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
1.篮球比赛中的击地传球是指持球者在传球时,为躲防守队员防守而将球击地后传给队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篮球对水平地面的弹力方向斜向下
B.水平地面对篮球的弹力方向斜向上
C.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篮球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
D.篮球受到水平地面的支持力是由于篮球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
2.如图所示滑块A 和B叠放在传送带上,B被轻绳连于墙上。如果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滑块A 和B都相对地面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A 受到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B.无论传送带的速度是多大,滑块 A 都不受摩擦力
C.滑块B受到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D.传送带受到的摩擦力与滑块B受到的轻绳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3.如图,用一根细线穿过杯柄,两手握住细线两端,提起水杯,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细线之间的夹角θ为90°时,细线的张力大小等于杯子的重力大小
B.细线的张力大小一定小于杯子的重力大小
C.只要人的力气足够大,就可以将细线拉至水平
D.逐渐增大细线之间的夹角θ,细线张力将逐渐变大
4.电影中汽车从山崖上坠落的镜头常用缩微模型摄影的方法拍摄:如将汽车与山崖都制作成缩微模型(即模型中所有景物的1cm相当于真实世界的1m)。设电影放映时每1s播放的画面数(帧率,单位为帧/秒)恒为a。为了让模型汽车坠崖的镜头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则摄影机在拍摄电影时的(  )
A.帧率应为a B.帧率应为10a C.帧率应为100a D.帧率应为
5.有人提出“加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基于你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是 m/s2
B.加速度的变化率为零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C.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图像,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在减小
D.如图所示的a-t图像,已知物体在t=0时速度为5m/s,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则2s末的速度大小为2m/s
6.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时发生位移x1,紧接着速度变化同样的时发生位移x2,则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7.一本书重约9N,正面朝上,共1001页。现将一张A4纸夹在166~167页间,A4纸能够覆盖几乎整个书页。如图所示。若要将A4纸抽出,至少需用约1N的拉力。不计书皮及A4纸的质量,则A4纸和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最接近(  )
A.0.34 B.0.45 C.0.56 D.0.67
二、多选题
8.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极限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法等。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微小形变,采用了放大法
B.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是极限法
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是利用微元法推导出来的
D.引入“重心”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9.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滑行,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B.当 时,木板会在地面上滑动
C.无论怎样改变 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D.μ2可能小于μ1
10.如图,一栋高为h的三层楼房,每层楼高相等,且每层楼正中间有一个高为 的窗户。现将一石块从楼顶边缘做初速度为0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石块落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从楼顶分别到达三个窗户顶部所用的时间之比
B.石块在时刻的位置是在第一个窗户的下沿
C.石块下落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D.石块在第二窗户中间位置时的速度为
三、实验题
11.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其中A、B、C、D、E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周期0.02s)。
(1)实验时该纸带的 端是和小车相连的; (选填“左”或“右”)
(2)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纸带上所示数据可算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2.某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量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1) 如图甲,将轻弹簧竖直悬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由悬挂时的长度。 。
(2) 如图乙,在弹簧的下端悬挂小木块,用刻度尺测出稳定时弹簧的长度 = cm。
(3) 将一长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小木块放置于木板上,如图丙,将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右端拴接小木块,使弹簧水平,用力F向右拉动长木板,长木板与小木块发生相对运动,当小木块静止后,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cm。若认为弹簧的原长仍为,则此时弹簧的伸长量= cm。
(4)根据上面的操作,得出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 (用题目所给符号表示),代入题中数据 μ=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若考虑弹簧自身重力,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值将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四、解答题
13.有一种圆珠笔,内部有一根小弹簧。如图所示,当笔杆竖直放置时,在圆珠笔尾部的按钮上放一个0.2kg的砝码,砝码静止时,弹簧压缩量为0.002m,砝码始终未接触笔壳。以下操作中均未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求:
(1)圆珠笔内小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木板水平放置,用这支圆珠笔水平匀速推动木板上质量为1kg的书本时,弹簧压缩量为0.004m,书本始终未接触笔壳。则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
14.图甲所示为一种自动感应门,其门框上沿的正中央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可以预先设定一个水平感应距离,当人或物体与传感器的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水平感应距离时,中间的两扇门分别向左右平移。图乙为该感应门的俯视图,O点为传感器位置,以O点为圆心的虚线圆半径是传感器的水平感应距离。已知每扇门的宽度为d,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门开启时先做匀加速运动而后立即以大小相等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完全开启时的速度刚好为零,移动的最大距离为d,不计门及门框的厚度。若人以1.5v的速度沿图乙中虚线AO走向感应门,人到达门框时左右门正好同时各自移动的距离。求:
(1)求自动感应门开启时的加速度大小;
(2)设定的传感器水平感应距离R为多少;
(3)想搬运宽为的物体沿虚线AO垂直地匀速通过该门,物体的移动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15.两同学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玩具小车A、B在足够大的水平广场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A、B两车分别在相距的d=9m两个平行车道上 两点, O1、O2两点沿车道方向的距离为x0=9m。A车从 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B车从O2点以初速度 加速度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两车同时开始运动。已知当两车间距超过 时,两车无法实现通信,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已知两小车可视为质点,求:
(1)A、B两车在并排行驶前的最大距离;
(2)A、B两车能保持通信的时间。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D D A ACD CD AB
11.(1)左
(2)0.30
(3)0.40
12. 8.50 1.68 0.37 偏小
13.(1)1000N/m
(2)0.4
【详解】(1)根据平衡条件可得
解得
N/m
(2)由于书本恰好匀速运动,由平衡条件可得
则有
14.(1)
(2)
(3)
【详解】(1)打开一半门的距离为,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解得
(2)打开一半门的时间为
水平感应距离为
(3)每扇门至少要移动的距离,除加速打开,减速打开距离为
减速过程有
解得
则减速过程的时间为
则经历的时间为
则移动的速度不能超过
15.(1)
(2)5s
【详解】(1)两车速度相等时,根据运动学公式
可得
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时A车的位移为
此时B车的位移为
故A、B沿车道方向最大距离为
A、B两车的最大距离为
(2)已知当两车间距超过时,两车无法实现通信,即两车在车道方向的距离超过xm时就无法通信,则
设经过时间t时,B车在前,A车在后,且沿两车车道距离刚好为xm=12m则
xB+d-xA=xm

代值得
t1=1s或t2=3s
设经过时间t时,A车在前,B车在后,且沿两车车道距离刚好为xm=12m,则

代值得
t3=7s(t= -3s舍)
因为刚开始两车间距
在通讯范围内;
故0至1s,3-7s内两车间距在s0=15m之内,故A、B两车能保持通信的时间为
t总=5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