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课件(共25张PPT)-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课件(共25张PPT)-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
5.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调配问题,理解调配中数量关系的变化;
2. 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能用方程准确求解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1
学习目标
一项任务,甲车间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两车间合作4天后,由乙车间单独完成.思考:乙车间单独做了几天?
02
新知导入
某家具厂生产一种方桌,1立方米的木材可做50个桌面或300条桌腿,现有10立方米的木材,怎样分配生产桌面和桌腿使用的木材,才能使桌面、桌腿刚好配套,共可生产多少张方桌?(一张方桌有1个桌面,4条桌腿)
思考:调配问题应如何作解?
02
新知导入
设生产桌面的木材为x立方米,则生产桌腿的木材为10-x,
由题意得:50x=×300(10-x),解方程得:x=6(立方米),
生产桌腿的木材是4立方米,
6立方米的木材能够生产方桌6×50=300(个),
答:用6立方米的木材生产桌面4立方米的木材生产桌腿,
一共能够生产方桌300个.
02
新知导入
劳力调配问题的关键:
劳力调配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02
新知导入
例1.A,B两地相距26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出发1小时,乙车出发2小时后与甲车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少行5千米,问: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可以用如下示意图来分析本题中的数量关系.
03
新知讲解
得如下的相等关系: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设乙车的速度为xkm/h,可列出方程.
解:设乙车的速度为xkm/h,则甲车的速度为(x-5)km/h,
由题意,得(x-5)+2(x+x-5)=260.
解这个方程,得x=55.
所以甲车的速度为55-5=50(km/h).
答:甲车的速度为50km/h,乙车的速度为55km/h.
03
新知讲解
行程问题的关键: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涉及的变化较多,一个、两个或多个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可以归纳为:
速度×时间=路程.
03
新知讲解
行程问题:
相等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1)直线形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之间的距离;
(2)直线形追及问题:快者走的路程=慢者走的路程+两人初始距离差;快者所走的路程=慢者先走的路程+慢者后走的路程.
03
新知讲解
(3)环形相遇问题:同起点、同时间、背向出发,首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二者合走了1圈;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为;第n次相遇时,二者合走了n圈.
(4)环形追及问题:同起点、同时间、同向出发,首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快者比慢者多走1圈,追及所用时间为;第n次相遇时,快者比慢者多走n圈.
03
新知讲解
其他行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1)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2)火车过桥问题:
①从车头刚上桥到车尾离开桥:过桥速度×过桥时间:桥长+车长;
②火车过桥全路程-桥长=车长.
03
新知讲解
例2.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已知在甲地植树的有23人,在乙地植树的有17人.现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地植树的人数是乙地植树人数的2倍,
问:应调往甲、乙两地各多少人?
03
新知讲解
分析:设应调往甲地x人,题中所涉及的
有关数量及其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解:设应调往甲地x人,
根据题意,得
23+x=2(17+20-x).
解这个方程,得x=17.
所以调往乙地的人数为20-x=20-17=3.
答:应调往甲地17人,乙地3人.
如 果 设 调 往 乙地的人数为 x,方程应怎么列?
想一想
03
新知讲解
1.某校组织七年级(1)班学生分成甲、乙两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其中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2倍,后因劳动需要,从甲队抽调16人支援乙队,这时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一半,则甲队原来有_______人.
【解析】设乙队原来有x人,则甲队原来有2x人,
根据题意,得2x-16=(x+16),解得x=16,所以2×16=32(人),
所以甲队原来有32人.
故答案为32.
04
课堂练习
32
2.某年亚运会组委会组织高校学生去做志愿者,已知去乒乓球赛场的有10人,去羽毛球赛场的有16人,现调10人去支援,使在羽毛球赛场的人数是在乒乓球赛场人数的2倍,设应调往乒乓球赛场x人,则可列方程为( )
A.10+x=2(16+10-x) B.2(10+x)=16+10-x
C.10+10-x=2(16+x) D.2(10+10-x)=16+x
04
课堂练习
【解析】因为调往乒乓球赛场x人,
所以调段,
逐一分析往羽毛球赛场(10-x)人.
