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我读鲁迅的坚韧,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不公之事,他深恶痛jué,那些试图mǒ shā他斗志的行为,在他面前都是枉然;我读鲁迅的奉献,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即使在困顿交加的艰难岁月中,他也从未停下战斗的脚步。
2.请给发言稿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诘难( ) ②鞠躬尽瘁( )
3.请根据发言稿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①深恶痛jué( ) ②mǒ shā(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与汽车撞上,就没有什么问题。
B.人们对地沟油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心理上觉得很肮脏,还因为它的确会危害健康。
C.画上的老者手捻胡须,目视江岸,悠然自得。
D.想急于得到所需的东西,一时冲动,草率行事,就会遭遇失败。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才可能成功。
5.小文搜集到了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发现其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小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 《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踏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______ ;
痛 ______ ,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______ 。
A. 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 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 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 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6.小园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鲁迅的故事,现需要给下面的材料配一幅图。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鲁迅的杂文自成一家,针砭时弊,像“投枪”和“匕首”一样,这是他革命的武器。从创作《热风》到出 版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熬夜苦思,不停地批判、论战、反击。瞿秋白认为:这是鲁迅——文学家的 鲁迅、思想家的鲁迅最主要的精神。瞿秋白对鲁迅杂文的知心精解,让鲁迅非常佩服和感动,他曾在赠予瞿秋白的题词中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7.下面是小帆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
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3: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句子的修辞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用皱纹,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音来,唯恐爱被我们觉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母亲的衰老无力,表达了对年轻时的母亲的怀念)
B.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已萌芽的情景)
C.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热爱,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无比激动)
D. 幸福是什么?也许它就是冬日里一缕久违的阳光,或者它又是爸爸的粗糙手掌的轻轻抚摸。(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诠释了对幸福的理解,引发读者的思考)
9、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10.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是为书中革命人物制作的卡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 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对世界政治有着惊人的熟悉。 B. 周恩来 行动、学识、信仰相协调的知识分子。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参与组织八一起义。
C. 贺龙 传说靠一把刀建立湖南的苏区的英雄。出身贫苦,口才好,喜欢马,老虎般强壮有力,仇视有钱人。 D. 彭德怀 身经百战的红军总司令。做过放牛娃和矿工,谈话举止直截了当,喜欢孩子。
(2)叶嘉莹先生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感叹道:“没想到共产党这么了不起……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请根据书中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必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作批注是自主阅读课文的好方法。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两处批注。
原文 批注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 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 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1) 【赏析式批注】这段话中反复出现具体的时间 和“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2)【质疑式批注】作者在这里为何要着重描写太阳和鲁迅先生的书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在读书网站上浏览关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的评论,发现有的读者不太喜欢这篇文章,评论道:“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损鲁迅高大的形象。”小语不同意这个观点,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替小语回应“差评”。
13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先行者。在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察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14.《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15.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16.“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17.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在的温情
——纪念鲁迅先生
郑振铎
1十月十九日下午五点钟,我从朋友的桌上,偶然拿起了一份刚送来的报纸,被这样的一个标题——“中国的高尔基今晨五时去世”惊骇得一跳。我连忙读了下来,这惊骇变成了事实:果然是鲁迅先生去世了!
【批注一】在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后,作者回忆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哪些事情?
2这消息像雷电似的,当头打了下来,我呆坐在那里不言不动。谁想得到这可怕的噩耗竟这样突然地来了呢?
3初次和鲁迅先生见面时,我总以为他是严肃的、冷酷的。他的瘦削的脸上,轻易不见笑容。他虽不笑,但他的话却能引你笑。他是最可谈、最能谈的朋友,也什么话 都谈,但他的话头总是那么有力,他的见解总是那么正确。你有什么怀疑、不安,他的几句话也许便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使你鼓起勇气。
4失去了这样的一位温情的朋友,就个人讲,将是怎样的一个损失呢?
5鲁迅先生最勤于写作,也最爱鼓励别人写作。他会不厌其烦地几天几夜地替一位不认识的青年,或一位不曾深交的朋友,改削创作,校正译稿。其仔细和小心程度远超过一位私塾教师。
【批注二】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也提到了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态度。
6鲁迅先生曾和我谈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一篇稿子来请求他改。他仔仔细细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却写信来骂他一顿,说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来,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这一次的回信,却责备他改得太少。
7“现在做事真是难极了!”他慨叹地说道。对于人的不易对付和做事之难,他这几年来时时深切地感受到。
8但他并不灰心,仍然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改削创作、校正译稿的事,挣扎着病 躯,深夜里,仔仔细细地为不相识的青年或不曾深交的朋友工作。
9这样的温情的指导者和朋友,一旦失去了,将怎样地令人感到不可补赎之痛呢!
