦急、担忧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1)阅读小说时,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以《桥》为例,简要概括其故事情节。
(3)《穷人》中对屋外恶劣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二:小说片段赏析
片段一:《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片段二:《穷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4)片段一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洪水?有什么作用?
(5)片段二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什么?这段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台。
让你的思维插上翅膀,从下面的情境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创设情境,展开想象,自拟题目,编写一个故事。
①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个小女孩在哭泣……
②小巷里,衣衫褴褛的老人蹲在角落,喂一只小猫……
③夏日午后,一场暴雨袭来,一群人在屋檐下躲雨……
写作提示
①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②把故事写完整,可以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③试着根据人物心情、故事情节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
答案
考点演练
一、1.(1)咆哮 汹涌澎湃 搀扶 呻吟 呼啸 (2)倒霉 忐忑不安 抱怨 魁梧 放肆 静谧
2. níng chī shēn
quán kuí péng
zhē shé zhé
qiáng qiǎng jiàng
hōng hǒng hòng
3.(1)C (2)D (3)A (4)B
4.(1)昂首挺胸(2)犹豫不决(3)无微不至(4)热泪盈眶(5)拥戴(6)寂静
二、1.(1)她的心跳得十分剧烈,不清楚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可内心却驱使着她必须这样做。
(2)示例:海浪怒吼着,像一头凶猛的巨兽,从远方奔腾而来,力量无穷。
(3)示例:小草在春风的抚摸下,偷偷地探出了小脑袋。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5)两个孩子被桑娜抱回了家。
(6)示例:课堂上,有的同学在认真听讲,有的同学在积极思考,有的同学在踊跃发言。
2.(1)A(2)B(3)C(4)D
3.(1)鞠躬尽瘁(2)视死忽如归(3)不可以尺寸与人(4)忘忧国(5)人生自古谁无死?
三、1.(1)连接两岸的窄木桥 老汉用生命搭建的希望之桥 比喻 沉着冷静、威严有力量
(2)俄 列夫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善良 有同情心
(3)缝衣针 让小战士们有食物充饥 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2.(1)× (2)√ (3)√ (4)× (5)× (6)× (7)× (8)√
3.(1)比喻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拟人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因为党员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这体现了他舍己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
(3)老汉是一个沉着冷静、威严有力量、舍己为人、公正无私的人。
4.(1)因为桑娜心地善良,看到邻居的孩子无人照顾,出于本能想要帮助他们。
(2)表现了她既担心丈夫责怪,又坚定自己做法的矛盾、忐忑但又善良的内心。
(3)桑娜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2)“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说明他们生活艰难。
5.(1)体现了他忠于革命、坚强乐观、关心战士的精神。
(2)“我们”立即分工,钓鱼、生火、照顾老班长,想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挽救生命。这表现了“我们”对老班长的关心和敬爱。
(3)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关心战士、坚强乐观的人。
四、1.(1)“生命桥”指台湾青年捐献的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它象征着两岸同胞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深厚情谊。
(2)因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而在没有亲缘关系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的骨髓,他最终在台湾找到了,所以说他是幸运的。
(3)这句环境描写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小钱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处境形成对比,既暗示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也为后文两岸同胞联手挽救生命的温暖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让读者在感受环境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生命珍贵及人间大爱的意义。
(4)骨髓 24 小时的保存期是时间上的紧约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突出了 “争分夺秒” 的紧迫性,让医护人员抽取骨髓、急速运送的过程更具张力,体现了两岸医护人员为挽救生命所做的努力,也更能凸显两岸同胞跨越海峡、接力救人的急切与决心,强化了故事的感染力。
