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语文10月练习1. 请修改完善下面的演讲稿。(9分)在苏州大地的时代画卷上,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成为这代人的奋斗zuò( )标。苏州青年正以奋斗为笔、以创新为墨,( )juan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注脚。他们的身影在______的钢铁丛林里A(闪耀 闪烁)科技锋芒,在______的街巷肌理中传承文化基因,在______的毛细血管里奔涌民生温度。当青春理想与城市脉动B(相辅相成 同频共振),当创新动能与千年文脉交róng( )新生,这座城市正生长出破界突围的年轮。今日,苏州青年书写的不仅是整个时代的篇章,更是岗位建功的华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2)选出A、B两处合适的词语。(2分)(3)选出横线处的短语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 )(1分)①基层治理 ②古城复兴 ③智能制造A. ③①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①②③(4)修改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1分)(5)同学们看了演讲稿后纷纷夸赞,其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2分)A. 文笔真好,读完直接圈粉。B. 大作文采斐然,令我折服。C. 垂读再三,受教颇多,十分佩服。D. 文稿立意深刻,振聋发聩,一点见教。2.古诗文默写(6分)品读古诗文,我们能感受古人的情思志趣。或体悟(1)“ ,(2) ”(李白《行路难·其一》),仕途坎坷,不变的是远大抱负;欧阳修却以酒为媒,寄情山水,用“ , ”(《醉翁亭记》)道出了“真意”,命运多变,不变的是山水情怀或体悟范仲淹于贬谪他乡之际,仍能抒发“ ,⑧ ”(《岳阳楼记》)的博大情怀,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二.名著阅读(12分)3.(2分)探究组从《水浒传》中摘录了不少诗词,其中“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没有标注回目,请你选出与之匹配的一项( )A.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B.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C.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D. 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4.(2分)请选择正确的【人物与绰号的关系】选项( )绰号特点 举例体现外形 豹子头①___________、青面兽杨志等提示兵器 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等暗示才能 鼓上蚤时迁、智多星②___________等包含性格 急先锋索超、及时雨③___________等隐藏经历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A.①林冲 ②吴用 ③石秀 B.①林冲 ②吴用 ③宋江C.①宋江 ②张清 ③林冲 D.①林冲 ②花荣 ③石秀5.(2分)下列关于《水浒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写成的章回体小说,讲究故事的曲折和完整,井然有序,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B. 《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C. 《水浒传》采取立体网状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6.(2分)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更深沉。C.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7. (2分)根据你的了解,下列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的生活……我不能不喜欢。——茅盾B. 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平凡的语言以及自由的格式。——唐弢C. 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郑振铎D. 他的诗带有泥土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始终保持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胡风8.(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艾青的诗歌善用土地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B. 1978年后,艾青开始用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来歌颂人生、思考问题,如《鱼化石》《光的赞歌》。C. 《水浒传》中的每一位英雄好汉,都有一个以其特征来命名的绰号,比如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武松绰号“行者”,孙二娘绰号“母大虫”,花荣绰号“小李广”。D. 梁山好汉座次排定后,宋江乘着酒兴,做《满江红》一词,提出“早招安”时,林冲、李逵、鲁智深当场表示反对。三.古诗文阅读(18分)【材料一】 答梅圣俞灵乌赋范仲淹危言①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②赋灵乌【材料二】公生二岁而孤。既长,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③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材料三】仲淹初在制中④,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⑤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注释]①危言:说正直的话。②恤:忧虑。③熟羌:指少数民族。④制:这里指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⑤昭烈:刘备的谥号。9.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2分)公 始 分 延 州 兵 为 六 将 训 练 齐 整 诸 路 皆 用 以 为 法10.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4分)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去之南都 课内迁移法: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去:________人所不堪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能忍受;②胜任;③可以。(《古汉语词典》) (2)堪:________遗宰相书 联系语境:仲淹初在制中,……极论天下事 (3)遗:________类如是乎 联系成语法:画虎类狗 (4)类:________11. 请你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公之所在,贼不敢犯。他日为政,尽行其言。12.小盐认为朗读“放意云山道岂孤”时,要注意体会“岂”字语气,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3. 【材料三】中提及诸葛亮的用意是什么?请你简要分析。(2分)14. 