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高三月1考地理参考答案
一、
单向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B
D
B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B
B
D
A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A
A
D
D
D
1.B
2.B
【解析】1.由图文材料可知,拍摄北京时间9月23日7:45,秋分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
平分,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根据拉萨大约位于东经90度,可以推出当地大约是东6区,与北京
时间东8区相差2个时区,所以北京时间7:45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是大约5:45,接近6点左右,结合文字
内容,太阳在正东升起,所以拍摄者朝向正西方向,所以选B。如果忽略地方时差异,7:45太阳已经升
起一个多小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可能会错选D拍摄者朝向西北。
2.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通过反射、散射、吸收被大气削弱,太阳光线中的可见光部分包含红、橙、
黄、绿、蓝、靛、紫等等有色光,并且波长由红光到紫光越来越短,而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所以,
当可见光通过的大气时,波长较长的偏暖色的光(红光、黄光)更易通过,波长较短的偏冷色的光更易被
散射。当暖光照射到山体时,被山体反射,暖光就在人们的视觉中更加醒目,使得山峰呈现出金色的光芒。
大气透明度是影响日照金山的重要因素之一。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会以这些质点
为中心发生散射。如果大气透明度较高,说明大气洁净,空气分子与微小尘埃密度低,散射有选择性,波
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使得日照金山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太阻高度角小时,太阳光需穿过更长的大气路
径,使得红色、橙色等长波光线得以更多地穿透并投射到山体之上。在季节尺度,在冬季和春季的早晨和
傍晚时分,太阳的位置较低,光线强度较弱,因此更容易形成日照金山的现象。在山区,地形起伏显著,
太阳光线在照射到山顶时,由于山体的阻挡,山顶和山腰的阳面能够接受到较强的太阳辐射,且积雪较多,
反照率高,可以更好地反射早晨或傍晚的阳光;而山脚和山谷的阴面则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弱,反照率低。
地形起伏是出现日照金山现象的条件之一。所以,图中日照金山景观的形成与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早
晨太阳高度角小、高山地形起伏大和山顶冰雪积存多反射率高都有关。故选D
3.C4.C5.B
【解析】3.结合图片分析可知,此时蒙古一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高压中心,出现冷锋系统,霜冻线(地表0℃
温度线)大致经过我国青藏、西北、以及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西北部,说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在降温,
且温度较低,故此时不可能是7月份,B错误:另一方面,此时海上有较强台风出现,说明此时我国低纬
答案第1页,共7页河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地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珠峰东坡徒步线路是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某徒步爱好者的日记:“下了一天一夜的雨终于停了,早上6:30就出发了,密密的星星脱手可得,快八点时,天空放亮,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只见高耸的珠穆朗玛峰,洛子峰,珠穆朗卓峰的积雪上瞬间披上了金黄色的艳装,像一座座金山倒映在洁净的湖水中。”下图是徒步爱好者2025年9月2 3日清晨7:45在被誉为“五星级营地”措学仁玛营地拍下“日照金山湖中倒影“的景象。(见下图)
1.推测拍摄该日照金山照片时镜头的朝向最接近( )
A.正东方向 B.正西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推测上图中“日照金山”景观形成有关的地理条件( )
①天气状况 ②太阳高度角 ③冰雪积存 ④地形条件 ⑤大气透明度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霜冻线是指地表0℃温度线,是区分是否出现霜冻天气的重要标志线。下图为“某日北京时间20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霜冻线为预报的次日霜冻界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日所处月份最可能是( )
A.2月 B.7月 C.10月 D.12月
4.图中所示锋的性质及其移动方向为( )
A.冷锋、西移 B.暖锋、西移 C.冷锋、东移 D.暖锋、东移
5.此时( )
A.甲地艳阳高照 B.乙地吹偏南风 C.丙地霜冻严重 D.丁地风轻云淡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气压带)按其气流辐合的特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南北信风直接交汇形成的辐合带;第二种是在夏季,由另一半球的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季风与本半球信风交汇形成的辐合带。下图为全球热带辐合带南北移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南亚地区形成的热带辐合带类型及主要成因是( )
A.第一种,赤道低气压带北移 B.第二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第一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第二种,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7.甲地区受热带辐合带影响时,常见的天气是( )
A.寒冷干燥 B.高温多雨 C.炎热干燥 D.温和多雨
下图为某年10月两日内气旋移动的路径图,图中等压线反映的是某测站附近第一天2时的海平面气压形势。该测站洲得第一天7时、15时前后风向发生两次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第一天7时前后,测站的风向( )
A.东北变东南 B.西南变东北 C.西南变西北 D.风向不变
9.第一天不同时间天气系统依次经过测站次序正确的是( )
A.③ B.② C.① D.④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印度半岛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11.3~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降水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甲乙两地水平直线距离约为220千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两地气候的最大差别表现为( )
A.气候类型 B.气温年较差 C.降水量 D.盛行风向
13.图中所示山地为( )
A.天山 B.秦岭 C.阴山 D.南岭
