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三上 第二单元第4课《玩玩点彩》课件(20页)+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三上 第二单元第4课《玩玩点彩》课件(20页)+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玩玩点彩》教学设计
课题 《玩玩点彩》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浙美版 2024 三年级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以 “玩玩点彩” 为主题,属于 “造型 表现” 学习领域。教材借助威尼斯画家保罗 西涅克的《粉红色的云》、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等经典点彩画作品,引出点彩画的核心特点 —— 通过纯色小点紧密排列呈现明亮色彩效果。同时,教材介绍了深浅色点混合、同类色点混合、多种色点混合等色彩混合方式,展示了点的变化及学生作品,并给出 “尝试用不同颜色、形状的色点画一幅点彩画” 的学习建议,还提及点彩画创作步骤,为学生搭建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感受点彩画的独特魅力,理解色彩关系与特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色彩认知基础,能辨别常见颜色,有过简单的绘画创作经历,但对 “点彩画” 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较为陌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对新鲜的艺术表现方式充满兴趣,不过在色彩混合规律的理解和点的排列技巧运用上可能存在困难。此外,该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学过程需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直观的作品展示、简单的实践操作,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点彩画的创作方法。
核心素养 1. 图像识读:能够观察并识别点彩画作品中的色彩搭配、点的排列方式,区分点彩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理解经典点彩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 美术表现:尝试运用不同颜色、形状的色点,结合深浅色点混合、同类色点混合等方式,创作一幅简单的点彩画,掌握点彩画的基本创作技巧。3. 审美判断:感受点彩画通过纯色小点排列呈现的明亮色彩效果,体会点彩画的艺术美感,形成对色彩搭配和点彩表现形式的初步审美认知。4. 创意实践:在掌握基本点彩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如花朵、小动物、风景等)进行点彩创作,展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重点 1. 了解点彩画的特点,即通过纯色小点紧密排列达到明亮色彩效果,认识深浅色点混合、同类色点混合等色彩混合方式。2. 掌握点彩画的基本创作方法,能运用不同颜色的色点进行简单的点彩画创作。
难点 1. 理解色彩混合规律在点彩画中的应用,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的色点,使画面色彩和谐、明亮。2. 控制色点的大小、疏密和排列方式,避免画面杂乱,准确表现出创作主题的形态和细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的图片(如彩虹、花海、星空),提问:“同学们,这些大自然的景色美不美?它们都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呀?”2. 过渡:“大自然的色彩很迷人,艺术家们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色彩。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特别的画,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表现方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3. 出示保罗 西涅克的《粉红色的云》和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色彩和表现形式。 1. 欣赏大自然图片,积极回答老师关于颜色的问题,分享自己看到的色彩。2. 认真观察两幅点彩画作品,对比平时所见的绘画,思考并举手分享自己发现的不同之处(如画面由很多小点组成、颜色看起来很明亮等)。 1. 以大自然的色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2. 通过展示经典点彩画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点彩画的独特表现形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12 分钟) 1. 讲解点彩画知识:结合教材中的 “小知识”,向学生介绍点彩画的定义 —— 点彩画家将纯色小点紧密排列在画布上,达到比调色板混合颜色更明亮的效果,同时介绍《粉红色的云》《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2. 分析色彩混合方式:(1)展示深浅色点混合、同类色点混合、多种色点混合的示意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别讲解每种混合方式的特点,如深浅色点混合能表现物体的明暗变化,同类色点混合让画面色彩更统一等。(2)进行小实验:在白纸上用红色和浅红色小点紧密排列(同类色混合),再用黄色和蓝色小点紧密排列(多种色点混合),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混合方式呈现的色彩效果。3. 