(5)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是无法被海峡阻隔的。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和两岸医护人员的努力,让生命在跨越海峡的过程中延续,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展现了同胞之间互助互爱的美好品质。它让我明白,无论距离多远,同胞的心始终紧紧相连,这种亲情与大爱能创造奇迹,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维护两岸之间的深厚联系。
2.(1)画去:shēn le zā gòng
(2)起得早,睡得晚,形容人辛勤劳动。 比喻新鲜、别致,有创新感。
(3)选用雷锋生前学习、工作、做好事的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雷锋的题词、雷锋日记摘抄、‘五老’创编的学雷锋儿歌、学雷锋歌曲,封面封底彩色印刷,可谓图文并茂,新颖别致。用一万多文字,突出点明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4)他多方收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雷锋故事等文字和图片资料;顶风冒雨骑自行车,到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与关工委老同志研究,决定由关工委“五老”编辑出版一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学习资料。
3.(1)B
(2)小时候生病姥姥照顾过我
(3)因为姥姥很和蔼,照顾生病的我。
(4)没有。我家的楼上住着几个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住着贩羊皮的卡尔麦克老头儿;沿着楼梯,可以滑下去,要是摔倒了,就会头向下栽下去。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可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从水上来的人。
4.(1)①B ②C
(2)①着急等待 ②日落西山
(3)③ 被锯掉了 不忍心说出“被锯掉了”这句话
(4)D
(5)大个子军人 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
五、1.(1)学校准备开展一次“红色故事分享会”,请你说服老师让你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出你的说服过程。
(2)班级计划成立一个“阅读兴趣小组”,请你说服同学加入这个小组。
2.桂花雨里的约定
九月的风卷着甜香漫进教室时,赵明的手指正在课桌底下转着橡皮。窗外的桂花树像堆了半树碎金,细碎的花瓣被风一吹,就簌簌落在走廊上,沾得值日生的扫帚尖都泛着黄。
“赵明!” 讲台前的 “小辣椒” 班长林晓红突然提高了声音,马尾辫随着转身的动作甩了个利落的弧度,“你的练习册再交不上来,我就直接给张老师了。”
赵明把橡皮往兜里一塞,趿拉着鞋蹭到讲台边,故意撞了下林晓红的胳膊。她手里的粉笔灰簌簌落在练习册封面上,像撒了把细盐。“急什么,” 他歪着嘴笑,“等会儿我去桂花树底下写,说不定桂花能帮我想出答案。”
林晓红的眉毛立刻竖了起来,这是她发火的前兆。“昨天你说去操场捡橡皮,结果把王奶奶的菜畦踩了个坑;前天说去厕所,其实躲在器材室折纸飞机。” 她叉着腰数算,声音脆得像咬碎了冰糖,“今天你再敢溜号 ——”
话没说完,上课铃突然炸响。赵明趁机溜回座位,临坐下时还冲林晓红做了个鬼脸。她气得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却在老师推门进来的瞬间,又挺直脊背喊了声 “起立”,声音里的火气像被掐灭的烟头,只余一点红热的光。
午休时,赵明果然抱着练习册蹲到了最大的那棵桂花树下。金黄的花瓣落在他的练习册上,他却只顾着扯断树枝上垂下来的藤蔓,编成圈往头上戴。忽然听见身后传来 “哎哟” 一声,林晓红抱着作业本站在不远处,脚边散落着几本练习册,其中一本的封面已经被泥水浸得发皱。
“被桂花砸着了?” 赵明笑得更欢,却看见林晓红的眼眶红了。她弯腰去捡本子,手指被地上的碎玻璃划开道小口子,血珠立刻渗了出来。“别动。” 赵明突然收了笑,从兜里掏出块皱巴巴的纸巾递过去,“张老师说你妈住院了,你每天放学都要去陪护,这些作业……”
林晓红猛地别过脸,把纸巾攥在手里:“要你管。” 但她的声音软了下来,像被雨水打湿的桂花,“刚才不该对你那么凶。”
赵明没接话,突然抱着练习册往教室跑。林晓红愣了愣,看见他回来时手里多了个创可贴,还有半包没拆封的饼干。“我妈给的,” 他挠挠头,桂花落在他乱糟糟的头发里,“练习册我帮你抱去办公室,你先处理伤口。对了,这道数学题……” 他指着练习册上的红叉,“其实我也不会。”
林晓红 “噗嗤” 笑了出来,阳光透过桂花枝叶照在她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教你。” 她拉着赵明在树下坐下,花瓣落在两人交叠的练习册上,像撒了把星星。后来值日生发现,那天的桂花树下特别干净,只有两根缠在一起的藤蔓,上面还别着块创可贴,在风里轻轻晃着。
考点检测
一、1.yǎ zuò fèi dānɡ jiàn nán xī yǎn cuān
2.(1)咆哮 飞溅 咆哮 揪心
(2)骚动 鸣叫
(3)袅袅 悠长
3.褒义词:果断 团结 夸奖 聪明 忠诚 坚强 神机妙算
贬义词:夸耀 武断 阴险 狡猾 凶恶 卑鄙 阴谋诡计
4.(1)A (2)B (3)C (4)B
5.(1)A句子写得好。因为“狞笑”的意思是凶狠恶毒的笑。它是一个贬义词,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洪水的来势凶猛,把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洪水令人厌恶、令人恐惧的情形。示例:小鸟在枝头快活地歌唱。
(2)示例:老人凶得像只豹子。
(3)孩子睡着。
(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必须这样做。
二、1.(1)× (2)√ (3)√ (4)× (5)× (6)√ (7)√? (8)√
2.(1)俄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2)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3)示例:妈妈,养小狗有很多的好处呢!一是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二是养狗能培养我的爱心和责任心;三是我孤独和寂寞的时候,小狗能陪我玩儿,为我排忧解闷。妈妈,您看,养小狗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就在家里养一只小狗吧!
