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理群
①本文所想讨论的这个题目,大概得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设想说起。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的思想本身有一个演变过程。一开始他主张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若二者具备,则可以为20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设想:既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境界,以适应表达新时代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又不改变传统诗歌的格律、韵味与风格,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有革新,又有保留。但这有着浓厚的折衷色彩的主观设想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即梁启超所同时追求的“新语句”与“古风格”的背离。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在诗中吸取“新名词”,而且要吸入西方的“新句式”,对句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其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作为“古风格”的核心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而这正是梁所不能逾越的一步:在他看来,打破了“古风格”也即传统诗词的格律、韵味、风格,就变成“非诗人之诗”了。正是为了维护“诗人之诗”,梁启超后退一步,把他的“诗界革命”的理论设想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这里引人注目地取消了“新语句”的目标,也就是只在一定限度内允许“新名词”的引入,而拒绝对传统诗词的句法以至整个格律的任何变革。而在抛开“新语句”,对“新名词”又加以限制以后,对“新意境”的追求,就与古代诗人“诗意的翻新”没有实质的区别,自然也就削弱了“诗界革命”的革新意义,它的实际成果也只是在传统诗词范围内,吸收了若干新名词,也局部地开拓了一些新意境:这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变革的要求。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他的朋友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他们的理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胡适在他的具有纲领性的《论新诗》里,明确提出以“形式变革”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以“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在诗歌变革方面也是强调以“打破旧格律,引入新文法(即“新语句”)”为突破口,主张“推翻词调曲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实际上就是提出要抛开传统诗词形式(格律,韵味,风格),按照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的内在要求,另起炉灶,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创造出一种新的现代自由诗体。五四那一代人是把“创造新诗”作为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场“攻坚”的硬仗来打的,就连鲁迅这样的自称“不喜欢做新诗”的小说家,也“打打边鼓”,参与了新诗的创造,以示助阵。先驱者们在“一片反对声”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试验;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闻一多才说,它不仅“艺术上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20世纪底时代精神”,这就是说,一种有异于传统诗词的“新诗”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形态,并且为中国社会与读者所接受。不管新诗在产生的起始时期,及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议论,但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却是,现代新诗确实提供了为传统诗词所不能包容、代替的新的诗歌美学思想,为现代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可能性。它已经是中国诗歌史上,既不能拒绝、否定,也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动摇的了。
③既然新诗是在传统的巨大压力与反对中冲决而出的,那么,它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传统诗词相对立的姿态,就是不可避免与可以理解的。所谓“新”与“旧”的对立就是这样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发展,传统诗词(旧诗词)与新诗在文学(诗歌)结构与读者接受中所占的地位,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诗由不被承认的边缘性文体变成中国诗歌的主流与正宗,旧体诗词则由中心走向边缘,并面临不被承认的危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以后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中,旧体诗词创作几乎是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外,这就意味着,在文学史叙述中,再也没有它们的地位了。就是在一般社会心理,以至公众舆论中,写作旧体诗词本身就有“迷恋旧骸”之嫌,其社会交流功能不能不因此受到限制,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的(或小圈子内)的自娱与自遣。
(选自《诗学研究》)
1. 请根据本文内容为文章取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
2. 为了进一步理解第①段中的“折衷”这个哲学概念,小明查阅工具书并做了整理。以下笔记中与梁启超“诗界革命”主张最相关的一项是( )
A. 折衷主义要求采用不同系统的元素,不必将它们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中。
B. 折衷主义中通常没有确定的规则来规定哪些理论应该如何被组织起来。
C. 折衷主义强调借鉴多种理论、风格或想法来获得对主题的互补见解。
D. 折衷主义对不同元素的选取通常是基于行动者的个体长处或是偏好。
3. 下列对胡适诗歌变革主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胡适完全否定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思想,另立诗歌变革的理论体系。
B. 其主张立足“形式变革”,提出打破旧格律、运用白话文创造新诗体。
C. 鲁迅是其主张的支持者,积极参与新诗创作,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
D. 胡适认为新诗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应与传统诗词创作彻底决裂。
4. 下列对“新旧诗词地位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旧诗地位变化的原因是新诗从诞生之初就与传统诗词形成对立姿态。
B. 新诗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性文体到主流、正宗的转变。
C. 旧体诗词逐渐丧失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社会交流功能被削弱。