介绍点的变化:展示不同大小、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的色点示例,说明不同的点能让画面更丰富,鼓励学生创作时尝试多样的点。4. 讲解点彩画创作步骤:结合教材提示,分步讲解:①确定创作主题(如小花、小鱼);②用铅笔轻轻勾勒主题轮廓;③选择合适的颜色,用不同大小、形状的色点在轮廓内紧密排列,根据需要运用色彩混合方式;④调整画面,让色点排列更均匀、色彩更和谐。 1. 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点彩画知识和作品背景,记录关键信息,如点彩画的特点、两位画家的名字。2. 观察色彩混合示意图和老师的小实验,对比不同混合方式的色彩效果,积极提问,理解每种混合方式的作用。3. 观察不同点的示例,思考自己喜欢的点的形状和大小,为后续创作做准备。4. 跟随老师的讲解,梳理点彩画创作步骤,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如勾勒轮廓要轻、色点排列要紧密等。 1. 系统讲解点彩画知识和色彩混合方式,结合实验和示意图,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帮助学生理解点彩画的核心原理。2. 介绍点的变化和创作步骤,为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清晰的指导,降低创作难度,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
三、课堂实践(20 分钟) 1. 布置实践任务:“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如水果、植物、小动物等),运用今天学到的点彩画知识,用不同颜色、形状的色点创作一幅点彩画。创作时可以尝试运用深浅色点混合或同类色点混合的方式,注意色点的大小和疏密,让画面更漂亮。”2. 发放绘画工具(白纸、彩色铅笔、马克笔或水彩笔),提醒学生工具使用安全。3. 巡回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对主题不明确的学生,帮助其确定简单易表现的主题;对色彩搭配混乱的学生,引导其运用同类色或深浅色混合;对色点排列过密或过疏的学生,示范如何调整点的疏密。4.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提醒学生遇到问题及时举手提问,同时表扬有创意、表现优秀的学生作品,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热情。 1. 明确实践任务后,思考自己的创作主题,简单构思画面布局。2. 领取绘画工具,按照创作步骤开始创作:先轻轻勾勒主题轮廓,再选择颜色进行点彩绘制,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混合方式和点的形状。3. 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如色彩搭配、点的排列),及时向老师请教,根据老师的指导调整画面。4. 专注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完成属于自己的点彩画作品。 1. 通过自主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点彩画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升 “造型 表现” 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中的 “美术表现” 和 “创意实践”。2. 巡回指导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作品,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创作,鼓励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1. 作品展示:挑选 3-5 幅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如主题新颖、色彩搭配和谐、点的排列有创意的作品),请作者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使用的色彩混合方式和创作过程中的感受。2. 师生互评:先请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说说自己喜欢作品的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建议;然后老师结合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每幅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方向。3. 总结回顾:“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点彩画,知道它是用纯色小点紧密排列呈现明亮色彩的;还学习了深浅色点混合、同类色点混合等色彩混合方式,并且动手创作了自己的点彩画作品。大家都表现得很棒,不仅学会了新的绘画技巧,还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也能多观察色彩,发现更多美术之美。” 1. 积极参与作品展示,上台分享的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专注欣赏展示的作品。2. 参与师生互评,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同时思考自己作品的可改进之处。3. 跟随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点子画的理解和记忆。 1. 作品展示和师生互评,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学台,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同时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提升 “审美判断” 能力。2. 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强化对点子画特点和创作方法的记忆,同时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续兴趣。
