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6.1.5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分层作业)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限时:20min)1.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会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而使眼球(下图)中哪项结构的凸度(曲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进而形成近视眼( )A.A瞳孔 B.B晶状体 C.C玻璃体 D.D视神经【答案】B【分析】(1)近视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导致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2)图中,A是瞳孔,B是晶状体,C是玻璃体,D是视神经。【详解】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通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人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以看不清远处物体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称为近视,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为了预防近视,看书、写字一段时间后应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这样能使肌肉得到放松的结构是( )A.睫状体 B.晶状体 C.玻璃体 D.房水【答案】A【分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晶状体变厚,可能引发近视。远眺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详解】A.睫状体位于虹膜的后方,含有平滑肌(睫状肌)。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实现眼睛的聚焦功能。远眺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曲度变小,故A正确。B.晶状体是一个透明的双凸透镜,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焦距,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C.玻璃体是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主要起到支撑眼球和折射光线的作用,故C错误。D.房水是位于眼前房和眼后房的透明液体,主要起到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A。3.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眼球中对光线敏感、可以感受光刺激的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视网膜 C.晶状体 D.角膜【答案】B【分析】视觉形成过程中,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聚焦到视网膜,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详解】A.大脑皮层是处理视觉信息的中枢,但并非眼球内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故A不符合题意。B.视网膜含有感光细胞,能直接感受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故B符合题意。C.晶状体通过调节曲度聚焦光线,但无感光功能,故C不符合题意。D.角膜是光线进入眼球的第一层透明结构,仅起折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打网球时,网球从对方场地传到己方场地的过程中,运动员始终能够看清球的位置,原因是( )A.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B.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C.瞳孔由大变小 D.瞳孔由小变大【答案】A【分析】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曲度来看清远近物体。看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时,曲度变小。【详解】A.网球从远处(对方场地)到近处(己方场地),晶状体曲度需由小变大以持续聚焦,故A正确。B.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是看远物时的调节,与题干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故B错误。C.瞳孔调节光量,与焦距无关,故C错误。D.瞳孔变化与光线强弱相关,题干未涉及光线变化,故D错误。故选A。5.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结合下图有关视觉形成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B.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正确的分别是甲和丙C.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D.正常人从近处向远处眺望,晶状体凸度由小变大【答案】D【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详解】A.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因此信号灯过暗,司机的瞳孔由小变大,故A正确。B.图甲中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图丙是佩戴凹透镜矫正近视眼;图乙中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后方,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图丁是佩戴凸透镜矫正远视眼;所以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正确的分别是甲和丙,故B正确。C.由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知,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故C正确。D.正常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增大,以增强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从近处向远处眺望时,晶状体凸度应由大变小,使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故D错误。故选D。6.如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晕车与[6]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B.巨大的爆炸声可能会对[3]造成损伤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10]引发中耳炎D.[4]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答案】D【分析】图中,1耳郭,2外耳道,3鼓膜,4听小骨,5鼓室,6半规管,7前庭,8听神经,9耳蜗,10咽鼓管。【详解】A.6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晕车与6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A正确。B.巨大的爆炸声可能会对3鼓膜造成损伤,B正确。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10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C正确。D.4听小骨上没有听觉感受器,其功能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向内耳,D错误。故选D。7.(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内耳的结构包括( )A.耳郭、外耳道、鼓膜 B.鼓膜、听小骨、鼓室C.耳蜗、听小骨、咽鼓管 D.半规管、前庭、耳蜗【答案】D【分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咽与鼓室之间有咽鼓管相连。 【详解】由分析可知,内耳由半规管、前庭、耳蜗组成,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8.(2025·安徽·二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育英中学将黄梅戏融入课间操中。做操过程中,黄梅戏戏曲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①外耳道 ②耳蜗 ③听小骨 ④鼓膜 ⑤听觉神经 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③②④⑥⑤C.①④③②⑤⑥ D.