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题共八页,三道大题。
一、阅读(4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诗歌的“声音”与新诗节奏之本质
李章斌
昌耀在逝世后的十余年间,已被追认为新诗史上的“大诗人”。不过,其诗歌的节奏或者“声音”一直存在争议。若以一般的认知来丈量昌耀作品,确实很容易得到缺少“音乐性”和“形式感”的印象:其诗作往往长短不齐,诗行经常长到难以卒读,也很少押韵,很难看出与散文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昌耀“大诗人”的地位就颇为可疑了。很难想象一个“大诗人”居然在诗歌的核心质地(声音或者节奏)上有很大缺陷。如果如此可疑的诗人被尊为典范,这岂不意味着整个新诗的节奏与形式也相当可疑?
昌耀确实有不少诗歌不太顺口,有时甚至有意制造“硬语”。不过,我们强调的是,其语言之“滞涩”与对节奏的介入、尤其是对停顿与诗行长度的处理有关。先来看停顿:
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
我不语。但信沉默是一杯独富滋补的饮料。
昌耀极其注重诗行的停顿,有时甚至不惜以违背日常语言习惯乃至语法规则为代价。上面引文的首行是一个典型的昌耀式长句,其实若要读者读得“顺畅”,可以写成“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在句中停顿,让读者“换气”。而第二行“我不语”与后面的“但信……”其实是一个整句,有共同的主语,按照语法规则应当在“我不语”后使用逗号。然而,这也恰恰是昌耀的匠心所在:“我不语”一句极短,骤然中止了上一行长句的节奏进行;此处的句号,暗示着沉默。《在古原骑车旅行》在语义、语法上要求读者连读、短停顿,而在标点上又暗示读者长停顿,可以说包含了诗人哈特曼所谓的节奏“对位法”(counterpoint):在一个节奏段落中包含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节奏认知,两者构成一种“张力”。这也是为何这样的诗行像分行一样,经常让读者感到“不舒服”,昌耀诗歌显得“疙瘩扭结”也与此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矛盾的节奏认知也正是提高节奏之“自觉”的途径,可以让读者有意无意地感觉到此处很特别,且不说好坏,至少是诗人有意为之。
因此,哪怕我们承认昌耀诗歌声音是“滞涩”的,也很难轻易指责其“散文化”。因为昌耀对于节奏的处理,正是要求诗句与散文语言、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节奏拉开距离。关于诗歌与散文的语言节奏差别,诗人帕斯认为:“在一切散文的深处,总是流动着一条无形的节奏的潜流……节奏自发地出现在一切语言形式中,但是只有在诗歌中才表现得最完美。”不过考虑到自由诗从盛行以来,也出现了很多节奏上失败的作品,我们不妨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来代替“完美”一词:“自为”(self-making)。节奏在诗歌中才是“自为”的:其手段包括押韵、分行、停顿以及控制诗行长度等。现代诗歌对节奏的“自为”,表现了诗人以此操控读者对诗歌的时间进行注意、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时间进程的独特性,实现一种“节奏自觉”,从而区别于散文中节奏的无意识状态。
从“时间体验”与“节奏自觉”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对昌耀诗歌最为“滞涩”的节奏特征——长句,有新的理解。《烈性冲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时是生死存亡更见艰危的一段。
雷火电光又在树梢扫过了。
那形枯影瘦的落魄者永远是我:可憎的人。
现在火焰又在烧灼。过后必信是洪水。是大风。
我自当握管操觚拼力呼叫拖出那一笔长长的捺儿。
那是狂悖的物性对宿命的另一种抗拒。
这几行诗在精神的顶点(第5行)使用了最长的诗句。读者若通读这行诗,恐怕会有拼尽全力的感觉:名副其实的“烈性冲刺”。诗人布罗茨基说:“诗歌韵律本身就是精神强度……韵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若在“我自当握管操觚”后加上逗号,又怎么会有这种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畅快?因此,昌耀诗歌的节奏形式,尤其是诗行长度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气质的“赋形”。
当然,昌耀的长句对读者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人们常读到一半就已气虚力竭。这产生了一定的“诘屈聱牙”感。大部分评论者都注意到了这个特征,并给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本身就意味着昌耀诗歌声音的“成功”,因为它成功地将自身的节奏特质传达给读者。唤起了节奏“自觉”,且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时间进程。况且,若调整一下自身的朗读习惯,这些长诗行也不是没有美感与“音乐性”,反而有一种气贯长河的畅达痛快。
和任何勇进的探索者一样,昌耀也难免有失败之作。但这并不是诗人不明了韵律营造之技艺,而是他不满足于顺口顺耳之圆熟韵语,希望独创一种铿锵顿挫的宏伟节奏,自铸“硬语”。他在独创节奏个性的“自为”之路上走得太远。昌耀诗歌声音的某些不完美之处,是攀越巅峰者的不完美,绝非咿呀学语者的稚嫩与拙笨。
(选自《文艺研究》2019年第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一般的认知来审视昌耀的作品,确实容易得到缺少“音乐性”和“形式感”的印象。因此,昌耀作为新诗史上的“大诗人”,这一地位是可疑的。
B. 《在古原骑车旅行》的节奏“对位法”表现在语义、语法上的停滞与标点上的停顿,这形成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节奏认知,从而构成了一种“张力”。
C. 除了诗歌之外,节奏在一些其他的语言形式中也会自为地出现。但是,在诗歌中,节奏才会被表现得最为完美,不同于散文中节奏的无意识状态。
D. 《烈性冲刺》的第五行使用了最长的诗句,虽然就算认为其有一定的节奏“滞涩”,但在一定意义上其是对诗人“烈性冲刺”的精神气质的“赋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对昌耀诗歌中的“声音”与节奏进行分析研究,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昌耀个人成就的评价问题,而且是如何看待整个新诗节奏的本质问题。
B. 昌耀的诗有长短不齐、少押韵等现象,很难看出与散文的区别。但之所以不能指责其诗“散文化”,是因为他的诗歌语言节奏与散文语言的节奏拉开了距离。
C. 昌耀的长句在很大程度上令读者产生“诘屈聱牙”的感觉,这一对节奏的“自为”处理,成功地使读者对诗歌的时间进行注意、体验,实现一种“节奏自觉”。
D. 昌耀在独创节奏个性的“自为”之路上走得太远,不免有失手的时候。作者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作出尖锐的批评,而是从昌耀的创作追求的角度予以了理解。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哈特曼、帕斯、布罗茨基等三位诗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 文章在分析两首诗歌时,采用了对比的论证策略,通过比较原文与改动文本,做出论证。
C. 文章在使用的一些国外专业术语后标注对应英文,体现了准确、规范、严谨的学术要求。
D. 文章着眼诗歌的语言,主要从分行与诗行长度两个角度,论述了昌耀诗歌中的节奏问题。
4. 下面的文字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两个不同版本。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标记为①、②。结合本文内容,比较两个版本的区别,分析①、②句的好处。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翼翼探出前额,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①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一派嚣鸣,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1962.8.2
