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单元复习测试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单元复习测试卷(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单元复习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 五氧化二磷 B. 液态氧 C. 空气 D. 冰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 B. 滴加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加热液体
3.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用途错误的是
A. 氮气用作保护气充入食品包装
B. 稀有气体制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C. 液氧可用作火箭的燃料
D 氮气用于填充气球
4.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细胞的呼吸作用 B. 醋的酿造 C. 食物的腐烂 D. 水的蒸发
5. 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氮分子的是
A. 2N2 B. 2N C. N2 D. 2N2O
6. 下列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A. 实验1验证石蜡熔点低于100℃
B. 实验2观察石蜡的颜色和密度
C. 实验3探究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D. 实验4证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具有助燃性
7. “椴树花开香十里”。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 分子种类改变 B. 分子不断运动
C. 分子质量变小 D. 分子的体积变大
8. 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 1.6g B. 1.2g C. 0.9g D. 0.6g
9. 如图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粉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
B. 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可以用玻璃棒来代替玻璃导管
D. 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10 下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A. B.
C.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图1
(1)反应原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注意事项:连接好装置,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再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
(3)气体收集:收集氧气用于铁丝燃烧,收集装置的最佳选择是________(填标号);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操作是________。
(4)性质验证:D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Ⅱ.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5)宏观现象:利用图2装置电解水,两个玻璃管均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a管内产生的是H2,则与a管连接的是电源________ =(填“正”或“负”)极。一段时间后,a、b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
(6)符号表征:水通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7)微观本质:图3为氢气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不变的一种微观粒子是________。
12. 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Ⅰ、化学与生活——空气质量
(1)图为10月某日大连空气质量指数日报的相关信息,当日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户外运动,其中污染物X是_______。
(2)污染物臭氧(O3)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氧气转化成臭氧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2024年7月1日《辽宁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颁布,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
A. 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 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
C. 多植树造林 D. 露天焚烧垃圾
Ⅱ、化学与生产——自来水生产与污水处理
(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常加入明矾可以使水中悬浮杂质________。
(5)过滤池可除去水中________(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实验室模拟该操作所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6)下图为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二级处理需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7)2024年“世界水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保护水资源,你能做到的一条节水行为是________。
13. 阅读下面文章。
硼元素的英文名称“boron”是由其矿物硼砂“borax”和碳元素“Carbon”的英文组合而成的。1789年,拉瓦锡将硼列入元素周期表,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硼元素地壳中含量仅有10毫克/千克,主要以硼砂(Na2B4O7·10H2O)和白硼钙石的形态存在。硼砂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硼元素在高科技领域有非凡价值。从基础的玻璃制造到尖端的半导体技术,从农业生产的硼肥施用到医学领域的硼化合物药物,用途遍布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生活有深远影响。
硼矿的开采与提炼是涵盖地质勘查、矿物加工和化工生成的复杂流程,主要在大型反应釜中进行,硼砂(Na2B4O7·10H2O)与酸反应生成硼酸(H3BO3),而后以硼酸为原料生成含硼较纯的产品,提炼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硼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硼元素和碳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不同。质量相同的硼、碳、铝三种单质中,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______。
(3)硼砂(Na2B4O7·10H2O)中含有______种元素,写出一条硼砂的物理性质______。
(4)硼矿提炼工艺流程中,涉及的一种氧化物是______,硼酸(H3BO3)中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还原炉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 实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草酸(H2C2O4)可使滴有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同条件下褪色时间不同,即反应的速率不同。小组进行了系列探究。
【探究目的】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在四支试管中均分别加入4mL0.08%的KMnO4溶液、0.4mL的硫酸、1mL0.09%的草酸溶液,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于下表中。
所滴硫酸的浓度 温度 其他试剂 高锰酸钾完全褪色时间
A 98% 室温 无 72s
B 65% 室温 无 129s
C 65% 50℃ 无 l6s
D 65% 室温 MnSO4 112s
【分析推理】
(1)草酸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请在横线上补全。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______
(2)实验中草酸和硫酸应略过量,目的是_______。
(3)根据实验______(填标号)中数据,可初步推断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浓度越大,该反应速率越快。
(4)设计实验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
(5)实验中MnSO4作用可能是________。
(6)除上述实验探究的因素,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写出一点)。
【反思提升】因实验B和D数据差异小,同学们利用手持设备进行再次实验,测量溶液的透过率(透过率为100%定义为无色),采集数据,得到下图。
(7)对比发现,随时间变化两条曲线的透过率均有突然增大的过程,说明反应均为先慢后快,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点)。
【应用拓展】医学上利用该反应测定血钙含量。原理是将血液用蒸馏水稀释,加入足量草酸铵,经过反应得到草酸,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以计算血钙的含量。
(8)下图是一种草酸铵包装的部分内容,则100g该草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g。
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 五氧化二磷 B. 液态氧 C. 空气 D. 冰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五氧化二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B、液态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D、冰是固态的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故选C。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 B. 滴加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加热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体药品取用应该用药匙,不能用手抓,操作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瓶塞倒放,防止沾的污物腐蚀瓶内的药品,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药品洒落,标签要握在手心,防止标签被腐蚀,操作错误;