①④②⑥⑤【答案】C【分析】听觉形成的过程为:声波经外耳道传导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①外耳道传到④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③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②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⑤听觉神经传递到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正确顺序为①→④→③→②→⑤→⑥,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遇到巨大声响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内耳的耳蜗 B.防止听觉神经受损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答案】C【分析】(1)耳的结构中,鼓膜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它非常薄且具有弹性,能够将声波的振动传递给听小骨。当遇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会导致鼓膜外侧的气压突然增大或减小。如果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过大的压力差可能会使鼓膜受到损伤,影响听力甚至导致鼓膜破裂。(2)当张开嘴时,咽鼓管会张开。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外耳道)的气压可以通过咽鼓管的连通逐渐达到平衡,从而避免因气压差过大对鼓膜造成伤害。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能减少外界巨大声响直接冲击外耳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防止鼓膜受损。【详解】A.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保护耳蜗,耳蜗主要与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有关,这种做法主要是针对鼓膜的保护,A不符合题意。B.张开嘴或闭嘴堵耳主要是为了保护鼓膜,而不是直接防止听觉神经受损,听觉神经受损通常与其他因素有关,B不符合题意。C.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的作用就是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防止鼓膜因气压差过大而受损,C符合题意。D.虽然张开嘴会使咽鼓管张开,但主要目的是平衡鼓膜内外气压,而不是直接保护听小骨,听小骨主要起传递和放大振动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如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能感受光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2)白种人的蓝眼睛是因为标号 结构的颜色是蓝色的。(3)近视眼是由于标号[2] 过度变凸,造成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要配戴 加以矫正。(4)请你写一条保护眼睛的建议: 。【答案】(1)8(2)4(3) 晶状体 前方 凹透镜(4)做眼保健操、不在强光下或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等等【分析】观图可知: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瞳孔、4是虹膜、5是睫状体、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详解】(1)8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产生神经冲动。(2)4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3)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即近视眼是由2晶状体过度变凸造成的,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4)预防近视:做到“三要”、“五不看”。做眼保健操、不在强光下或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等等。(限时:10min)1.视觉系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人的大脑皮层有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和视觉有关。如图是视觉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眼球接收光暗信号并在①处形成视觉B.②和④的作用是传导神经冲动C.①②③④及松果体共同组成了光暗信号传导的反射弧D.松果体是视觉信号传递的效应器【答案】A【分析】图中①视网膜,②视神经,③大脑,④传出神经。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详解】A.眼球接收光暗信号在①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而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并非在视网膜处形成视觉,故A错误。B.②视神经属于传入神经,负责将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④传出神经可将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部位,所以②和④的作用是传导神经冲动,故B正确。C.①视网膜可看作感受器,能感受光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②视神经是传入神经;③大脑中有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松果体可作为效应器,它们共同组成了光暗信号传导的反射弧,故C正确。D.在这个光暗信号传导过程中,松果体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是视觉信号传递的效应器,故D正确。故选A。2.人工耳蜗(下图)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电信号经传导后形成听觉。下列有关耳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耳蜗位于中耳内B.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C.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障人士听觉功能D.长时间佩戴耳机会损伤耳蜗内的听觉细胞【答案】A【分析】(1)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2)借助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帮忙,可以将外界的声音转为电流,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使得病人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声音。【详解】A.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因此,耳蜗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并非位于中耳内,A错误。B.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毛细胞)能感受声波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这是听觉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B正确。C.由题干可知,人工耳蜗通过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刺激听神经,从而帮助听障人士感知声音,实现听觉功能的重建,C正确。D.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声波会持续刺激耳蜗内的听觉细胞,可能导致听觉细胞受损,进而影响听力,D正确。故选A。3.(2025·河北·中考真题)耳石症是一种内耳平衡功能障碍疾病,患者转头或翻身时会发生剧烈眩晕。下图为人耳结构示意图,①表示结构。耳石症是①中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发的,可通过复位治疗。①表示的是( )A.前庭 B.鼓膜 C.外耳道 D.耳郭【答案】A【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详解】A.前庭与半规管紧密相连,且都与身体平衡感知相关,耳石通常存在于前庭中,当前庭中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时,会干扰半规管对头部位置变动的正常感知,引发眩晕,符合耳石症的发病机制,所以①表示前庭,A正确。B.鼓膜的作用是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听小骨,它与耳石的存在位置和耳石症的发病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C.外耳道的功能是传导声波,不涉及耳石以及平衡功能,与耳石症无关,C错误。D.耳郭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声波,与耳石和身体平衡感知没有关联,D错误。故选A。4.(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生物科创小组在STEM学习中心,开展了“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跨学科实践活动。(1)如图可以模拟正常眼球成像原理,其中水透镜代表眼球结构中的 ,光屏代表眼球结构中的 。(2)如何模拟近视的成因呢?①保持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向内推动模拟睫状体的注射器,使得水透镜曲度 ,才能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物像。