五、板书设计 玩玩点彩点彩画特点:纯色小点紧密排列→色彩更明亮(作品:《粉红色的云》《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 色彩混合方式: 深浅色点混合(表现明暗) 同类色点混合(色彩统一) 多种色点混合 点的变化:大小、形状(圆、方、三角) 创作步骤: ① 定主题→② 勾轮廓→③ 点色点→④ 调画面(共20张PPT)
玩玩点彩
RanboboPpt
对比传统绘画与点彩画的不同,引出本课主题。
技法差异
传统绘画多用笔刷混合色彩,而点彩画以纯色小点并置,视觉上自然融合,呈现更明亮的色彩效果。
视觉原理
点彩画依赖人眼的视觉混合,不同颜色小点近距离排列,远观时形成丰富色调,增强画面光感。
创作方式
传统绘画可自由晕染过渡,点彩画则需严谨布局色点,强调秩序与耐心,体现科学化艺术表达。
艺术风格
点彩画色彩鲜艳、画面灵动,区别于传统绘画的柔和渐变,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与现代性。
导入与激发兴趣
欣赏大自然的多彩面貌,讨论其美丽之处。
欣赏大自然的多彩面貌,讨论其美丽之处
捕捉色彩情感
蓝色象征宁静,红色代表热情,色彩传递情绪。通过自然景象激发情感联想,增强感知力。色彩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桥梁。
观察自然纹理
花瓣的脉络与光影斑驳展现细腻结构。自然界中的细节蕴含艺术的原始形态。这些纹理启发对形式与构成的理解。
激发艺术探索
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推动对色彩构成的兴趣。鼓励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建立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创造性联系。
融合视觉体验
将光影、色彩与情感体验整合为整体感知。提升对美学规律的敏感度。促进在艺术实践中再现自然之美。
点彩画的基础知识
介绍著名点彩画作品及艺术家(如保罗·西涅克和修拉)。
介绍著名点彩画作品及艺术家(如保罗·西涅克和修拉)
修拉与《大碗岛》
乔治·修拉以科学化色彩理论创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奠定点彩派基础。
西涅克的艺术贡献
保罗·西涅克继承并推广点彩技法,强调色彩和谐与情感表达。
代表作《圣特罗佩港》
西涅克用明亮色点描绘光影变化,展现点彩画对自然光的独特表现力。
点彩派的影响
两位艺术家推动新印象派发展,影响后世现代艺术的色彩探索方向。
点彩画定义及其独特性:通过纯色小点实现更明亮的效果。
点彩画(Pointillism)是 19 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绘画流派,其核心特征是摒弃传统的混色笔触,通过在画布上密集排列纯色彩的微小圆点(或短笔触),让观众在视觉距离内自行 “混合” 色彩,从而产生更明亮、更具光学张力的画面效果。它并非单纯的 “点画法”,而是基于科学光学理论的艺术实践,是印象主义向理性化、系统化色彩表达的延伸。
色彩混合方式:深浅色、同类色及多种色点混合的特点与应用。
深浅色混合
通过不同明暗的色点并置,营造光影层次,增强画面立体感与视觉过渡效果。
同类色搭配
使用相近色相的小点组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色调,提升画面整体美感与柔和度。
多色点融合
多种纯色小点密集排列,利用人眼视觉混合,呈现丰富细腻的色彩变化效果。
视觉混合原理
色点不实际调和,依靠观者视距实现色彩融合,使画面更明亮、生动且富有动感。
实践操作与创作指导
工具使用安全提示及创作步骤详解。
安全使用工具
正确使用画笔、颜料等材料,保持桌面整洁,避免颜料入眼或误食,使用后及时清洗工具。
创作步骤解析
先构图打底稿,再选择纯色小点有序点绘,注意疏密与色彩搭配,逐步完成画面。
细节处理技巧
控制点的大小与间距表现明暗变化,边缘清晰,层次分明,提升整体视觉效果。
勾勒轮廓
在纸上简要绘制草图,规划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关系。确保构图协调,布局合理。为后续上色打下基础。
课堂实践任务布置:选择主题,开始创作自己的点彩画。
选定色调
根据主题确定主色调,注重冷暖对比的运用。通过色彩传递情绪与氛围。增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
控制笔触
使用细笔蘸取纯色颜料,以小点形式均匀着色。保持点的细腻与一致性。避免线条混杂,突出点彩特征。
完成作品
检查整体色彩平衡与点阵密度。调整细节,完善边缘与过渡区域。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点彩画作。
巡回指导与问题解决策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点彩风景
点彩静物
点彩动物
点彩人物
展示与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分享创作思路与感受。
展示创作成果
学生通过展示点彩画作品,直观呈现个人创作成果,体现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增强彼此间的视觉交流。
分享情感动机
阐述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与创作初衷,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建立情感共鸣与艺术连接。
解析点彩技法
详细讲解色彩布局与点状疏密的处理方法,展示技术细节的应用,提升对点彩艺术的认知水平。
交流创作体验
分享创作中的挑战与收获,促进相互学习与启发,为后续艺术实践积累经验。
师生互评环节:提供正面反馈与建设性建议。
回顾课程重点,巩固学习成果,并鼓励持续探索美术之美。
总结要点
点彩技法以纯色小点并置混合,创造鲜明视觉效果,提升色彩感知力与创作表现力。
巩固收获
通过实践掌握点彩绘画步骤,理解色彩叠加原理,深化对艺术形式的独特认知。
激励探索
鼓励课后尝试不同主题与媒介,持续发现美术中的美,培养持久的艺术兴趣。
THANKS
ranbobo2025.10.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