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省芜湖无为市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安徽省芜湖无为市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 分)
①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⑥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和颈联。(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 分)
皖河两岸的秋天,总被棉花绣成洁白的锦缎。女人们挎着竹篮穿行其间,指尖拂过饱满的棉桃,笑声在田埂上 liáo( )亮地荡开。弹花匠的木槌敲响弹弓,“嘣 —— 锵锵” 的声响里,棉絮便在阳光中舒展成云朵。这温暖的花朵,曾焐热多少寒夜,编织过多少期盼。它不似玫瑰那般妖 ráo( ),却以最质朴的姿态,在岁月里沉淀成皖地人最踏实的慰藉。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 分)
liáo( )亮 妖 ráo( ) 慰藉(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______”,正确写法是 “______”。(2 分)
(3)“沉淀” 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 分)
(4)把文中画线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红星照耀中国》中,“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 描写的是________;他提出的 “____________” 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 分)
(2)《简 爱》中,简 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后,在________的帮助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她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是因为她坚信。(2 分)
4.某校开展 “非遗文化进校园” 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2 分)
(1)下面是活动宣传语,请你补全下联。(2 分)
上联:传承皖地非遗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需邀请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来校讲座,请你拟写一则邀请函(正文部分),要求语言得体,内容明确。(4 分)
(3)同学们观看非遗展示后纷纷留言,请你仿照示例,分享感受。(3 分)
示例:看黄梅戏表演,那婉转的唱腔里,藏着安徽山水的灵秀。
仿写:观徽墨制作,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非遗文化包括传统表演、技艺、知识等,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B. 保护非遗应注重传承,可通过进校园、数字化等方式扩大影响。
C. 非遗是过时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无需过度关注。
D. 安徽的徽剧、宣纸制作技艺等均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阅读(55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9—12 题。
温暖的花朵
徐迅
①在皖河那纷繁的花朵中,棉花是一种最富于人情的花朵了。仿佛是某种神示,它总是赶在冬天到来之前盛开。那时候当然是皖河的秋天了。一泓秋水浅浅地流淌,如一滩白银泻在雪白的沙滩里,天地一片澄澈。站在皖河的中央四下张望,大片大片白得像雪的棉花远远地开放在皖河两岸。一不小心,你就会当作是谁放牧的一群白羊。更远的,似乎就是一朵朵飘荡的白云,逗得皖河齐刷刷地竖起了倾听的耳朵。棉花的白云,以它独特的姿态,在阳光下淋漓地抒情。
②棉花似乎是皖河为寒流而准备的礼物。女人们穿着薄薄的秋衫,胳膊挽着竹篮,几乎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棉花的田里,她们小心翼翼而又大把大把地摘着棉花,夏天火烤火烤的阳光被如水的秋阳冲淡,但那炙热的光芒并没有远去,它们都躲避在棉花坚硬的壳里。女人们穿梭在棉花丛里,四周立即攒动的全是一张张棉花似的笑脸,不知不觉的,她们浑身也感到一些温暖。冬天就要到来,孩子们正等着御寒的棉袄,家里床上盖旧了的被子需要翻新,而一些老奶奶呢?额头上深深的纹沟已让棉花擦尽,缺牙掉腮地笑得合不拢嘴。她们焦急地期待着,要将棉花捻成一绽厚厚的棉棰,然后在寒冷而漫长的夜晚,摇着古老的纺线车,将那棉棰纺成一根根棉线。纺线是她们最为拿手的活计了。用这棉线,她们差不多就可以织成背带、围巾等各种小玩意儿,然后留给自己的子孙。在活蹦乱跳的孩子们身上,老人看到他们穿着自己织成的小草、小花什么的。孩子胸前编织的 “老虎头” 在灿烂地微笑。
③“弹花匠” 因而成为皖河一种古老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乡亲们将棉花一朵朵摘回来,剥掉那褐色的壳,将棉花揉混在一起,在秋阳里晒干,然后就会邀请他们到家,好鱼好肉、好烟好酒地招待几番。弹花匠喝得醉醺醺的,将弹弓调好,在面前巨大的雪山上,放肆而欢快地用木棒挑拨着。“嘣 —— 锵锵”“嘣 —— 锵锵”,皖河秋天里的棉花散发出一种金属的气息,两岸的弹棉花声弹奏起一种奇妙的音乐,使皖河变得闲适、优雅。河水因此也激动得不停地歌唱着爱情和劳动,尔后又归于一种平静。弹花匠将那弹好的棉絮弄得熨熨帖帖,如一方硕大的豆腐。高兴的时候,弹花匠还会细心地在网住棉絮的时候,用红线头织成 “福”“喜” 字和 “新婚快乐” 的字样 —— 那样的被子,一般都是主人为待嫁的姑娘或者为待娶的新娘而准备的。
④从棉花的播种、成长,到制成棉被、棉袄,皖河人对棉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棉花不是那种为了取悦人的花朵,它是皖河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皖河人生命里的一种温暖。在皖河人的眼里,棉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花朵。它从春到秋,经历风雨,在大地上生长、开花,最后归于人的温暖。它的一生都在奉献,都在温暖着别人。
⑤我曾问过一位老人,棉花为什么叫棉花?老人笑着说,你看它开的花,白花花的,像天上的云;收下来的棉絮,又软和又暖和,能给人带来温暖,不是 “棉(暖)花” 是什么?老人的话朴素得像棉花一样,却道出了棉花生与死的意义。
