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1.B2.D3.C4.①必须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以传统工艺和材料为核心基础,确保修复的真实性与历史信息延续。②运用科学手段分析、评估传统工艺与材料的特性、效果及潜在缺陷,为理解传统和审慎改良提供依据。5.①礼制规范:讲堂居中,东西厢的藏书、祭祀功能分明,体现儒家空间秩序;左藏书右祭祀彰显“尊师重道”的观念。②天人合一:碑亭依山而建,借自然山景:引活水成潭,实现建筑与自然融合。③阴阳相济:前院习武场体现的动为阳,后院读书区体现的静为阴,功能互补;刚健的武场与儒雅的书斋空间共生。【导语】这篇访谈以故宫专家王时伟的视角,阐述了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理念。文章通过四个层次递进的提问,从文化载体功能到中华文明特性体现,再到故宫人文理念解析,最后探讨修复原则,构建了完整的认知框架。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因此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无法通过古籍文献获取,必须依赖实体建筑研究才能揭示”错误。原文中“古建筑是‘无字的物质载体”与“需结合实体古建筑研究”之间并非因果关系,且文中说“很多东西,单从文献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结合实体古建筑进行研究”,未否定通过古籍文献获取历史信息。C.“物理位置上严格隔离错误。王时伟解释阴阳相济”时,仅提及“前朝区”是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区”是皇室的生活区,仅在功能属性划分,未将“阴阳”符号具体对应到“皇帝”与“后妃”的性别上。D.“规模宏大和装饰奢华”错误。王时伟明确指出:“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故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核心表达。”他强调的是故宫作为文化理念载体的核心价值,并未具体到“规模宏大装饰奢华等表象特征。若将“规模宏大“装饰奢华”等表象特征作为核心价值,彻底掩盖了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精神符号的本质,且文本并没有出现这两种信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包容性”错误。“包容性”体现在吸收融合外来元素,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明园,“和平性”体现在对外交流影响。小雁塔形制被日本仿用体现的是中国建筑对外的影响,属于“和平性”。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A.“连续追问“传统与科学的矛盾”错误。记者仅针对“古建筑修复原则”提问一次,未“连续追问”;专家阐述的是“传统与科学的平衡”,而非“矛盾”。B“以情感引导’为主,通过强调古建筑损毁的紧迫性,激发专家的责任感”错误。采访整体风格理性、学术性强。25-L-820B绝密★启用前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时伟,1956年生,北京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原总工程师、研究馆员。从事古建研究保护工作40余年,现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完成多项故宫及国内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主持故宫倦勤斋及乾隆花园保护项目,在国内外获得很高评价:主持新加坡凤山寺保护修缮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记者:与古籍文献相比,古建筑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王时伟:首先是形态不一样。古籍一般是通过文字、图画等介质来传承、传播,更偏重精神、思想层面的感知。古建筑是一个很综合的物质载体,通过实体来展示它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乃至科技。其次,对于理解中华文化来说,古籍文献和古建筑两者又是互补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有文字,一个是无字的。很多东西,单从文献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结合实体古建筑进行研究。概括来看,古建筑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古建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推动古建筑的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记者:您曾经提到过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体到古建筑上是如何体现的?王时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古建筑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比如连续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古建筑的核心特征都是木结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榫卯结构,从汉唐到明清,虽然局部有差异,但对这种结构的使用和发展是连续的。创新性在古建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古代建筑师们通过对木材本身的艺术加工,形成不同的构件、部件,进而巧妙地把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起来形成一座座单体建筑,再将单体建筑组合,形成群落。留存到今天的古建筑,每一座都有独一无二的形象特征。再看统一性,中国古代对于很多建筑形制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城垣建筑的布局要合乎规制,比如文庙要有哪些组成部分、什么形制,这都非常明确。这就是通过蕴藏在建筑中的意象来彰显中央王朝的统一性。包容性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明园。圆明园地处北京却汇集了众多江南元素,还有大量建筑使用了当时的西方建筑风格。和平性,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上。比如在唐代,日本和韩国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就有中国的建筑技术。日本唐招提寺的主体建筑金堂,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十分相似。韩国首尔的崇礼门,被誉为韩国的“一号国宝”,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的建筑特点。记者:从故宫来看,古建筑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理念?王时伟:古代宫城的营建,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制。