D. 这种地位变化是中国社会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5. 胡适的新诗《蝴蝶》在1916年的中国诗坛引起了剧烈反响。请结合本文观点,评价这首新诗在当时诗坛的突破性和局限性。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于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6. 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只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B. “小米饭”“大头菜”用来代指云南、甘肃,“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表明小城人,虽然不了解,但也看不起的那种自大性格。
C. “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表明邮差先生熟知周围人的生活,也表现了小城的“小”,和小城生活中的人情温暖。
D. “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中的破折号,起语意转折的作用。将送来的不好消息省略,表现小城中人们思想的迷信。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精心设计了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很鲜明,给人真实感。
B. 小说叙述手法自然平实,语言平淡舒缓,少铺陈,却富有深情的抒情性。
C. 邮差先生是一个耐心细致、善良仁厚、尽职尽责的人,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
D.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的描写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给老太太送信费尽唇舌,还是和小伙子开玩笑,都表现了小城生活的和谐安宁。
8. 小说以“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师陀先生的小说大多具有这一特点。请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B.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C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D.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古代称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文中指匈奴。
B. 中郎,官名,秦代始设,是皇帝的近侍武官,汉代沿设。
C. “度不中不发”与成语“审时度势”中“度”字的含义不同。
D. “及死之日”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两句中“及”字的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广家世代学习骑射,李广也因为擅长骑马射箭、表现优异而受到文帝的称赞。
B. 李广根据中贵人的口述和当时的伤情,准确判断出那三个匈奴人一定是射雕手。
C. 李广总是把得到的赏赐分给下属,吃喝跟士兵在一起,对待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
D. 太史公给了李广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品行端正,这话虽浅近,但可用来说明大道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1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李广将军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柳
夏完淳①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饷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①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人。明末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投身抗清斗争。父亲殉国后,夏完淳继续坚持抗清,就义时年仅17岁。
15. 下列关于诗词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照字数,本词与《虞美人》《鹊桥仙》同属于小令。
B. “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句式、平仄、押韵等。
C. 词又称作“长短句”“琴趣”,句式灵活,音乐性强。
D. 词的上下片又称为“阕”,意思是指词或音乐的乐段。
16. 下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夕照”点明时间,“伤心”奠定哀婉的情感基调。
B. “自西东”表现了京城流水依旧,反衬宫城的荒凉与败落。
C. “空”字承接上阕,流露出繁华终一梦不值得追求的慨叹。
D. 以飞絮“无情”反衬人有情,以“烟笼”给人茫然之感。
17.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下阕画线句在意象组合方面的特色。
18. 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秋色全景图。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全词从景物描写过渡到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中。
(3)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尽管征战艰难,但毛泽东在词中以“_______,_______”展现出革命者跨越险阻后对前景的豪迈信心。
(4)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结尾“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浪漫的笔法写出了梅花在胜利的春光中与百花同在的欣慰笑容,寓意革命成功时普天同庆的宏大境界。
(5)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小波浪,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比作滚动的泥丸,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随后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嫦娥六号任务继近月制动、落月、月面起飞之后闯过的又一“难关”。这次38万公里外的“太空牵手”,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A 研发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的精准驾驭。
“交班”后,轨返组合体会从后下方追逐上升器,建立对接停靠所需的初始条件,开始进入对接段。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采用撞击式对接方式,但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质量比上升器大得多,直接撞击会将上升器撞飞,因此需要采用停控和抓取方式。
B ,我国已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实施了多次交会对接任务,但在月球逆行轨道上实施交会对接,嫦娥六号还是头一号。如何在自主控制中尽量减少“交班点”误差影响、如何避免嫦娥六号自带的液体燃料晃动造成姿态控制失稳、怎样尽可能减轻帆板震动对姿态控制精度的影响……一系列问题,都在研制团队的反复研究、验证中得到解决。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关”指嫦娥六号任务中技术难度大的关键环节,突出了任务的挑战性。
B. “太空牵手”生动比喻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的交会对接,体现了表达的形象性。
C. “交班”用借代手法,指上升器从人工控制转为GNC系统自主控制,暗含过程的有序性。
D. “头一号”强调嫦娥六号是我国首个在月球逆行轨道实施交会对接的航天器,突出其开创性。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四字成语。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太空牵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真理。