C、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应该用燃着的火柴点燃,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位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也不能对着他人,操作正确;
故选D。
3.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用途错误的是
A. 氮气用作保护气充入食品包装
B. 稀有气体制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C. 液氧可用作火箭的燃料
D. 氮气用于填充气球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充入食品包装,用途正确;
B、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制作霓虹灯,用途正确;
C、液氧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可用作火箭的燃料,用途错误;
D、氮气密度小于空气,可用于填充气球,用途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
A. 细胞的呼吸作用 B. 醋的酿造 C. 食物的腐烂 D. 水的蒸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缓慢氧化是指物质和氧气进行很慢的氧化反应,比如细胞的呼吸作用、醋的酿造、食物的腐烂;水的蒸发过程中只是水的形态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D。
5. 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氮分子的是
A. 2N2 B. 2N C. N2 D. 2N2O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在化学式前加上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则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6. 下列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是
A. 实验1验证石蜡熔点低于100℃
B. 实验2观察石蜡的颜色和密度
C. 实验3探究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D. 实验4证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助燃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1石蜡加入沸水中熔化,说明石蜡熔点低于100℃,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2可以观察石蜡的颜色,不能得出石蜡的密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不能验证产物有二氧化碳,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蜡烛复燃,证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7. “椴树花开香十里”。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 分子种类改变 B. 分子不断运动
C. 分子质量变小 D. 分子的体积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椴树花开香十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分子的种类不变,选项错误;
B、“椴树花开香十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选项正确;
C、“椴树花开香十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分子的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D、“椴树花开香十里”,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分子的体积不变,选项错误;
故选:B。
8. 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 1.6g B. 1.2g C. 0.9g D. 0.6g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和等于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和,即:m(A)+m(B)=2.8g;因为m(A):m(B)=4:3,所以m(B)=2.8g×=1.2g;
故选B。
9. 如图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铜粉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
B. 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可以用玻璃棒来代替玻璃导管
D. 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可观察到铜粉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故A正确;
B.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不能用玻璃棒来代替玻璃导管,是因为玻璃管与气球相连,能够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喷出,故C错误;
D.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的总质量不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因为铜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示物质为爆炸品,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表示物质为易燃液体,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表示物质为可回收物品,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符合题意;
D.表示物质有腐蚀性,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图1
(1)反应原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注意事项:连接好装置,应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再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
(3)气体收集:收集氧气用于铁丝燃烧,收集装置的最佳选择是________(填标号);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操作是________。
(4)性质验证:D中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Ⅱ.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5)宏观现象:利用图2装置电解水,两个玻璃管均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a管内产生的是H2,则与a管连接的是电源________ =(填“正”或“负”)极。一段时间后,a、b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
(6)符号表征:水通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属于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7)微观本质:图3为氢气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不变的一种微观粒子是________。
【答案】(1)
(2)气密性 (3) ①. B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4) ①. 生成黑色固体 ②.
(5) ①. 有气泡冒出 ②. 负 ③. 2:1
(6) ①. ②. 分解 (7)氢原子##氧原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注意事项:连接好装置,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
【小问3详解】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纯度高的氧气,排水法收集的氧气叫春春,故选择装置B;
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操作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小问4详解】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与氧气,故两管均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
水的电解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故则与a管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与b管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
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一段时间后,a、b两管中气体的体积比为2:1;
【小问6详解】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与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7详解】
由示意图可知,该反应过程中氢原子、氧原子不变。
12. 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Ⅰ、化学与生活——空气质量
(1)图为10月某日大连空气质量指数日报的相关信息,当日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户外运动,其中污染物X是_______。
(2)污染物臭氧(O3)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氧气转化成臭氧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2024年7月1日《辽宁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颁布,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空气污染的是_______。
A. 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 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