故宫是中国官式建筑的集大成者,首先它的布局一定是合乎礼制的。故宫采取与《周礼·考工记》相近的都城设计: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太庙和社稷坛分居东西两侧。其次,故宫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依山傍水,故宫北面为景山,南面为金水河。这两处都是修建故宫时的人造景观,以山水相呼应,实现了古人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的建筑理念。从功能布局看,故宫主要包括前朝区和内廷区。前朝建筑位于紫禁城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建筑主要位于故宫的北部,是皇室的生活区。这样的布局,可以理解为阴阳相济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故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核心表达。记者:古建筑修复有哪些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这过程中,传统与科学该如何平衡?王时伟:针对文物建筑的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应当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传统,即坚持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比如在故宫的修复过程中,不仅有对建筑外部大木结构、瓦顶保护及油饰彩画的修复,还延伸到精致巧妙的室内装潢。很多修复工作面临着工艺失传、材料原物恢复难度高等挑战,为此故宫专家曾分赴全国各地,寻访民间高手,寻找工艺传承的脉络。但从另一方面看,并不是说传统的就是最科学的。比如故宫古建筑上的油饰彩画,古代的工匠会先在木头上画出花纹,然后再上一层由桐油熬制的光油。我们用科学手段分析发现,以这种方式在木头上完成的彩绘,画上去后很快就会结斑,我们现在就对这种工艺进行了改良。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或者材料也会介入到古建修复工作中来。传统与科学要保持平衡,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但最基本的理念还是要把传统坚持下来。(摘编自《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保护古建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专访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原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时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建筑是“无字”的物质载体,因此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无法通过古籍文献获取,必须依赖实体建筑研究才能揭示。B.尽管古籍文献与古建筑的载体与呈现方式迥异,但二者都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共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C.故宫将象征“阳”的皇帝理政空间(即前朝区)与象征“阴”的后妃生活空间(即内廷区)在物理位置上严格隔离,以体现阴阳相济之道。D.故宫作为官式建筑之集大成者,其核心价值在于规模宏大和装饰奢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物质象征,而不仅仅是文化理念的表达。2.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古建筑中多有体现,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连续性:山西应县木塔以榫卯结构构建67米纯木构塔身,展现木作技术的千年传承。B.创新性:福建土楼融合夯土技术、家族聚居理念与军事防御功能,形成独特聚居形态。C.统一性:明清各地文庙严格遵循曲阜孔庙核心规制,其组成部分和形制都受限制。D.包容性:唐代长安荐福寺小雁塔的密檐式砖塔形制,由遣唐使引入日本并被仿用。3.对于访谈中记者的提问策略,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者采用“连续追问”技巧,针对古建筑修复原则这一核心问题反复质询,促使专家详尽阐述传统与科学的矛盾。B.记者以“情感引导”为主,通过强调古建筑损毁的紧迫性,激发专家的责任感,从而获得更理性的回答。C.记者提问逻辑清晰:从古建筑的文化意义到古建筑体现的中华文明,从古建筑展现的人文理念到古建筑修复应遵守的原则。D.记者通篇运用“对比设问”的策略,如开篇将古籍与古建筑对比,修复部分又将传统与科学对比,通过二元对立引导专家明确立场。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如何做到传统与科学平衡。5.结合文本与下述材料,分析该书院的布局的人文理念。清代某书院:建筑群以讲堂为中心,东厢为藏书楼,西厢为祭祀堂;后院引活水成潭,依山崖建碑亭;前院习武场开阔,后院读书区幽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村医薛培政“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露,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面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呦!”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显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 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救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爷爷生动讲述先生救治“我”的事情,表现先生医术高超且富有责任感的特点。B.先生初到茹冈村,村民因其外表而心生疑虑,老支书却识才爱才,主动腾出办公房作卫生室。C.疙瘩爷患抑郁症后拒绝就医,先生仅通过聊放羊往事便治愈其疾病,体现了先生的仁心仁术。D.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专家、领导,但他内心平和,没有遗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塑造了村医医德高尚的形象。B.文中不时出现的“暗红色药箱”“硕大的‘德’字烙画”等事物,对表现先生的职业操守有暗示作用。C.刘院长设宴劝酒,这一内容在情节上绝非闲笔,既交代了先生下村的背景,又体现出先生的责任感。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回忆,一方面使故事的讲述更加全面客观,另一方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8.文章结尾写“老人一脸平和”,请结合全文探究“平和”的丰富内涵。9.有人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选自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节选自韩愈《师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故凡诱之A歌诗者B非C但发其志意而已D亦所以泄其跳号E呼啸于咏歌F宣其幽抑G结滞于音节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介词,用,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意义相同。