②保持水透镜的曲度不变,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光屏向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3)此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在“F光源”和水透镜之间增加一个废弃的显微镜遮光器,用以模拟不同光照强度下眼球结构中 的变化。(4)科研人员请视力正常的成年志愿者在弱光照下阅读,测定阅读前0分钟、阅读30分钟和60分钟时眼球的前后径,结果如图2。与阅读前相比较,志愿者弱光照阅读后的眼球前后径变 ,由此推测: 。(5)日常生活中,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出两条即可)。【答案】(1) 晶状体 视网膜(2) 变大 右(3)瞳孔(4) 长 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近视的原因之一(5)不在强光下看书,不躺卧看书,认真做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分析】(1)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2)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详解】(1)晶状体是眼睛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弹性来改变对光线的折射程度,从而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如图可以模拟正常眼球成像原理,其中水透镜代表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光屏代表眼球结构中的视网膜。(2)①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所以,该实验中,保持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向内推动模拟睫状体的注射器,使得水透镜曲度变大,才能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物像。②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保持水透镜的曲度不变,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3)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可见,在“F光源”和水透镜之间增加一个废弃的显微镜遮光器,用以模拟不同光照强度下眼球结构中瞳孔的变化。(4)近视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结合题图2可知,与阅读前相比较,志愿者弱光照阅读后的眼球前后径变长,由此推测:长期弱光照阅读可能是引起近视的原因之一。(5)结合分析可知,日常生活中,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需要注意:不在强光下看书,不躺卧看书,认真做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写2条,合理即可)(限时:8min)1.(2025·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雷电交加”描写的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请结合示意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把雷声转为机械性振动的是①B.感受雷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②C.能判断雷声的部位是③D.遇到打雷时,应张开嘴或捂住耳朵【答案】A【分析】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2、图中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耳蜗。【详解】A.①是鼓膜,声波(雷声)传到鼓膜时,鼓膜会产生机械性振动,这是声音传导的第一步,故A正确。B.②是半规管,其功能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而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③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故B错误。C.③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在处,只能产生神经冲动;判断雷声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非耳蜗,故C错误。D.遇到巨响时,张开嘴或闭嘴、堵耳,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防止鼓膜受损。仅“捂住耳朵”若不配合闭嘴,可能无法有效平衡气压,正确做法应为“张开嘴”或“闭嘴并捂住耳朵”,故D错误。故选A。2.(2025·贵州·中考真题)下图为眼球和耳的结构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④是视觉形成的部位B.养成每节课间远眺的习惯,可预防③曲度变大C.结构⑤感受头部位置变化D.听到巨大声响时,捂耳闭口可预防结构⑦受损【答案】A【分析】图中①睫状体,②角膜,③晶状体,④玻璃体,⑤半规管,⑥耳蜗,⑦鼓膜。【详解】A.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故A错误。B.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可见,休息时眺望远方,睫状体舒张,③晶状体曲度变小,因此养成每节课间远眺的习惯,可预防③曲度变大,故B正确。C.前庭和⑤半规管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故C正确。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⑦鼓膜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A。3.(2025·山东枣庄·三模)如图甲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中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的物体B.睫状体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C.某人在一次潜水活动后突然听不到声音了,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乙中的aD.听觉在d处产生【答案】C【分析】图甲中: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玻璃体,4是视网膜。图乙中:a鼓膜、b听小骨、c半规管、d耳蜗。【详解】A.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A错误。B.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而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并非睫状体调节瞳孔大小,B错误。C.图乙中a是鼓膜。潜水活动中,水压可能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当鼓膜受损时,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突然听不到声音,所以某人在潜水活动后突然听不到声音,受损部位可能是鼓膜a,C正确。 D d是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但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而不是在耳蜗处产生,D错误。故选C。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器官获取,获取的信息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进而形成不同的感觉。图1和图2分别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和鼻腔内的嗅黏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开始上课时,班长“起立”的指令会依次经过:外耳道→ (用图1中数字和→表示),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 形成听觉。(2)图2中①为嗅觉神经元的 。警犬的嗅觉远远好于人类,请结合图2从结构上推理可能的原因 。(3)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 。【答案】(1) ②→①→④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2) 突起 嗅觉神经元数量多/警犬的神经元树突数量多(3)皮肤【分析】(1)图1中:①听小骨,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图2中:①突起。(2)听觉形成时,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详解】(1)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①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④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开始上课时,班长“起立”的指令会依次经过:外耳道→②→①→④,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2)图2中①为嗅觉神经元的突起,其功能是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警犬的嗅觉神经元(嗅觉细胞)数量多、分布广,且嗅神经表面的黏膜面积大,能更充分地与气味分子接触,所以警犬的嗅觉远远好于人类。