纪昀曾这样评价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请结合以上诗文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南瓜开花卜伟①买南瓜的是个高个子青年,背脊挺直,如同一棵白杨。卖南瓜的是个驼背的老人,腰已弯成一张弓。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桥头多了一个卖南瓜的老人。也不吆喝,就站在那里。她走路时两只脚像被拴了一条无形的链条,挪不开,紧紧地蹭着地皮。篮子里睡着南瓜,如果瓜大就睡一个,如果瓜小就睡两个。有时临近午饭时间,她还死守在篮子边,瓜还睡在那里。瓜没卖出去,她就不回家。③篮子里的两个瓜青年都买了。④“这瓜甜着呢,下次包管你还来找我买瓜。”老人说。“您有微信吗?我身上没带钱。”高个子青年问。“啥?没带钱?”老人迟疑一下,还是把南瓜放到青年的车篮里。“没事,瓜你先拿回去吃,我明天还在这。”“您等我一下,我去前面超市给您换钱。”青年骑着自行车直奔路口的那家小超市。⑤青年又来买瓜。⑥老人见到青年就笑。这青年喜欢吃她的瓜呢,都过来买过好多次了。老人已经把他当成一个熟人,想和他多说说话。老人告诉青年,她孙子也像他这样是个大高个,小时候就喜欢吃她种的南瓜,南瓜饼、南瓜泥……他都喜欢吃。说到这里的时候,老人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就黯淡下去。她叹了口气,像是在自言自语:“多好的瓜啊,现在怎么就都不爱吃了?”老人的眼神越发黯淡了。⑦她种了一辈子的瓜,她种的瓜甜。以前,一家人就指着她种的南瓜生活。既可以当饭,也可以当菜;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零食。她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南瓜更好吃的食物。现在,她老了,依然种南瓜。一天不去看地里的瓜,她就难受,就浑身不舒服,坐着站着都别扭。只有在瓜地里,她才感到踏实。瓜地里的风都带着香甜。瓜地里的风是圆的,不知是从哪里滚下来的,从南瓜身上碾过。然后把随身携带的瓜香散落得到处都是。尤其到了夜晚,南瓜地里的各种昆虫一齐鸣唱,头顶上的月亮都是清甜清甜的……⑧但是,现在,除了她自己,家里人都不再喜欢吃南瓜。扁扁的、圆圆的,像一个一个大磨盘样的南瓜就烂在了地里,碎在她心里。⑨她又站在桥头,一双浑浊的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这次她不是卖瓜。她在等那个青年,她要把瓜送给他。毕竟,她卖瓜不是为了赚钱。几个南瓜能赚多少钱!她种的瓜有一个青年爱吃,这是她最开心的事。她浑浊的眼里有了精神。⑩有个中年妇女朝她走过来,一眼就相中了篮子里的两个瓜。女人说:“这瓜好,一看就是好瓜。”她要把篮子里的瓜都买了。老人结结巴巴地说:“你,那你,只能买一个呢,另外一个瓜我有用处呢。” “不都卖?”女人显得很惊讶。 “你只能买一个,另一个我要送人呢,他喜欢吃我的瓜呢。”老人说。 妇女是街口那家超市的老板,知道她说的他是谁。她第一次吃她的瓜就是那个青年送的。 那天,高个子青年来换钱,还把两个南瓜送给她。她问:“咋不要了?”青年说:“我不爱吃南瓜。”她问:“我刚刚看你在老人那里买的,不爱吃,还买?”青年说:“买下来,让老人早点回家。” 她不知道青年的名字。她看着青年,一脸的善意,满心的欢喜。她分明已经闻到了南瓜散发的甜甜味道。 后来,很多人都喜欢吃老人的南瓜,她的瓜很好卖。毕竟善意是可以相互传递的。(选自《2024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有删改)15. 阅读小说,围绕“南瓜”梳理故事情节。(4分)① →② →青年又来买瓜→③ →中年妇女买瓜→④16. 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4分)瓜地里的风是圆的,不知是从哪里滚下来的,从南瓜身上碾过。然后把随身携带的瓜香散落得到处都是。尤其到了夜晚,南瓜地里的各种昆虫一齐鸣唱,头顶上的月亮都是清甜清甜的……17.小说在揭示高个子青年买老人南瓜的真实原因时,为何通过超市老板的视角而不是高个子青年自己的视角?请简要分析。(3分)18. 学习小组准备将此文与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放在一起进行微专题阅读。请你为阅读专题设计一个名称并说明理由。(4分)四、作文(60分)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请以“值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记叙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1.(1)坐 镌 融 (2)A.闪耀 B.同频共振 (3)B(4)苏州青年书写不仅是岗位建功的华章,更是整个时代的篇章。 (5)C3.(1) A (2) B (3) C (4) C (5) C (6)A4. 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5. ①. 离开 ②. 能忍受 ③. 留给 ④. 像(类似)6. (1)范仲淹所到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2)日后(他)担任要职时,完全践行了这些主张。7. 示例:①“岂”是难道的意思,表反问语气,②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不以为意,放逐路上有山水为伴并不孤苦,③表现出内心坦荡,胸襟旷达。8. 将范仲淹“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与诸葛亮“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类比,意在通过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定天下计”的远见卓识,衬托范仲淹“豪杰自知之审”(清楚自己的志向与能力),表明其在守孝期间已胸怀天下、规划政事,且执政后践行所言,展现了与诸葛亮比肩的政治远见与实干精神,突出其“弘毅之器”(坚毅的才能)。9. 示例: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评价,是指范仲淹的行为无愧于心、符合圣贤标准,学问与实践能造福天下,堪称“有体有用”(有内在品德、有外在功业)的大儒。“行无愧圣贤”:材料一“危言迁谪”“忠信平生心自许”,可见其因正直敢言被贬却坚守忠信,行为符合圣贤“正道直行”的准则;材料三“先忧后乐之志”,彰显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无愧圣贤之德。“学有济天下”:材料二他在延州“分兵训练”“筑城垦田”,使“贼不敢犯”“熟羌归业数万户”,以实干安定边疆、造福百姓;材料三“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将学问与治国实践结合,真正做到经世济民。总之,范仲淹内有“忠信”“先忧后乐”之“体”,外有安边利民、践行理想之“用”,故纪昀赞其为”古之所谓大儒“。【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先生长大后,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有好几万户。……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材料三: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本来就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难道比不上古人吗?15. ①老人卖南瓜(青年买走篮中南瓜); ②老人忆瓜(老人回忆与南瓜有关的往事);③老人等青年送瓜; ④揭示青年买瓜真相。16. 运用通感(拟人)手法,将视觉、触觉、嗅觉与听觉交融,赋予风与月亮以动态和甜味,生动描绘出瓜地夜晚的诗意与香甜,烘托老人对瓜地的深厚情感与内心满足。17. 增加故事曲折性和神秘感,激发阅读兴趣;侧面烘托青年善良形象,使人物丰满;体现善意不经意被发现和传递,深化主题。18. 示例:专题名称:美好情感的传递。理由: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和善意的传递,如《南瓜开花》中青年的善意传递,《驿路梨花》中众人接力传递爱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