②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2初稿
1983.7.27删定
(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我们在不远的祠堂跟先生念书,因此认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总呼为“阿三”的小姑娘,我们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露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现出绿团团的坡。老程好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鱼好不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到草地上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地抠土,嘴里还低声地歌唱。
三姑娘八岁时,就能代替妈妈洗衣。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树梢还没被斩去、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平常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地没有话可说。母女都是那样勤敏,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妈妈呼喊女儿:“去,去看外面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村的女人们,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城里的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俩,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住在比这里更西的堂嫂子们顺路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到底攀缠着不走。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三姑娘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掠——妈妈却也正在掠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的一条蛇。由这里望去,半圆形的城门,也快同地面合成一起。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竹林里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它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三姑娘本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就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睛地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案上的灯被点燃,才知道已经走进了屋子,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地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骑在爸爸背上是看过多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这样猜。妈妈在做姑娘的时候,也是一样地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地吐出来几声“是”,——这几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地伸起腰来了:“刚才还催我去玩哩!”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离开祠堂后便没再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来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一九二四年十月作
(有删改)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动作、环境、语言等角度,或正面、或侧面地展现了老程与三姑娘捕鱼嬉戏这一欢乐、温馨的场景。
B. 小说最初以一种特别的描述方式,虽然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老程的死亡,但仍然营造了含蓄朦胧的美学氛围。
C. 小说中的“雀子”可被视为一种意象,是对母女二人竹林生活的部分写照,自然与人相融,暗含叙述者的情感。
D. 小说停笔于“我”与三姑娘的相逢,虽未对三姑娘今后的命运做过多交代,但读者可根据前文做出具体的推想。
6. 《竹林的故事》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及依据。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之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有删改)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 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遗人随其往”的“即”意思相同。
C. 嗣,继承,与《诗经·郑风·子衿》中“子宁不嗣音”的“嗣”意思相同。
D. 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9. 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与“误落尘网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B. 咨之以大计 C. 权刻印置逊所 D.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 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 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 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 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C. 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 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3. 有论者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结合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理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回答了解忧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6)《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7)《归园田居》(其一)中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朦胧和安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山村的静谧,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与整本书阅读(本题共5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乡下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大体上说,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流动是变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膈膜。这种孤立和膈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怕口说无凭,产生了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的人们从熟悉到信任。这种信用并非对契约的重视,而是生发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文本二: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得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这如果是愚,那真冤枉了他们。
