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2.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2.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6.2.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导学案)
1.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异同点,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些常见的结构或器官(重、难点)。
2.通过流行性腮腺炎,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病原体侵染的(重、难点)。
3.结合自身经历明确什么是免疫规划,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原理(难点)。
【学习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计划免疫的意义;
【学习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 。
2.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了保卫人体的 。它们不仅能阻挡 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 还有杀菌作用。鼻毛、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 、 异物的作用。
3.人体内的 和 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致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等组织和淋巴结、脾等器官中,能 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4.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体 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对 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5.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 (白细胞中的一类) 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antibody)。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作 (antigen)。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 病原体,或使其失去致病性。
6.抗原被清除后,人体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产生相应 的能力。当 再次侵入时,人体就会在 内产生 相应的抗体,将病原体清除,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7.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 的,只针对某一种 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作 。
8.特异性免疫是由 (如脾、淋巴结和胸腺等)、 (如淋巴细胞)和 (如抗体)共同完成的,它们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 ,能选择性地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清除,并且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9. 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预防某种传染病的 接种到人体,刺激人体的 ,使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 ,获得免疫功能。
一、观察思考→观察图 6.2-2,思考相关结构或物质在抵抗病原体中的作用
1.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或物质,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皮肤被划伤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和包扎,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3. 研究表明,人口腔内有700 多种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可诱发疾病。口腔内哪些结构或物质能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二、阅读聚焦
【讨论】1. 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分别由哪些结构或物质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讨论】2. 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何不同?
三、观察思考→观察图 6.2-3,思考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1. 为什么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2. 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是否对麻疹具有更高的免疫力?
四、思维拓展
1. 免疫的三大功能
2. 免疫功能异常
1.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此免疫类型不同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B.皮肤的保护作用
C.白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D.得过水痘后不再患此病
2.下列免疫过程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溶菌酶杀死细菌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C.白细胞吞噬病菌 D.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
3.下列各组中,二者都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溶菌酶 B.淋巴结、胸腺
C.淋巴细胞、骨髓细胞 D.脾、白细胞
4.有些疫苗通常需要接种2到3次。如图中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曲线是(①表示首次注射疫苗,②表示再次注射疫苗)
A. B.
C. D.
【强记口诀】
人体防线
皮肤黏膜第一道,
杀菌物质吞噬胞,
人体防线第二道,
溶解、吞噬和杀菌,
非特免疫作用高。
人体防线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细胞,
抗体抗原关系妙,
针对特定病原体,
特异免疫最有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6.2.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导学案)
1.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异同点,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些常见的结构或器官(重、难点)。
2.通过流行性腮腺炎,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病原体侵染的(重、难点)。
3.结合自身经历明确什么是免疫规划,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原理(难点)。
【学习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计划免疫的意义;
【学习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1.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2.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鼻毛、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阻挡、清除异物的作用。
3.人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致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等组织和淋巴结、脾等器官中,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4.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体与生俱来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5.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白细胞中的一类) 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antibody)。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作抗原(antigen)。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其失去致病性。
6.抗原被清除后,人体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时,人体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将病原体清除,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7.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作特异性免疫。
8.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器官(如脾、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免疫物质(如抗体)共同完成的,它们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能选择性地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清除,并且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9.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接种到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 抗体,获得免疫功能。
一、观察思考→观察图 6.2-2,思考相关结构或物质在抵抗病原体中的作用
1.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或物质,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上的纤毛有阻挡、清除异物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体内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致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而死亡。
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等组织和淋巴结、脾等器官中,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2.皮肤被划伤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和包扎,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重建第一道物理屏障:消毒是把“污染”变成“清洁创面”,阻断微生物入侵
优化第二道先天免疫战场:消毒包扎保持湿润环境、减少渗出,防止过度肿胀,避免过度炎症导致二次损伤。
3. 研究表明,人口腔内有700 多种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可诱发疾病。口腔内哪些结构或物质能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微生物难以穿透。
唾液带走游离菌及食物残渣、破坏菌斑生物膜形成。
唾液中含有抗菌成分,可杀死部分微生物。
二、阅读聚焦
【讨论】1. 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分别由哪些结构或物质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先天性免疫):
1、人体与生俱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2、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讨论】2. 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何不同?
三、观察思考→观察图 6.2-3,思考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1. 为什么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2. 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是否对麻疹具有更高的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与抵抗该腮腺炎病毒的特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无法与麻疹病毒结合。
四、思维拓展
1. 免疫的三大功能
(1)防御保护: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2)维持自身稳定: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3)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2. 免疫功能异常
1.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此免疫类型不同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B.皮肤的保护作用
C.白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D.得过水痘后不再患此病
【答案】D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呼吸道黏膜的纤毛清扫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皮肤的保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故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D.得过水痘后不再患病是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与溶菌酶类型不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免疫过程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溶菌酶杀死细菌 B.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C.白细胞吞噬病菌 D.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
【答案】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对多种病原体有效,包括第一道(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由第三道防线(如抗体)实现。
【详解】A.溶菌酶属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B不符合题意。
C.白细胞吞噬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D.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各组中,二者都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溶菌酶 B.淋巴结、胸腺
C.淋巴细胞、骨髓细胞 D.脾、白细胞
【答案】B
【分析】人体具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是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详解】A.脾属于免疫器官,但溶菌酶是杀菌物质,不属于免疫器官,故A不符合题意。
B.淋巴结和胸腺均属于免疫器官,故B符合题意。
C.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骨髓细胞是骨髓中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都不是免疫器官,故C不符合题意。
D.脾是免疫器官,但白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有些疫苗通常需要接种2到3次。如图中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曲线是(①表示首次注射疫苗,②表示再次注射疫苗)
A. B.
C. D.
【答案】B
【分析】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是指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详解】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免疫力也将逐渐降低,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人体免疫再次产生的抗体会大量增加,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强记口诀】
人体防线
皮肤黏膜第一道,
杀菌物质吞噬胞,
人体防线第二道,
溶解、吞噬和杀菌,
非特免疫作用高。
人体防线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细胞,
抗体抗原关系妙,
针对特定病原体,
特异免疫最有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