根据题意得2(10+x)=16+10-x.故选B.
B
3.某城举行自行车环城赛,最快的人在开始45min后遇到最慢的人,已知最慢的人的速度是xkm/h,是最快的人的速度的,环城一周是6km,由此可知最慢的人的速度是( )
A. 20km/h B.25km/h C.28km/h D.15km/h
【解析】因为最慢的人的速度是xkm/h,
所以最快的人的速度是xkm/h.
由题意得(x-x)×=6,解得x=20,故选A.
04
课堂练习
A
4.一队学生去校外参加劳动,以4km/h的速度步行前往,走了半小时,学校有紧急通知要传给队长,通讯员以14km/h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则通讯员追上学生队伍所需的时间是( )
A.10min B.11min C.12min D.13min
【解析】设通讯员追上学生队伍所需的时间为xh.
由题意得4×+4x=14x,解得x=0.2. 0.2 h=12min.
故选C.
04
课堂练习
C
【选做】5.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已知环形跑道一圈长400米,乙每秒跑6米,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倍.
(1)如果甲、乙两人在跑道上相距50米处同时反向出发,那么经过多少秒两人第二次相遇?
(2)如果甲在乙的前5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出发,那么经过多少秒两人首次相遇?第二次相遇呢?
04
课堂练习
解:(1)设经过x秒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由题意得 6×x+6x=400-50+400,解得x=53.
答:经过53秒两人第二次相遇。
(2)设经过y秒两人首次相遇,由题意得6y-6y=400-50,解得y=175,所以经过175秒两人首次相遇,设经过t秒两人第二次相遇,由题意得6×=400-50+400,解得t=375,
所以经过375秒两人第二次相遇.
【选做】6.劳动课上杨老师带领七(1)班50名学生制作圆柱形小鼓,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6人,并且每名学生每小时可制作2个鼓身或剪6个鼓面.
(1)男生有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人.
(2)①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制作小鼓,要求一个鼓身配两个鼓面,为了使每小时制作的鼓身与剪出的鼓面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学生制作鼓身?多少名学生剪鼓面?
04
课堂练习
解:(1)设男生有x人,则女生有(50-x)人,由题意x+6=50-x,解得x=22,
所以50-x=28,即男生有22人,女生有28人,故答案为22,28.
(2)①设分配y名学生制作鼓身,则(50-y)名学生剪鼓面.
由题意,得2×2y=6(50-y),解得y=30,则50-y=20.
答:应分配30名学生制作鼓身,20名学生剪鼓面.
【选做】6.劳动课上杨老师带领七(1)班50名学生制作圆柱形小鼓,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6人,并且每名学生每小时可制作2个鼓身或剪6个鼓面.
(2) ②若想每小时制作90个小鼓,且制作的鼓身与剪出的鼓面刚好配套,应再加入多少名学生?
04
课堂练习
解:(2)②由①知分配30名学生制作鼓身,
20名学生剪鼓面,
则1小时可制作小鼓30×2=60(个),
还需制作90-60=30(个)小鼓,
所以应再加人(30÷2)+(30×2÷6)=25(名)学生.
知识点1 劳力调配问题:
劳力调配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05
课堂小结
知识点2 行程问题:
相等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1)直线形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之间的距离;
(2)直线形追及问题:快者走的路程=慢者走的路程+两人初始距离差;快者所走的路程=慢者先走的路程+慢者后走的路程.
05
课堂小结
(3)环形相遇问题:同起点、同时间、背向出发,首次相遇时,相
等关系是二者合走了1圈;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第n次相遇时,二者合走了n圈.
(4)环形追及问题:同起点、同时间、同向出发,首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快者比慢者多走1圈,追及所用时间为;第n次相遇时,快者比慢者多走n圈.
05
课堂小结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