⑥皖河两岸的土地是肥沃的,适宜棉花生长。在皖河,我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母亲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她的孩子在田埂上玩耍,手里拿着几朵棉花。母亲时不时地抬起头,望着孩子,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洒在棉花地里,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起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棉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皖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⑦如今,皖河两岸的棉花种植面积虽然不如以前多了,但棉花在皖河人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那些古老的纺线车、弹花弓虽然已经很少见了,但棉花所承载的温暖和情感,依然在皖河人的血脉里流淌。它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皖河人的生活,温暖着皖河人的心灵。
⑧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当我裹紧身上的棉袄,感受着棉花带来的温暖时,我总会想起皖河两岸那大片大片的棉花地,想起那些摘棉花的女人、弹棉花的匠人,想起那些关于棉花的温暖记忆。棉花,这温暖的花朵,永远开在皖河人的心中。
(选自《安徽文学》2024 年第 3 期,有删改)
5.结合全文,说说标题 “温暖的花朵” 有哪些含义。(4 分)
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站在皖河的中央四下张望,大片大片白得像雪的棉花远远地开放在皖河两岸。一不小心,你就会当作是谁放牧的一群白羊。(从修辞角度)
(2)“嘣 —— 锵锵”“嘣 —— 锵锵”,皖河秋天里的棉花散发出一种金属的气息,两岸的弹棉花声弹奏起一种奇妙的音乐,使皖河变得闲适、优雅。(从感官角度)
7.文章第⑥段描写母亲摘棉花、孩子戏棉花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 分)
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借 “棉花” 表达了哪些情感。(6 分)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16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互动,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成 “寓教于乐” 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手捧阅读器,当他们为《乡土中国》的 “差序格局” 困惑时,能收到系统推送的费孝通在闽江畔写下的田野笔记;当他们批注《赤壁赋》的 “逝者如斯” 时,可以在虚拟空间像苏轼一样感受江水奔流的气势…… 纸数结合,互补共融,学校和社会联手打造 “纸+数” 的复合阅读空间,包括智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教室、AI 辅助读写平台等,在科技与人文的互通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 年 4 月 22 日)
材料二:
目前一些 AI 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 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 “亲自读” 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 AI 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 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构成了鲜明对比。
其中原因,除了 “偷懒变得轻而易举” 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 10 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 3000 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 20 万字的书籍。
更值得警惕的是,“AI 污染” 问题日益严重。AI 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 “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 “AI 污染” 的讨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 年 5 月 6 日)
材料三
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 “替代” 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试图代劳文本解析,看似缩短了认知路径,实则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更消解了文字韵律中潜藏的美学震颤。那些被算法提炼的 “知识晶体” 固然剔透,却无法完美体现通篇原著的系统思维和精神历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 年 4 月 18 日)
材料四
某中学 “AI 与阅读” 调查数据(2025 年 3 月)
调查项目 占比
曾使用 AI 辅助阅读工具 72.3%
使用原因:节省时间 45.1%
使用原因:理解难度大 32.6%
认为 AI 会替代深度阅读 18.9%
担心 AI 提供错误信息 67.2%
希望结合 AI 与传统阅读 81.5%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AI 技术可通过推送补充资料、营造虚拟场景等方式,增强阅读的多维体验。
B. 材料二指出,AI 辅助阅读会导致学生思维单一、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C. 材料三认为,AI “替代” 阅读能高效汲取营养,优于传统阅读的体验过程。
D. 超过八成的受访学生希望将 AI 技术与传统阅读结合起来。
10.结合材料一至三,概括 AI 对阅读产生的影响。(6 分)
11.材料四中的调查数据反映了中学生在 “AI 与阅读” 方面的哪些现状?(5 分)
12.结合四则材料,谈谈 AI 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6 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洪武①中,召见,除②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于政治者,必委曲③开谕,以悟太子。
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④,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⑤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有删改)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除:任命,授职。③委曲:委婉。④翼日:次日。⑤馔(zhuàn):食物。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 (2)援疑质理:________