三、1.(1)安安静静 高高兴兴 津津有味 斤斤计较
(2)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2)温暖舒适 寒风呼啸 对比 勤劳能干出海捕鱼的危险 桑娜一家人生活的艰辛
(3)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5)(示例)桑娜心想:海上风暴这么大,外面这么黑,丈夫能否平安回来 家里贫穷,全靠丈夫在外捕鱼。风暴啊,赶紧停吧,保佑他平安归来吧!
(6)“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一个“破”字,说明他们生活贫困。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说明他们生活艰难
2.(1)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示例:天网恢恢 大名鼎鼎 怒气冲冲 忧心忡忡
(2)想把马肉混在野葱、野菜中煮汤吃
(3)A
(4)面对临终战士留给自己的马肉,此刻主席是感动、悲愤、心疼、惋惜的心情
(5)示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互助友爱、勤俭朴素等。
3.(1)阅读小说时,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
(2)《桥》的故事情节为:山洪暴发,村民需要撤离(起因);老支书组织村民有序过桥,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经过);老支书和儿子牺牲(结果)。
(3)《穷人》中对屋外恶劣天气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恶劣天气背景,烘托出桑娜焦急、担忧的心情。
(4)片段一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洪水。将洪水比作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凶猛;“跳舞”“狞笑”等词将洪水拟人化,渲染了洪水的可怕和危险,烘托出紧张危急的氛围。
(5)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她擅自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不同意,害怕丈夫责骂。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但又有些担心害怕的复杂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四、巷角的暖阳
青石板路被秋雨浸得发亮时,阿福总在巷尾的老槐树下看见那个老人。他的蓝布衫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却总把怀里揣着的干硬馒头掰成碎块,蹲在地上喂一只瘸腿的三花猫。
“李爷爷,又给小花带吃的啦?” 放学路过的玲玲停下脚步,书包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笑意,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它昨天没露面,许是淋雨感冒了。”
三花猫 “喵呜” 一声蹭他的裤腿,尾巴尖沾着片枯黄的槐树叶。老人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猫背,动作温柔得不像个常年风餐露宿的人。玲玲注意到他怀里还揣着个铁皮盒子,边角锈得厉害,却总用手帕仔细盖着。
这天午后,乌云把太阳压得很低,巷子里的风带着股潮湿的霉味。玲玲看见老人正从铁皮盒里掏出个毛线球,三花猫立刻跳上他的膝盖,用爪子抱着线球打滚。那线球是明黄色的,在灰暗的巷角像团跳动的火苗。
“这是……” 玲玲忍不住发问。老人的手指摩挲着毛线球,忽然叹了口气:“我家丫头织的,那年她才十岁,说要给我织条围巾。” 他的声音发颤,“后来厂子失火,她娘拉着我往外跑,自己没出来…… 丫头跟着亲戚去了南方,再也没见过。”
雨点子突然砸下来,老人慌忙把毛线球塞回盒子,将三花猫护在怀里。玲玲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冲进雨里。片刻后她跑回来,举着把花伞罩在老人头顶,手里还攥着袋刚买的小鱼干:“我妈说猫爱吃这个。”
三花猫闻到鱼腥味,立刻从老人怀里探出头。老人望着玲玲被雨水打湿的刘海,突然从怀里摸出颗水果糖,用皱巴巴的纸包着:“给,丫头以前最爱吃这个。” 糖纸在雨里洇开淡淡的粉色,像朵被打湿的桃花。
后来每个晴天,巷尾的老槐树下都会多出个小板凳,玲玲常坐在那里听老人讲过去的事。三花猫趴在老人的蓝布衫上打盹,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毛线球上,明黄的颜色漫开来,像给整个巷角铺了层暖融融的金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