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内涵深刻的非遗需要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层文化精髓需要通过浅显、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会消解非遗的文化内涵,难以展现非遗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多数新媒体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先进传媒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非遗传播的严肃性,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极易导致非遗传播的边缘化。由于非遗的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知识性和一定的艺术性方面,娱乐属性并不高。然而,如果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这种传播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非遗信息在定制化推送过程中处于传播链的底端,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新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会优先推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商业盈利性或者娱乐性的内容。而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属性和历史属性,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通常不受大数据精准推送的青睐。
新媒体时代亦是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广大受众倾向于从海量信息中挑取个人偏好的内容,并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圈层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它以趣缘联系和文化认同为基石构建信息传播圈层,这些圈层内部信息传播效率高,而圈层外部的信息传播效率则相对较低。同时,圈层内的某类信息流动饱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进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圈层内的受众和关注度较少,属于被排斥的其他信息。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圈层化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对非遗关注较少的受众接触非遗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娱乐风气盛行,小众非遗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更难突破圈层限制,实现广泛传播。
(摘编自于丽臣《新媒体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破局》)
材料二: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需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现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创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主流媒体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且有效,主流媒体不仅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走出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主流媒体应更积极地迎接挑战,用好在世界上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把我国在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它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媒体融合对主流媒体履行责任担当、引导社会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用流量和效果说话,洞察用户需求,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与运营策略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又要保持定力和洞见,在“快”与“深”两方面同时发力,靠优质内容凝聚共识,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动员力,在赢得流量的同时,也赢得受众的认同。近年来,如何获取更多年轻流量、如何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媒体探讨深度融合转型的焦点议题。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生态,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流行文化元素的简单迎合,做网络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与扩散器。打造“爆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流媒体要在选择性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观点与内容在年轻群体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实现内容导向与流量效果的双赢。
(摘编自李学梅《时代使命与实践逻辑: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非遗价值的展现。
B. 新媒体对非遗的娱乐化处理会影响受众对非遗的理解和追求。
C. 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D. 主流媒体要按照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去赢得流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数新媒体使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与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有关。
B. 非遗信息成为定制外的小众信息,这和它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有关系。
C.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圈内与圈外会有很大信息差异。
D. 传播方式变革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更多元,文化遗产自然会活起来、走出去。
3. 基于材料中非遗的传播困境,下面不太适合作为破局之策的一项是( )
A. 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等非遗创作者在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更多高质量的非遗内容。
B. 拍摄非遗纪录片,突出画面主体,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拉近非遗与受众的距离。
C. 相关主体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通过提供专项基金、专业培训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D. 相关主体通过培养意见领袖,设置议题,塑造非遗正面形象,引导粉丝开展正向传播
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下面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5. 我国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要求:非遗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请根据材料谈谈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冷先生指派药铺的伙计王相,到镇上的饭铺定下八个菜,又提来一瓶烧酒。他坐在上位,让白鹿两家的主事者各坐一侧,方桌剩下的一边坐的是老秀才鹿泰和。冷先生向来言简意赅,不见寒暄就率先举起酒盅与三位碰过一饮而尽,然后直奔主题:“事情不必再说,现在只说怎么弄,有话明说,过后不说。”一切都按着各人预定的轨道推进,没有差错。嘉轩摆出的自然是败家子羞愧的面孔,呷了一盅酒后,开口说:“踢卖先人业产,愧无脸面见人,咋敢争多论少?先生哥处事公正,你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我绝无二话。”鹿子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体悯,慷慨地说:“先生哥你就看着办吧!既然俺们兄弟俩信得下你,谁日后再说二话还算人吗?你说咋弄就咋弄。”