C. 多植树造林 D. 露天焚烧垃圾
Ⅱ、化学与生产——自来水生产与污水处理
(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常加入明矾可以使水中悬浮杂质________。
(5)过滤池可除去水中________(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实验室模拟该操作所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6)下图为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二级处理需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7)2024年“世界水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保护水资源,你能做到的一条节水行为是________。
【答案】(1) ①. 适合 ②. CO
(2) ①. 单质 ②. 21% ③. 化学 (3)AC
(4)凝聚为固体小颗粒,加快沉降
(5) ①. 不溶性 ②. 漏斗
(6)吸附 (7)用淘米水浇花、随手关闭水龙头(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当日大连的空气质量指数是23,属于“优”,适合户外运动;空气污染物除了二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外,还包含一氧化碳,故填CO。
【小问2详解】
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氧气和臭氧属于不同物质,氧气转化成臭氧属于化学变化。
【小问3详解】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空气污染,此项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气加高烟囱排放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此项不符合题意;
C、树木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多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污染,此项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会加重空气污染,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小问4详解】
明矾溶于水会生成具有吸附性的氢氧化铝,可以使水中悬浮杂质凝聚为固体小颗粒,加快沉降。
【小问5详解】
过滤是分离液体和固体方法,故填“不溶性”;实验室中,过滤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小问6详解】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在净水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小问7详解】
生活中,节水行为有:用淘米水浇花、随手关闭水龙头(合理即可)。
13. 阅读下面文章。
硼元素的英文名称“boron”是由其矿物硼砂“borax”和碳元素“Carbon”的英文组合而成的。1789年,拉瓦锡将硼列入元素周期表,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硼元素地壳中含量仅有10毫克/千克,主要以硼砂(Na2B4O7·10H2O)和白硼钙石的形态存在。硼砂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硼元素在高科技领域有非凡价值。从基础的玻璃制造到尖端的半导体技术,从农业生产的硼肥施用到医学领域的硼化合物药物,用途遍布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生活有深远影响。
硼矿的开采与提炼是涵盖地质勘查、矿物加工和化工生成的复杂流程,主要在大型反应釜中进行,硼砂(Na2B4O7·10H2O)与酸反应生成硼酸(H3BO3),而后以硼酸为原料生成含硼较纯的产品,提炼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硼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硼元素和碳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不同。质量相同的硼、碳、铝三种单质中,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______。
(3)硼砂(Na2B4O7·10H2O)中含有______种元素,写出一条硼砂的物理性质______。
(4)硼矿提炼工艺流程中,涉及的一种氧化物是______,硼酸(H3BO3)中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还原炉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非金属 (2) ①. 质子数 ②. 硼 ③. 5
(3) ①. 四 ②. 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4) ①. 氧化硼(或氧化镁) ②. +3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硼元素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小问2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铝>碳>硼,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则质量相同的硼、碳、铝三种单质中,原子个数最多的是硼;
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所以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5;
【小问3详解】
由硼砂的化学式可知,其中含有Na、B、O、H四种元素;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溶解性等。由题中信息可知,硼砂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小问4详解】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 种元素为氧元素,硼矿提炼工艺流程中,涉及的氧化物是氧化硼、氧化镁;
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硼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2)×3=0,则x=+3价;
还原炉 中在一定条件下氧化硼和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硼,方程式为:。
14. 实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草酸(H2C2O4)可使滴有硫酸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同条件下褪色时间不同,即反应的速率不同。小组进行了系列探究。
【探究目的】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在四支试管中均分别加入4mL0.08%的KMnO4溶液、0.4mL的硫酸、1mL0.09%的草酸溶液,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及现象于下表中。
所滴硫酸的浓度 温度 其他试剂 高锰酸钾完全褪色时间
A 98% 室温 无 72s
B 65% 室温 无 129s
C 65% 50℃ 无 l6s
D 65% 室温 MnSO4 112s
【分析推理】
(1)草酸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请在横线上补全。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______
(2)实验中草酸和硫酸应略过量,目的是_______。
(3)根据实验______(填标号)中数据,可初步推断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浓度越大,该反应速率越快。
(4)设计实验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
(5)实验中MnSO4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
(6)除上述实验探究的因素,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写出一点)。
【反思提升】因实验B和D数据差异小,同学们利用手持设备进行再次实验,测量溶液的透过率(透过率为100%定义为无色),采集数据,得到下图。
(7)对比发现,随时间变化两条曲线的透过率均有突然增大的过程,说明反应均为先慢后快,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点)。
【应用拓展】医学上利用该反应测定血钙含量。原理是将血液用蒸馏水稀释,加入足量草酸铵,经过反应得到草酸,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以计算血钙的含量。
(8)下图是一种草酸铵包装的部分内容,则100g该草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是_______g。
【答案】(1)H2O (2)使高锰酸钾完全反应 (3)A、B
(4)探究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5)催化作用 (6)高锰酸钾的浓度
(7)随着反应的进行,Mn2+的浓度逐渐增大,当Mn2+达到一定浓度后,反应速率加快,导致溶液透过率突然增大
(8)22.4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K、Mn、C、H、S、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10、16、3、40,反应后K、Mn、C、H、S、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2、10、0、3、32,反应前后相差16个H原子和8个O原子,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 1,故填:H2O;
【小问2详解】
实验中草酸和硫酸应略过量,目的是提供酸性环境,使高锰酸钾能完全反应 ;
【小问3详解】
对比实验A和B,变量是滴加硫酸的浓度,其他条件相同,则可初步推断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浓度越大,该反应速率越快;
【小问4详解】
实验B和C的变量是温度,则设计实验B和 C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小问5详解】
对比B和D,加入MnSO4后,反应速率加快,MnSO4可能起到了催化作用;
小问6详解】
除上述实验探究的因素,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还有高锰酸钾浓度;
【小问7详解】
对比发现,随时间变化两条曲线的透过率 均有突然增大的过程,说明反应均为先慢后 快,原因可能是反应中生成的Mn2+可能对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随着反应的进行,Mn2+的浓 度逐渐增大,当Mn2+达到一定浓度后,反应速率加快,导致溶液透过率突然增大;
【小问8详解】
100g该草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是100g×99.2%×=22.4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