B. 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C. 像你这样游手好闲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D. 科学家们把这种新型材料称为“会呼吸的环保衣”。
完成下列单选题(12分)
22.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下列句子中和画线句子所用修辞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 一朵朵向日葵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向路边的行人点头致意。
C.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D. 要说渴,真的很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下一条河。
2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热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体现了“五四”时期敢于破坏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B.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贞。
C. 《峨日朵雪峰之侧》用凝重壮美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诗情,表达了诗人昌耀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心。
D. 英国诗人雪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致云雀》中热情赞颂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柔美、静谧、冷酷、神秘的象征。
24. 下列古诗文典籍中的句子,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
A.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B.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论语·阳货》)
C.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D.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25. 根据对《乡土中国》(见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山东姑娘刘薇不顾家人反对,留在了上海工作。刘薇暂时离开了以__________关系为主的家乡,到了__________关系显著的异乡工作。从此,她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交往,也逐渐过渡到主要体现法理社会的__________关系,日常交往、会客吃饭很自然地习惯了AA制,礼俗社会的那种默契意会式的礼尚往来的一套似乎渐渐淡忘了。甚至,与同事的交往也习惯于微信、qq等借助__________的社会交往方式。
A. 血缘 地缘 契约 文字 B. 地缘 人缘 契约 科技
C. 血缘 地缘 平等 科技 D. 地缘 人缘 平等 文字
参考答案
1. “旧体诗”到“新诗”的演变,或“新诗的崛起/突围”
2. C 3. B
4. A 5. 突破性可选:
①新诗要求“大胆地运用现代白话文”,本诗使用“不知为什么”这样白话的语言进行写作,具有突破性。
②新诗要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本诗平仄与格律诗不符/“天”“还”“怜”“单”交替押韵,没有一韵到底/没
有对仗,具有突破性。
③新诗要求“抛开传统诗词 风格 的 ”,本诗不似旧体诗含蓄,表达情感真挚直白,具有突破性。
局限性可选:
①新诗要求“不拘长短”,解放文体,但本诗仍是五言八句,没有摆脱律诗旧习
②新诗要求“表达现代人新思维、新思想、新感情”,但本诗仍表达诗人顾影自怜之感,没有跳出旧体诗的局限;
③新诗要求“不拘格律”,但本诗每联最后一字押韵,没有突破韵律要求
④新诗要求“抛开传统诗词韵味”,但本诗仍采用旧体诗常见的意象“蝴蝶
6. C 7. A
8. ①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晴好,实际上是说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
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
②在结构上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
③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
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9. ①情节上,体现在情节淡化叙事节奏缓慢、叙事信息密度小等方面,有助于形成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
格。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写的不过是邮差先生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他对所有认识、不
认识的写信人、收信人的热心体贴、尽职尽责。
②环境上,意境的营造,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生活状态和平安详,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
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出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
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③人物上,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
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地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
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等。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但是同中有异把小城及人
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10. D 11. C
12. D 13. ①(李广)曾经跟随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突破险阻和格杀猛兽的表现。②这说的是李将
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14. ①骁勇善战,箭术高强。②体恤宽待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③廉洁清贫,诚恳质朴。
15. A 16. C
17. 最后画线句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长条短叶”实写眼前柳树枝叶朦胧翠绿的景色,看似写“又过东风”时
暮春初夏时柳树的生机,实为“以乐衬哀”;“才过西风”代指秋冬季节,是记忆中的景象,为虚写。以“柳”为纽带,实象与虚象交织。“才过”“又过”在虚实转换中表现时光匆匆,抒发了故国沦丧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18.①. 看万山红遍 ②. 层林尽染 ③. 携来百侣曾游 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⑤.
雄关漫道真如铁 ⑥. 而今迈步从头越 ⑦. 待到山花烂漫时 ⑧. 她在丛中笑 ⑨. 五岭逶迤
腾细浪 ⑩. 乌蒙磅礴走泥丸
19. C 20. A.精益求精(或“苦心孤诣”) B.众所周知(或“毋庸置疑”)
21. D
22.C
23.D
24.B
25.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