冷先生连着喝下几杯酒,冷冷的面孔开始红润活泛起来,更见一副耿直不阿的风采:“话怕明说。你们两家是白鹿村的大家户,二位令尊与家父都是义交。我虽无意偏袒任何一方,但话说回来,再准的尺子也都量不准布,还要二位贤弟宽谅。”说罢眼光锐利地瞅一瞅鹿子霖,鹿子霖以同样坚定的眼光作了回答。冷先生再转过头瞅着白嘉轩,白嘉轩却一把捂住腮帮,似乎要哭出来,低下头去。冷先生紧紧追问:“嘉轩似有反悔之意?如是,现在还来得及。人说泼出去的水推倒了的墙--难收难扶。现在水还没泼墙还没倒,你说了不迟。”嘉轩抬起头来,头上竟沁出一层细汗,说:“反悔倒不反悔,只是畏怯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随之吞吞吐吐说出换地的想法来:二亩水地还是卖给鹿子霖,鹿家原坡上那二亩慢坡地转到白家,好地换劣地的差价,由鹿家付给自家。嘉轩说出这个方案后忽地站起,手抚胸膛红着脸说:“全是为了顾一张面子呀!还望先生哥和子霖兄弟宽容。”
此话一出,毕竟是节外生枝,冷先生不大高兴地说:“既有这话,你该早说,我也好与买方早早说透。不过现在说了也好……”说完就瞅一眼鹿子霖。鹿子霖原以为嘉轩事到临头要反悔要变卦了,单怕到手的二亩水地又黄了,听明白了是换地,就作出豁达的气魄说:“这倒好!只要于嘉轩兄弟面子上好看,就那么办。”冷先生自己当然对两厢情愿的事不再有什么话说,只是这突然的变故打乱了他事先与两方交换过的关于地价的估计,随机应变的办法很快也就形成。既然如此小有变故,这事也不难办。冷先生说,嘉轩的水地是天字号地,子霖的慢坡地是人字号地,天字号地和人字号地的价码,按朝廷征粮的数目就可以兑换出来。如果二位同意这个弄法儿,事情就简单不过了。
无论白嘉轩或是鹿子霖,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手掌而是他们的土地。他们谁也搞不清自哪朝的哪一位皇帝开始,对白鹿原的土地按“天时地利人和”划分为六个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征收交纳皇粮的数字;他们对自家每块土地所属的等级以及交纳皇粮的数目,清楚熟悉准确无误决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土地的等级是官府县衙测定的,征交皇粮的数字也是官家钦定的,无厚此薄彼之嫌,自然天公地道,俩人都接受了。冷先生取来算盘,推给老秀才说:“你给兑换算计一下。”老秀才噼里啪啦拨动看算盘上的珠子,连拨两遍,一亩天字号地大体可以折合四亩人字号地。这样就推算出鹿子霖应该净给白嘉轩的银两,如果按市价折合成粮食或棉花该是多少石多少捆。冷先生就歪过头对老秀才说:现在该你忙活了。老秀才这时接过药铺伙计王相送来的砚台,开始研墨。他被请来的职责很单纯,那就是双方把话说到以后写买卖土地的契约。
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要能把白家那二亩水地买到手,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河川地一年两季,收了麦子种包谷,包谷收了种麦子,种棉花更是上好的土地;原坡旱地一季夏粮也难得保收。再说河川地势平坦,送粪收割都省力省事,牛车一套粪送到地里了。他家在河川有近二十亩水地,全是一亩半亩零星买下来的,分布在河川的各个角落。最大的一块不过二亩七分,打了一口井,两季保种保收。其余都是亩儿八分的窄小地块,打井划不来,不打井又旱得少收成。嘉轩这二亩水地正好与自家的那块一亩三分地相毗邻,含在一块就是三亩三分大的一个整块了,整个河川里也算得头一块大地块了。春闲时节就可以动手打井,麦收后如遇天旱,就可以套上骡子车水浇地不失时机地播种了。他眯着眼装作瞅着老秀才写字,心里已经有一架骡子拽着的木斗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着歌。
白嘉轩双手抱成一个合拳压在桌子上,避眼不看老秀才手中的毛笔,紧紧锁着眉头瞅着那个密密麻麻标着药名的中药柜子,似乎心情沉痛极了。其实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当中的秘密。
老秀才写好契约,冷先生先接到手看了一遍,又交给买卖双方的主人都看了一遍。冷先生把笔交给白嘉轩,白嘉轩捏着毛笔稍停了一下,似乎下了狠心才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鹿子霖接过笔很轻松地划拉了一阵。冷先生最后在中人款格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落尾才由老秀才签名。冷先生取来印泥盒子,四个人先后用食指蘸了红色印泥,然后一齐往契约上按下去。一式两份,买方和卖方各据一份。冷先生给每人盅里斟上酒,一齐饮了。
文本二: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关系上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卖地过程中,白嘉轩着意表现自己非常痛苦的原因,是因为踢卖先人业产,会招来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
B. 冷先生连着喝下几杯酒后,面孔开始红润起来,更见耿直不阿的风采,然而事实上冷先生是偏向白嘉轩一方的。
C. 白嘉轩临时提出以好地换劣地再补差价的方案,冷先生虽然对此不大高兴,但是认为白嘉轩此时提出也不算迟。
D. 因为鹿子霖非常同情与体悯白嘉轩的遭遇,所以当白嘉轩提出新的卖地方案时,他便十分慷慨且爽快地答应了。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人物刻画得真切生动,个性鲜明。
B. 小说叙述视野开阔,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出酒馆里白鹿两家换地的一幕。
C. 小说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先生哥”“呷了一盅酒”“弄法儿”等。
D. 文本一以冷先生提烧酒上饭馆开始,以斟酒齐饮结束,表现出冷先生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
8.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如何体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二、基础知识(12分)
9. 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之族(类) 木直中绳(合乎) 不齿(并列、排列)
B. 正襟危坐(危险)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锲而不舍(舍弃)
C.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声非加疾也(快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合)
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虽有槁暴(晒干) 泰山之阳(山北)
10. 下列各句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山川相缪 B. 须臾成五采 扣舷而歌之
C. 或师焉,或不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1. 下列各句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 白露横江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至于泰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逝者如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2. 扩展句子,给“我走进了教室”再加上定语和状语,不合乎要求一句是
A. 我慢慢地走进了新教室。
B. 迟到的我轻轻地走进了书声琅琅的教室。
C. 背着新书包的我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D. 电铃响后,我走进了我们的教室。
13. 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吾师道也 ③汶水西流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不耻相师 ⑦是故圣益圣 ⑧小学而大遗 ⑨舞幽壑之潜蛟
A. ①②⑤/③④/⑥⑨/⑦⑧ B.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4. 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而又何羡乎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古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今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自古役人,必用乡户。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顾役,而欲措之天下。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之A浮誉B播流C四海D若不E加礼F必以贱G贤H为累。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日。
B. 商贾,商人的统称,在古代因经营方式的不同而有称谓上的区别,“商”要外出贩卖货物;“贾”一般有固定场所,因此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C. 庸,文中指古代以捐物代替劳役的一种赋税法,和《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