下图为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14.①地典型植被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5.④地气温年较差大于②地,其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②地冬季受沿岸暖流影响大 B.④地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
C.②地夏季高压控制缓解高温 D.④地夏季降水多加剧高温
陆地上的淡水冰川崩解,冰层流入海洋形成冰山。格陵兰岛周边冰山受海流推动,环绕在拉布拉多海周围,然后进入北大西洋航道,使其成为航行危险区。下图为“格陵兰岛周边海域典型冰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根据冰山分布特征,该海域的洋流系统可能是( )
A.A B.B C.C D.D
17.图中冰山分布集中在40°N以北,影响因素可能是( )
①人类活动 ②海陆分布 ③冰川位置 ④洋流流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图中①②③④四处( )
A.①处海水温度高于②处 B.②处渔业资源最丰富
C.③处航海安全系数最高 D.④处海水的密度最大
2024年3月,库内内河因上游高原有异常丰沛的雨季水源,河流径流量激增,在纳米布沙漠东缘形成罕见的内陆三角洲和临时湖泊群。虽然该地形成了暂时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大量野生动物聚集,但这些水体存续时间有限。下图示意库内内河和纳米布沙漠位置。该地区年蒸发量超过3000mm,年降水量约50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2024年3月,库内内河上游来水充足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原冰川夏季融化 B.热带气旋降水充足
C.赤道逆流增温增湿 D.赤道低气压带移动
20.与沙漠其他区域相比,临时湖泊区较难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植物蒸腾 D.地表径流
21.这些临时水体难以演变为永久性湿地的原因包括( )
①蒸发量远超补给量 ②风成沙填埋浅水区 ③上游来水的变化大 ④地下水矿化度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沃克环流是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沃克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图示海域中( )
A.甲处洋流所经过海区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B.乙处洋流是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暖流
C.丙处附近渔场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D.丁处洋流的形成主要是受东南信风的影响
2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B.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减少
C.秘鲁渔场的上空海鸟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海洋锋是指海洋中特性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团之间形成的狭窄交界面。日本暖流在日本群岛以东海域流入北太平洋的续流部分称为黑潮延伸体,其北侧存在明显的海洋锋区。海洋锋区附近的海—气相互作用十分强烈。下图示意海域黑潮延伸体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4.与海洋锋区比,黑潮延伸体分布的海域( )
A.渔业资源较多 B.海水盐度较低 C.海水蒸发较强 D.污染扩散较慢
25.影响黑潮延伸体延伸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性质 B.海陆轮廓 C.大气环流 D.入海径流
26.图示海域海洋锋区两侧海水温度差异最大的时段是( )
A.2-3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每年5月份开始,青藏高原主体由热汇(从大气净吸收热量)转变为热源(向大气净释放热量),成为同一纬度上最早的热源区。9月份开始,青藏高原由热源逐渐转变为热汇。受地表下垫面影响,夏季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热源贡献率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青藏高原成为同一纬度上最早的热源区的原因是( )
A.下垫面大规模抬升 B.盛行西风下沉增温
C.地表积雪反射率高 D.火山活动提供热量
28.夏季青藏高原热源明显偏强的年份,我国( )
A.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减少 B.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弱
C.华北地区出现持续低温 D.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2023年某日,气象观测统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图里河(121°E,50°N)与海南省保亭(109°E,18°N)两地当日气温温差高达76℃,为当年我国测得的南北最大温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该日最有可能是( )
A.3月1 6日 B.6月1 6日 C.9月1 6日 D.12月1 6日
30.当我国南北温差较小时,两地可能同时( )
A.日出于东南方 B.日出于东北方
C.日落于西南方 D.日落于西北方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圣安娜风也被称为“魔鬼风”,是一种发生于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典型季节性强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强劲、干燥、炎热是其显著特点,最高风速可达160公里/小时。它起源于内陆大盆地,因助长地区野火而臭名昭著。2025年1月7日前后,圣安娜风再次爆发,导致美国加州南部山火大面积肆虐。恰逢当地消防管道缺水,当地政府罕见地允许使用海水灭火。下图示意美国西部某区域地形。
(1)结合图中圣安娜风的路径,分析秋冬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6分)
(2)结合安娜风的发源地和途径的地理环境,分析圣安娜风变得异常干燥的地理过程。(6分)
(3)指出使用海水灭火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8分)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莱斯岛位于卡特加特海峡,面积仅118km 。中世纪以来,该岛开采地下卤水煮盐。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利用漂浮来的大量海草替代易朽易燃的木材,传统木屋慢慢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海草房。
材料二图1为“莱斯岛周围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及海草房景观图”,图2为“莱斯岛地下卤水形成与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
(1)据图2,描述莱斯岛地下卤水储存的地质条件。(6分)
(2)结合以上资料,解释莱斯岛地下卤水的形成过程。(6分)
(3)结合莱斯岛传统的制盐方式和民居变化,说明莱斯岛发展制盐业的优势条件。(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