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定时训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定时训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第二次定时训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建党时期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中国革命文化的整体性。”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才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会亡吗?”的疑问,给出“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庄重答复。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才会有中国革命进程中无数个体和群体构成的革命英雄群像和谱系。因而,对民族国家之爱,构成了革命文化的底色。
革命文化以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遗址为依托,呈现在丰富的革命文化作品中。从中共一大旧址、八路军总部旧址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它们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革命文化反映在形式多样的革命作品中。经典的革命剧目有《旧世界》《农奴》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作品抑或以丰满的人物形象、抑或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抑或以激昂动人的旋律,呈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革命文化以先进的革命理论为支撑。在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革命理论对革命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前途、命运予以了阐述,对革命依靠的力量、采取的策略给予了回答。在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本土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策略,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强国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价值认同》)
材料二:
《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每一份红色资源,都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和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凝聚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抱定初心、忠贞不渝的红色精神。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做好红色资源挖掘阐发,把遍布中华大地的红色资源打造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每一个红色基因,都是党的精神标识。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所积淀的一个个红色基因,以其特质鲜明的精神标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
非革命不足以成其业,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需要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把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孙明增《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强国复兴奋进之力》)
材料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要深入挖掘讲述红色故事。红色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要结合各地红色资源特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活动。
要着力开发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开发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是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整体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及时融入相关研究进展,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
精心组织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文艺创作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创新设计展现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创作推广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项目。
(摘编自钟小明《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革命文化承古鉴今,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是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构建的文化。
B.中国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革命英雄人物及革命遗址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等先进革命理论为支撑。
C.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这使得革命文化成为生动鲜活的“教材”,我们可借此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荣与伟大。
D.材料三中,从课程开发等角度,将继承弘扬与铸魂育人相结合,分析挖掘、开发、创造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的具体策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前部分,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式重复,营造节奏感和语势,逐步强化爱国主义驱动革命行为的观点,使论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B.材料二第二段使用“星罗棋布”等成语、借助“一处处”“一座座”“一件件”等数量词与叠词,强调了红色资源的分布状态与具体形态。
C.三则材料大致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分别从“定义特征”“意义价值”“实施策略”这三个维度论证中国革命(红色)文化。
D.“×校借助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等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全景再现抗日战争的故事”,此事例不能用在材料三中支撑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长征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依托长征关键历史事件遗址,通过文献、影像和实物展陈,生动诠释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馆藏的革命文物,如磨损的草鞋、泛黄的电报手稿, ,更以其真实性和感染力,成为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情怀的鲜活教材。基于此,长征纪念馆可围绕“长征精神”, ,如策划“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课程活动,推动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奋进在强国复兴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文化的灯塔绽放时代光芒。
4.根据上下文,材料二第三段之后的一段(省略号处)论述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种可能并阐述理由。
5.根据材料及课文内容,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入选教材的原因有哪些。
二、文言小题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自贼者也(贼:小人)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B.①若火之始然(然:这样) ②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C.①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劝说) ②当察乱何自起(当:应当)
D.①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②其脆易泮(泮:同“判”)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恶施不孝 物或恶之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越人水战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B.虽父之不慈子 见贤思齐焉
C.譬如平地 则近道矣
D.不贵难得之货 先诚其意
9.下列各组句子中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所用之异也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为之于未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请买其方百金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为司空”是判断句,与《五石之瓠》中“则所用之异也”相同。
B.异,以……为异,意动用法,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
D.从事,做事情,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从事”意思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15.简要分析墨子的“兼爱”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17.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意志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 。”
(2)《论语·述而篇》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中“ , ”。
两句与之表意相同。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高中学过的可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研究发现,一心多用同时做几件事不是一个好习惯,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而且还有可能伤脑。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多线程的计算机,但计算能力有限。①我们如果同时处理多项任务,②每个任务被分配到的资源就会减少。③这种资源竞争会显著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④任务越复杂,⑤就越需要更多的注意力,⑥认知负荷程度也就越大。⑦而这样的认知负荷,⑧会对我们的大脑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为了探究一心多用对大脑的影响,研究人员扫描了75个参与实验人员的大脑,并调研了他们平时多任务处理的时间,结果表明一个人在平时一心多用的时间越久,他的大脑发生的变化越明显。他们的前扣带皮层的灰质减少了,而这个脑区和认知能力息息相关。而在之前的研究中,习惯于一心多用的人确实在有关注意力的检测中落于人后。
正因为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学习能力也同样被影响了。对于在课堂上越来越多使用电脑、平板和手机上课的大学生们来说,一心多用是取得好成绩的毒药,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学习中,同时用平板、手机等处理多项任务的学生GPA(成绩平均绩点)会更低。当然不仅仅是对于大学生,对于婴儿和小学生也是一样,在写家庭作业或者玩玩具的同时看电视,对于他们的成绩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一项针对318名受试者的研究中,平时一心多用更多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这下真不是一般的问题了,本来以为一心多用早点干完工作可以开心点,结果这下( )了。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弄巧成拙 B.适得其反 C.雪上加霜 D.每况愈下
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第五段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B.火车一般在夜间抵达,请提前做好接车准备。
C.他像一般人那样思考问题,难有创新的见解。
D.这对双胞胎长得一般高,几乎分不出谁是谁。
22.依据文本,请用“动宾式结构”概括“一心多用”对人的三个负面影响,每点字数控制在6个字以内。
23.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以死明志的屈原到坚守汉节的苏武,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领袖多次提及。新时代领路人每到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缅怀那些牺牲和奉献的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新时代领路人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鼓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 以伟大长征精神为核心 不仅是长征精神的见证 开发多样红色文化课程 4.第三段之后的一段论述的内容可能是红色文化作为“红色血脉”充当力量(智慧)源泉,强调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的意义。
理由:前两段分别论述了“红色资源”与“红色基因”,而后一段总结“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第四段应对应“红色血脉”,由见证到精神标识再到力量(智慧)源泉,前后衔接连贯,层层递进,内容完整。 5.①三篇文章都属于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承载伟大的爱国精神、长征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凝聚着伟人、英雄、战士对民族和国家的大爱。
②三篇文章分别见证了新中国成立、长征胜利结束、百团大战三个重大历史时刻与事件,可以此弘扬革命文化,让高中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③三篇文章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通过课堂展现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了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
6.D
7.C
8.C
9.A
10.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
11.CEG 12.A 13.A 14.(1)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 15.(1)以“爱人若爱其身”待他人,摒弃私心,平等尊重;(2)视父兄、弟子若己,主动尽孝慈之责;(3)推己及人,克制欲求,免争斗促和谐。
16.D 17.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1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19.序号①,“如果”放在“我们”之前。
序号⑥,删除“程度”。
序号⑧,“发生”改为“产生”。 20.D 21.C 22.示例:降低效率、损伤大脑、改变脑结构、影响学习、危害心理健康等。 23.①比喻生动:将“一心多用”比作“毒药”,形象地揭示了其对人取得好成绩的严重危害性和破坏性。
②感情鲜明:“毒药”一词带有强烈的否定和批判色彩,能有效传达出作者的警示态度。
③语言有力:用语犀利,观点鲜明,冲击力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强说服力。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