10鲁迅先生最恨的是那些专说风凉话而不肯切实地做事的人。所谓无情的诗人,不写文章的文人,都被他深恶痛绝地责骂。他常感到“工作”的来不及做,特别是在最近一两年,凡做一件事,他总要快快地做。 “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这句话他常在说。
11那样的清楚的心境,我们都是同样地深切地感受到的。想不到他那么快地逝 去,还留下要做的许多事没来得及做——但,后死者要继续他的事业下去的!
【批注三】“迟了恐怕要来不及了”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于完成“工作”的急迫。
12最早使我笼罩在他温热的友情之下的,是讨论到 “三言”问题的信。
13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一点儿凭借都没有,只是节省着日用,以浅浅的薪水购书,以所购入之零零落落的书,作为研究的资源。
14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我的许多暗中摸索之苦。有一次我写信问他《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及《喻世明言》的事,他的回信很快便来了,附来的是他抄录的一张《醒世恒言》的目录——这张目录我至今还保存在一部《中国小说史略》 里。他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他也没有见到。《醒世恒言》他只有半部,但有一位朋友那里藏有全书。所以他便借了来,抄下目录寄给我。
15当时,对于这个有力的帮助,我说不出应该怎样感激才好。这目录供给了我好几次的应用。
16后来,我很想看看《西湖二集》,又写信问他有没有。不料随回信同时递到的却是一个厚厚的包裹。我打开看时,发现是半部明末版的《西湖二集》,附有全图。我那时实在眼光小得可怜,几曾见过几部明版附插图的平话集?见了《西湖二集》为之狂喜!他在信中说,他现在不弄中国小说,这书留在手边无用,送了给我吧。这贵重的礼物,从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不曾深交的朋友那里来,这感动是至今跃跃在我心头的。
17我生平从没有意外的获得。我所藏的书,都是很辛苦地一部部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我中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节衣缩食的所余。只有这半部可宝贵的书,是我的书库里唯一的友情的赠予。——只有这半部书!
【批注四】这一段写出了这半部书让作者“刻骨铭心”。
18现在这半部《西湖二集》也还在我最珍爱的几十部明版书中,我看了它便要泫然泪下。这可爱的直率的真挚的友情,这不意中的难得的帮助,如今是不能再有了!
19但我心头的温情是永在的!——这温情也永在他的一切友人的心上,我相信。
(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概括作者在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回忆了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哪些事情。
请结合上下文,对“批注四”进行补充,作一条完整的赏析式批注。
请结合本文第⑥~⑧段及“批注二”的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小典在读这篇文章时,将“永在的温情”读成了“永远的温情”,请你向他说明应读成“永在的温情”的原因。
答案
1、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2.①jié ②cuì 3.①绝 ②抹杀 4.A 5.B 6.示例一:选A图。该图展现了深夜里鲁迅在灯光下苦思创作的情景,能与材料中“鲁迅熬夜苦思”的内容相互补充,有助于讲述鲁迅创作杂文的故事。
示例二:选B图。该图为鲁迅和瞿秋白坐在一起的合影,能与材料中记载的瞿秋白和鲁迅相知相交的内容相互补充,有助于讲述鲁迅与瞿秋白相知相交的故事。
7.示例:爱憎分明、勤奋刻苦、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惜时如金。
8.C 9..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10.(1)D
(2)示例: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官兵平等,互相关爱;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得到人民的拥戴等。
11.(1)既写出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多,又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和陪客的劳累,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
(2)对太阳的描写显示出鲁迅先生睡时已经很晚,天已经亮了;书桌“整整齐齐”,侧面反映出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12.示例:萧红以鲁迅的日常生活琐事为写作素材,以多个片段的形式将其组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因此,文中所选取的事件绝非“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篇文章也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人格,如他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认真负责,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桩桩件件,感人至深。因此,“有损鲁迅高大的形象”的说法并不合理。
13.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
不背离。
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14.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15.由于深入到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和构造,所以成为先行者。他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16.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山水。祖国美好的山河和求得真理、探险山水的热情与追求。
17.提示:可以从他为求得真理而不畏困难的角度来谈。
18.“我”与鲁迅先生初次见面时对他的印象;鲁迅先生帮不相识的青年改稿;鲁迅先生抄录《醒世恒言》的目录寄给“我”,以及给“我”寄送《西湖二集》。
19.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鲁迅先生赠给自己的书,在自己的书库里是唯一的“友情的赠予”,这对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作者写出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意义特殊,十分宝贵,表现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之间刻骨铭心的友情,表达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
20.示例: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态度,展现了鲁迅先生宽以待人、关爱青年、帮助青年的形象。
21、“永远”只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而“永在”更加具体,指不管时间有多久、距离有多远,都将存在;“永在的温情”更能体现出鲁迅先生带给“我”的深厚温情,更能凸显出“我”对鲁迅先生的感激、怀念与崇敬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