D. 崩,古代对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的讳称,《赤壁赋》中的“羽化”是对道教徒之死的讳称。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宋代历史中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了三等。
B. 苏轼坚守正道,敢于直言进谏。他以树木有根,灯有油,鱼有水,农夫有田,商贾有财的重要性为喻,劝告皇帝凝聚人心,敦厚风俗,保存纪纲。
C. 苏轼科学决策,纠正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D. 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以许靖之事为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9. 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材料二: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2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石出A潭中B若马C浴起D振鬣E宛首而顾F其侣G援石H而登
2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桐城之西北”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的“之”字用法和含义不同。
B. “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与“金就砺则利”(《劝学》)的“就”字含义不同。
C. “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字含义相同。
D. 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类似的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2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媚笔泉记》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 《游媚笔泉记》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 《登泰山记》选文第一段详细地叙写了登山的经过,突出登山的艰难。登上山顶,见到雄浑、瑰丽的泰山雪景,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 《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
(2)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
(4)师者,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和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
(6)《劝学》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说明空想不如学习。
(7)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
(8)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四、《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0分)
24. 下列语段中两处□□□□部分的内容是一样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
“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的典型场景———“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A. 血缘关系 B. 长老统治
C. 差序格局 D. 团体格局
25. 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克己复礼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⑥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 ①③⑤⑨ B. ②⑤⑦⑧ C. ①④⑥⑨ D. ②⑤⑧⑩
26.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些观点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乡土本色》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这一章同时也是全书内容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7.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你根据这一概念,对上述材料中贾雨村的行为进行分析。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秉公判案时,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一张“护官符”,列出了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说他们“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于是,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决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之后,贾雨村急忙写了两封信分别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信中有“令甥之事已完,不必多虑”之言。
五、作文(6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推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位列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网络阅读方式则大受欢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于以上“经典文学传播陷入困境”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议论文。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迹工整,卷面清楚。
参考答案
1. D 2. D
3. C 4. (1)碎片化
(2)定制化
(3)文化属性被弱化 5. 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体,需要加大传播力度。
②讲好文化遗产故事,传播非遗,需要主流媒体的渠道,所以要适应媒体的趋势。
③新媒体时代因新技术变革不利于非遗的传播,非遗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要拓展非遗传播渠道。
【答案】6. C 7. D
8. ①鹿白二人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土地,费尽心思追求的也是土地,体现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②白鹿两家作为村里的大家户,世代居住于这片土地上,体现出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③居住于白鹿村的村人们都彼此相熟,白鹿两家为世交,白鹿两家和冷先生家也很熟络,体现出熟人社会
的特点。
9-14.ABDCB C
15. BDF
16. D 17. A
18. (1)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
(2)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
渡江河。
(3)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
反而放弃(不学)。
19. 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
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
③心怀百姓,减轻其疾苦。
④科学测量阻水患。
⑤大局为重劝章惇。
20. BDG
21. C 22. C
23.①. 无以至千里 ②. 无以成江海 ③. 朽木不折 ④. 锲而不舍 ⑤. 如泣如诉
⑥. 余音袅袅 ⑦.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⑨. 位卑则足羞 ⑩. 官盛则
近谀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而未尝往也 . 而卒莫消长也
. 绛皓驳色 . 而皆若偻
24-26.CCB
27.①差序格局强调以“己”为中心。“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
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这一特点;其强调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
②差序格局有可伸缩的特点。“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
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
2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