其实所谓的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就不是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15. 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字样。(《百合花》)
B.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百合花》)
C.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哦,香雪》)
D. 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哦,香雪》)
16. 下列“文本一、二中加点的字词”和“教材中出现的字词”,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铆钉liǔ ding 罅隙xià xì 膈膜
B. 吮吸shǔn xī 炽热zhì rè 连续得按喇叭
C. 讪讪shàn shàn 脂膏zhī gǎo 啐
D. 碾轧niǎn yā 迸涌bèng yǒng 总难甘服
17. 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种信用并非对契约的重视,而是生发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B. 乡土社会的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这种信用并非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产生于因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C. 乡土社会的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这种信用并非对契约的重视,而是生发于因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D. 乡土社会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这种信用并非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至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18.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本二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乡土中国》)
B. 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乡土中国》)
C.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
D.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红烛》)
19. 请结合《乡土中国》第一、二章,说明“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与“乡下人多不认识、使用文字”之间的联系。
三、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句话: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
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生活中,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光”,或许还在期待着它的到来。对此,请就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记叙、议论不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4. ①句为连贯长句,无标点停顿。体现昌耀诗歌的精神气质,契合“节奏自觉”,引导读者专注画面
的时间体验。
②句用分号停顿,打破语法连贯。分号制造突兀停顿,既突出岩壁的荒凉坚硬,又单独凸显小蜘蛛,形成
视觉与节奏转折,暗含诗人心境过渡,通过停顿“自为”处理,让读者感知诗人情绪变化,增强节奏张力。
5. C 6. 观点: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依据:
①通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忆展开,“我”既是当年在祠堂念书的学童,又是多年后回乡的游子。
②“我”无法洞悉人物内心,无法预知未来,形成第一人称叙事的有限。如三姑娘拒绝看灯时,“我”只能观
察其神情,无法知晓她内心;文末“我”与三姑娘擦肩而过,仅停留在相逢的瞬间,对三姑娘此后的生活无
法交代更多。
③叙事中融入主观情感,升华主旨。结尾“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传递对三姑娘的怀念;“暂时面
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暗含对三姑娘宁静生活的尊重,在叙事中融入了对平凡人生的感慨,升华文
章主旨。
7. BDG 8. D
9. C 10. A
11. 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
12. D 13. ①陶渊明的诗言浅意丰,自然质朴。《归园田居》(其一)用寻常的田园意象、白描的
手法描绘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用“爱”“恋”“思”等词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平实简约的语言中
流露出“返自然”的欣喜、激动之情。②苏轼的诗平淡而富有深味。《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勾勒了一幅旷远的自然山水图景,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乡邻品德高尚,用“不二价”“不争田”“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苏轼陶醉于美景、乡情,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心胸、安贫守节的志趣。
14.①. 漫江碧透 ②. 百舸争流 ③. 独立寒秋 ④. 湘江北去 ⑤. 橘子洲头
⑥. 携来百侣曾游 ⑦.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⑧. 何以解忧 ⑨. 唯有杜康 ⑩.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明明如月 . 何时可掇 . 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自然 . 暧暧
远人村 . 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
15. B 16. D
17. A 18. A
19.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的本质是乡土社会以农耕生产为核心生存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直接决定了社会结构
的封闭性、人际关系的熟人性,进而使得文字这一“间接交流工具”失去了普遍使用的必要性,最终导致乡下
人多不认识、使用文字。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