即从结构上推理可能的原因警犬的嗅觉神经元数量多。(3)皮肤和某些黏膜上的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温度感受器会接受刺激并将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导到体温调节中枢,进而调节体温。所以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6.1.5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分层作业)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限时:20min)1.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会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而使眼球(下图)中哪项结构的凸度(曲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进而形成近视眼( )A.A瞳孔 B.B晶状体 C.C玻璃体 D.D视神经2.为了预防近视,看书、写字一段时间后应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这样能使肌肉得到放松的结构是( )A.睫状体 B.晶状体 C.玻璃体 D.房水3.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眼球中对光线敏感、可以感受光刺激的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视网膜 C.晶状体 D.角膜4.打网球时,网球从对方场地传到己方场地的过程中,运动员始终能够看清球的位置,原因是( )A.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B.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C.瞳孔由大变小 D.瞳孔由小变大5.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结合下图有关视觉形成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B.图中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正确的分别是甲和丙C.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D.正常人从近处向远处眺望,晶状体凸度由小变大6.如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晕车与[6]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B.巨大的爆炸声可能会对[3]造成损伤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10]引发中耳炎D.[4]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7.(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内耳的结构包括( )A.耳郭、外耳道、鼓膜 B.鼓膜、听小骨、鼓室C.耳蜗、听小骨、咽鼓管 D.半规管、前庭、耳蜗8.(2025·安徽·二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育英中学将黄梅戏融入课间操中。做操过程中,黄梅戏戏曲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①外耳道 ②耳蜗 ③听小骨 ④鼓膜 ⑤听觉神经 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③②④⑥⑤C.①④③②⑤⑥ D.①④②⑥⑤9.遇到巨大声响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内耳的耳蜗 B.防止听觉神经受损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10.如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能感受光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2)白种人的蓝眼睛是因为标号 结构的颜色是蓝色的。(3)近视眼是由于标号[2] 过度变凸,造成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要配戴 加以矫正。(4)请你写一条保护眼睛的建议: 。(限时:10min)1.视觉系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人的大脑皮层有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和视觉有关。如图是视觉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眼球接收光暗信号并在①处形成视觉B.②和④的作用是传导神经冲动C.①②③④及松果体共同组成了光暗信号传导的反射弧D.松果体是视觉信号传递的效应器2.人工耳蜗(下图)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电信号经传导后形成听觉。下列有关耳蜗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耳蜗位于中耳内B.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C.人工耳蜗可以重建听障人士听觉功能D.长时间佩戴耳机会损伤耳蜗内的听觉细胞3.(2025·河北·中考真题)耳石症是一种内耳平衡功能障碍疾病,患者转头或翻身时会发生剧烈眩晕。下图为人耳结构示意图,①表示结构。耳石症是①中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发的,可通过复位治疗。①表示的是( )A.前庭 B.鼓膜 C.外耳道 D.耳郭4.(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生物科创小组在STEM学习中心,开展了“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跨学科实践活动。(1)如图可以模拟正常眼球成像原理,其中水透镜代表眼球结构中的 ,光屏代表眼球结构中的 。(2)如何模拟近视的成因呢?①保持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向内推动模拟睫状体的注射器,使得水透镜曲度 ,才能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物像。②保持水透镜的曲度不变,当“F光源”向右移动时,光屏向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3)此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在“F光源”和水透镜之间增加一个废弃的显微镜遮光器,用以模拟不同光照强度下眼球结构中 的变化。(4)科研人员请视力正常的成年志愿者在弱光照下阅读,测定阅读前0分钟、阅读30分钟和60分钟时眼球的前后径,结果如图2。与阅读前相比较,志愿者弱光照阅读后的眼球前后径变 ,由此推测: 。(5)日常生活中,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出两条即可)。(限时:8min)1.(2025·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雷电交加”描写的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请结合示意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把雷声转为机械性振动的是①B.感受雷声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是②C.能判断雷声的部位是③D.遇到打雷时,应张开嘴或捂住耳朵2.(2025·贵州·中考真题)下图为眼球和耳的结构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④是视觉形成的部位B.养成每节课间远眺的习惯,可预防③曲度变大C.结构⑤感受头部位置变化D.听到巨大声响时,捂耳闭口可预防结构⑦受损3.(2025·山东枣庄·三模)如图甲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甲中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的物体B.睫状体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C.某人在一次潜水活动后突然听不到声音了,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乙中的aD.听觉在d处产生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器官获取,获取的信息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进而形成不同的感觉。图1和图2分别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和鼻腔内的嗅黏膜。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开始上课时,班长“起立”的指令会依次经过:外耳道→ (用图1中数字和→表示),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 形成听觉。(2)图2中①为嗅觉神经元的 。警犬的嗅觉远远好于人类,请结合图2从结构上推理可能的原因 。(3)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人的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1.5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 6.1.5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