B.庸,庸俗的,与《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庸”意义不同。C.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D.日,名词作状语,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日”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先将古代和后世的教育内容列出来,旗帜鲜明地表明后世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古人立教的本意。B.材料一作者以草木为喻,认为教育儿童应当春风化雨,顺应儿童的意愿多加鼓励,而不能冰霜加身,多方约束。C.材料一认为断句和课业等繁重的负担让儿童将学校看作监狱,将老师视为仇人,从而想方设法嬉戏放纵,终至堕落。D.材料二认为今人愚昧的原因就是不愿跟老师学习,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将古代圣人和如今的普通人作了对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两则材料对当时的人教育孩子这件事都发表了议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者的观点有何异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改知应天府。15.下列对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开篇两句,道出诗人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格,它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B.陶诗“方宅”四句所写景物,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异曲同工之妙。C.欧诗开篇点明春耕时令,用“居者稀”写出农家劳作之轻松惬意,并选取新阳、野水等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D.欧诗语言平易流畅,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怀融于一体,展现了欧阳修诗文自然晓畅的艺术风格。16.本诗共十二句,第五至八句“状春日田园之景,如在目前”,请具体分析其写景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男子收到女子赠予的茅草,他赞美茅草,并非因茅草本身美丽,而是因赠礼之人特殊,点明这份情意珍贵的两句是“ , ”。(2)《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眺望故乡,却见路途遥远无边,道出异地相隔的无奈之情的两句是“ ,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突破传统爱情观,以“ , ”两句点明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朝夕相伴,而在于情长意久。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外的惊喜,没有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意外的灾难,也没有永久打击人们体验快乐的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想。为什么?原因在于“适应”,当你反复感受同一种快乐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快乐就会逐渐减少;反之,当你不断感受一种痛苦的刺激时,主观体验到的痛苦,同样也会逐渐减少。心理学家将适应快乐的现象称为“享乐跑步机”。就是说,我们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幸福或不幸的事,我们要不断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最终都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立状态。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中了彩票之后幸福感没能持续很久,因为他很快就 A 了,并且期望与欲望可能同时增加,那么,最初的快乐,很快就降低了。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适应的作用,在于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刺激,而快乐与痛苦,都会让人分心,丧失对环境的敏感,这不利于生存。长期的痛苦不利于生存这很好理解,那长期的快乐呢?你品位一下 B 、得意妄形这类成语,是不是也容易理解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常态中去。但是,也不必担心,适应并不会永久改变我们体验特定快乐的能力。想想,你每一次观看日出、看到孩子的笑脸、读到温柔的诗歌,是不是都会感觉愉快?心理学家告诉你,把不同种类的快乐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可以扩大快乐的感受,但把它们聚在一起,却不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多倍的快乐。许多快乐的体验,本质上就是快乐的,不管体验多少次,体验的那一刻就是快乐的。适应的过程会影响我们对快乐的体验,但不必太在意它。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享乐跑步机”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管弦乐 B.温室效应 C.自鸣钟 D.弹簧床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没有适应,可以长久地体验快乐,就是一件好事吗?”改为陈述句,并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22.你的朋友小林沉迷网络游戏,虽然一开始从中获得了未曾有的快乐,但长时间沉迷后,又很快感到空虚,甚至因过度沉迷而影响学习。他向你倾诉:“为什么一开始那么快乐,现在却觉得没意思了?”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为他分析原因,并给出两条具体建议。四、写作(60分)23.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温度随处可感。冰水混合物0℃,人体37℃,是自然的温度;许多文艺工作者倡导“作品之上要有人”,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帮助,是社会的温度;数字技术时代中用技术为人类服务,是人性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 第10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pdf 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