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阶段性测试高一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D D A A C D A D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B D B D C A B D A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D D D A C A A A B二、综合题(总分40分)41.(每空1分,共10分)(1)光球 太阳黑子(2分) (2)色球 耀斑 (2分)(3)黑子 11年 耀斑 短波通信中断 磁暴 (5分) (4)极光(1分)42.(每空2分,共12分)(1) 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GPS)(2) 地形(海拔、地势) 增快(加快)(3) 冰川侵蚀 修筑拦水坝(堤坝);建设排流导流设施,构筑护坡工程等(4) 两壁陡峻,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43. (共18分)(1)东 地下河(溶洞) (4分)(2)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岩,石灰岩易溶解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2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4分)(3)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2分)不利影响: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地形起伏大,地下溶洞发育,不利于交通建设;③地表水下渗,地表水资源短缺;④岩层不稳定,溶洞发育,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⑤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⑥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6选3,共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阶段性测试高一 地理试卷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60分)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若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④为哪颗行星的公转轨道 ( )A.地球 B.海王星 C.火星 D.土星2.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下列表述正确的时( )A.曲线①②之间为岩石圈 B.曲线③④之间为地壳C.曲线②为古登堡界面 D.地震波经过曲线③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3. 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 )A.无线电短波通讯暂时中断 B.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D.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4-5题。4.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5.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下图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B为莫霍界面,E为地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关于图中的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A—地幔 B. C—岩石圈C. D—古登堡界面 D. C—地壳7. 岩石圈的范围指 ( )A. 地壳B. 地壳与地幔C. 古登堡界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的区域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8. 下列四地中地壳最薄的可能是 ( )A.马里亚纳海沟 B.南海海域C.青藏高原 D.死海9.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0. 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宙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11. 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 ( )A. 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 B. 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的越多C. 越简单、越低等、陆生的越多 D. 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12.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那么珊瑚化石指示什么环境( )A. 清澈寒冷的浅海环境 B. 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C. 深海环境 D. 滨海环境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连续发生两次7.8级强震,震源深度均为20千米。该次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3.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地幔 B. 地核 C. 软流层 D. 岩石圈14. 影响此次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 ( )①气候特点 ②地震发生时间 ③地震震级 ④建筑物结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地壳运动 B. 流水侵蚀作用C. 流水搬运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16. 该地貌的名称是 ( )A. 冲积扇 B. 洪积扇C. 三角洲 D. 河漫滩平原17.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流水堆积作用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8~19题。18.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19.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 )A.北美五大湖 B.湄公河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D.“V”形河谷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型弯曲的河道,即河曲。随着河曲的进一步发育,河流会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牛轭湖较为常见的地区是 ( )A.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B.塔克拉玛干沙漠C.海南中部山区D.浙江南部丘陵21.由河道形成牛轭湖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流水下蚀 B.流水侧蚀C.流水搬运 D.流水溶蚀22.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引起河流下蚀的基本动力是河流活力的变化(河流活力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的乘积的半数成正比,与输沙量成反比),而导致河流活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有新构造、气候、河流袭夺或改道等因素。图甲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图,T0、T1、T2、T3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图乙为“另一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形成图甲河流阶地主要作用分别是 ( )A.地壳持续性下降 流水沉积 B.地壳持续性抬升 流水沉积C.地壳间歇性下降 流水侵蚀 D.地壳间歇性抬升 流水侵蚀24. 图甲中哪个阶地是最先形成的 ( )A.T0 B.T1 C.T2 D.T325. 形成图乙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读下面的地理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6. 图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 )A.流水 B.冰川C.风力 D.海浪27.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南风C.东北风 D.西南风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3题。图中的铁路和河流分别是 ( )A.包兰线、黄河 B.京广线、黄河C.包兰线、长江 D.京广线、长江29. 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0. 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沙坡头荒漠化 B.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几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二、综合题(共40分)31.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A是 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2分)(2)B是 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作 。(2分)(3)世界气候年际变化和农业的生产与太阳________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周期 年; 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 ;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 现象。(5分)(4)北极居民常看到壮观的 现象。(1分)3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2分)材料一: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每年以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向东方向移动。材料二: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地点,其主要优势是空气透明度高。右图为我国局部地区部分地理事物示意图(1)科学家们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对地壳运动进行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2)青藏高原地壳较其他地区更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在莫霍面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纵波速度 。(3)甲附近区域高大山峰林立,这些山峰顶部尖锐的主要原因是 ,当地泥石流灾害多发,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有 。(4)澜沧江上游多发育峡谷地貌,其景观特征主要有 。3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图一所示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二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_______(填方位),该区域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_______。(4分)(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的地区之一,请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3)根据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评价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学年地理答案.docx 高一学年地理答题卡.docx 高一学年地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