(3)以亲老辞不行:________ (4)濂具以实对:________
14.把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5.【甲】文侧重写宋濂的________,【乙】文侧重写宋濂的________和________。(3 分)
16.结合两文,说说宋濂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 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 分)
在成长的旅程中,总有一些 “芬芳” 萦绕心间:或许是书页间墨香的芬芳,或许是田野里花草的芬芳,或许是亲情中温暖的芬芳,或许是文化里传承的芬芳…… 这芬芳,见证岁月,温暖心灵,指引方向。
请以 “那一缕____的芬芳”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 分)
(1)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露从今夜白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千里共婵娟 ⑥谈笑有鸿儒(每空 1 分,共 6 分)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每空 1 分,共 4 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2.(9 分)
(1)嘹 娆 jiè(每空 1 分,共 3 分)
(2)一绽 一锭(每空 1 分,共 2 分)
(3)指棉花所承载的情感与精神在皖地人心中逐渐积淀、留存(2 分)
(4)这温暖的花朵,难道没有焐热多少寒夜,编织过多少期盼吗?(2 分,意思对且句式正确即可)
3.(4 分)
(1)毛泽东 以人民为中心(每空 1 分,共 2 分)
(2)圣约翰兄妹 真爱与平等(每空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4.(12 分)
(1)示例:弘扬江淮文化精髓(2 分,词性相对、内容相关即可)
(2)示例:尊敬的传承人您好!为让同学们感受徽墨制作技艺的魅力,传承非遗文化,我校拟于 X 月 X 日开展 “非遗文化进校园” 讲座活动,诚邀您莅临我校,分享徽墨制作的技艺与故事。期待您的应允!(4 分,要素齐全、语言得体即可)
(3)示例:那细腻的工序中,藏着匠人坚守的匠心(3 分,句式一致、贴合主题即可)
(4)C(3 分)
二 阅读(55 分)
5.(4 分)
①表层指棉花能制成棉絮、棉被,为人们带来身体上的温暖;②深层指棉花承载着皖地人的亲情、乡情与期盼,是情感上的温暖;③象征着皖地人质朴、奉献的精神品质,传递心灵的温暖。(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6.(6 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棉花比作雪和白羊(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洁白、茂盛的特点(2 分),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1 分)。
(2)从听觉角度描写弹棉花的声响,从嗅觉角度描写棉花的气息(2 分),多感官结合(1 分),展现了皖河秋天弹棉花场景的闲适与优雅(2 分)。
7.(4 分)
①具象化棉花所承载的温暖情感,体现亲情的美好;②印证棉花是皖河人生活与情感的一部分,深化 “温暖” 的主题;③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强感染力。(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8.(6 分)
①对棉花的赞美之情:赞美棉花的质朴与奉献精神;②对皖地人民的敬意:敬佩他们勤劳、质朴的品质;③对乡土文化的眷恋:怀念与棉花相关的民俗、记忆,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④对生活的热爱:从棉花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希望。(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9.C(3 分)
10.(6 分)
积极影响:①重塑阅读模式,提供多维感官体验,实现 “寓教于乐”;②打造 “纸+数” 复合空间,拓展知识边界,培养思维能力。(每点 2 分)
消极影响:①导致思维单一,消解多元理解;②加剧注意力缩水,降低深度阅读能力;③引发 “AI 污染”,带来虚假、劣质信息。(每点 1 分)
11.(5 分)
①AI 辅助阅读工具使用率高(72.3%);②使用原因主要是节省时间(45.1%)和应对阅读难点(32.6%);③多数学生不认为 AI 会替代深度阅读(仅 18.9%),但担忧 AI 提供错误信息(67.2%);④多数学生希望结合 AI 与传统阅读(81.5%)。(每点 1 分,答全得 5 分)
12.(6 分)
①合理利用 AI 优势:借助 AI 获取补充资料、化解阅读难点,拓展阅读维度;②坚守深度阅读:主动进行文本思辨与情感共鸣,培养创新思维与美学感知;③提升辨别能力:警惕 “AI 污染”,验证信息真实性;④推动融合阅读:以传统阅读为核心,以 AI 为辅助,实现互补共融。(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13.(4 分)
(1)得到 (2)询问 (3)推辞 (4)详细地(每空 1 分)
14.(4 分)
(1)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获得了不少见闻。(2 分,“故”“卒” 译出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品行好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那些品行不好的人,我不了解。(2 分,“友”“知” 译出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5.(3 分)
求学经历 教导有方 忠诚谨慎(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
16.(4 分)
①勤奋好学:幼时借书抄录,不畏严寒;成年后远赴求师。②孝顺长辈:因亲人年迈推辞官职。③忠诚谨慎:如实回答皇帝的询问,不随意评价他人。④善于教诲:委婉劝导太子,助其明道理。(每点 1 分,答出四点即可)
17.(55 分)
a.补题方向:可填 “墨香”“亲情”“非遗”“乡土” 等,聚焦具体意象,以小见大。
b.内容构思:选取典型事例,如 “墨香” 可写与书籍、恩师相关的故事;“非遗” 可结合徽墨、黄梅戏等安徽文化元素,融入个人体验。
c.情感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环境等)传递情感,让 “芬芳” 具象化,体现其对成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