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学案】专题08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习题)高一人教版2019 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复习学案】专题08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习题)高一人教版2019 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8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1)对细胞本身的意义: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2)在进化方面的意义:细胞膜的出现促成了原始细胞的诞生,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注意: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不是细胞壁。虽然植物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细胞壁,但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起到边界的作用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为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细胞膜必须有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普遍性(①③)、特殊性(②)和相对性(④),如图所示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方式 距离较远的两个细胞借助体液传递信息分子实现信息交流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膜上信息分子直接传递信息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特殊通道传递携带信息的物质实现信息交流
举例 胰岛B细胞通过分泌的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吸收葡萄糖 同一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通过膜上的信息分子和受体进行识别,进而完成受精 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分子实现信息交流
图示
意义 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细胞间保持功能的协调,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注意:细胞间信息交流发生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病毒(如HIV)识别特定细胞(如人体淋巴细胞)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知识点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1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时间 人物 实验依据 结论或假说
1895年 欧文顿 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科学家 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通过一定方法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 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1925年 戈特和格伦德尔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35年 丹尼尔和戴维森 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发现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 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知识剖析
1.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是什么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能够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2.动物细胞中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都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
并不是。若某细胞内有其他膜结构--核膜和细胞器膜(详见本章第2节),则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2倍。
2细胞膜的成分
成分 比例 说明
主要 脂质 约50% ①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脂质含量最高;②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
蛋白质 约40% ①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②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少量 糖类 2%—10%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称为糖被,参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
知识点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时间 实验依据 提出假说(结论)
1959年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一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 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且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爱
2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1)实验技术:荧光标记技术。
(2)实验过程
(3)结论:该实验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将该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的证据相结合,才能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科学方法
提出假说
(1)过程: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2)实例: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已知信息
欧文顿、丹尼利和戴维森等科学家的实验表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
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进行验证
无法解释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生命现象
补充实验
荧光标记蛋白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等
进行修正得出结论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知识点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名师提醒
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4个注意点
(1)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胆固醇。
(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并不都是可以运动的,例如细胞膜上与细胞内骨架纤维相结合的蛋白质一般不可以运动。
(3)糖被是指细胞膜外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相结合的糖类分子,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4)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外侧,无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内侧,可见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知识点五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相适应
1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和细胞膜的关系
2细胞膜结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糖类
细胞膜(特性:流动性)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类型 结构特性:流动性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结构基础 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脂质的性质
实例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物实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 有些物质容易进人,有些物质不易进入
联系 细胞膜的结构决定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1.(2024秋 揭阳校级期中)烟草叶肉组织发育初期,胞间连丝呈管状结构,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达5万的蛋白质通过,而发育成熟后,胞间连丝呈分支状,只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400的物质通过。烟草花叶病毒依靠自身的p30运动蛋白,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侵染相邻细胞并从一个细胞进入到另一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起到细胞间物质运输的作用
B.烟草花叶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中含磷酸、脱氧核糖以及4种含氮碱基
C.烟草叶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能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结构来调节运输物质的速率
D.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
2.(2024秋 延平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①~④表示相关的物质,下列对相关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激素;②信号分子;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胞间连丝
B.①激素;②胞间连丝;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信号分子
C.①信号分子;②激素;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胞间连丝
D.①激素;②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③信号分子;④胞间连丝
3.(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用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提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运用了提出假说法
D.判断细胞死活可运用台盼蓝染色法
4.(2024秋 湖北期中)血液透析是将病人的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把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净化的血液回输到病人体内。该过程模拟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保护细胞不被病原体侵染
5.(2024秋 南通期中)科学家设计的仅1纳米宽的分子转子,与特定的靶细胞结合后,该转子可由紫外光驱动,能以每秒200~300万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
B.钻孔后才能运送治疗试剂,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C.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能为分子转子的驱动提供必须的能量
D.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6.(2024秋 泉州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细胞是发出信号的细胞,b细胞是接收信号的细胞
B.①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②是膜上接收信号的受体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有不同于图中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D.任何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膜上的受体
7.(2024春 开封期中)如图为某动物细胞与病毒及相关物质关系,图示信息不能说明(  )
A.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不同细胞间通过细胞膜可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
D.进入细胞的不一定是细胞必需的物质
8.(2024秋 如东县期中)如图为植物的胞间连丝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壁是系统的边界,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内质网参与形成胞间连丝,植物病毒不能通过胞间连丝
D.由蛋白质、纤维素构成的细胞骨架也参与形成胞间连丝
9.(2024秋 颍州区校级期中)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持功能的协调。图为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①~④表示不同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与②、③与④的结合均具有特异性
B.激素随血液流经全身进行信息传递如图1所示
C.猴痘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识别过程如图2所示
D.胞间连丝不仅能进行信息交流,还可进行物质运输
10.(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图1、图2和图3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b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B.图2中c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相应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图3的方式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水稻细胞内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1.(2024秋 太原期中)紫外线可加速皮肤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黑色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层细胞传递信息,通过不同细胞之间的膜融合转移黑色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皮肤黑色素细胞膜上存在紫外线受体
B.黑色素的转移可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被有关
C.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细胞依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侧向自由移动有利于黑色素的转移
12.(2024秋 福建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细胞膜是动物细胞的边界,不是植物细胞的
C.细胞膜基本支架的内部是磷脂的亲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能自由通过
D.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内侧,糖被可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和信息传递
13.(2024秋 祁阳市校级期中)细胞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B.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C.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14.(2024秋 湖南期中)2022年,《自然 通讯》杂志上,一项关于可保持稳定超过50天的人工细胞膜的研究引人瞩目,这为药物的运载、激素的作用等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下列关于人工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细胞膜能稳定存在离不开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支架
B.人工细胞膜的功能由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C.人工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
D.人工细胞膜上面的糖蛋白具有接收识别激素的功能
15.(2024秋 浙江期中)科学家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海绵细胞才能结合在一起。该现象能说明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具有能量转换的作用
16.(2024秋 昭通期中)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维持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B.用台盼蓝染液对动物细胞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为活细胞
C.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17.(2024秋 铜山区期中)下列哪一项不是不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18.(2024秋 铜山区期中)植物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
A.对物质出入细胞起控制作用
B.与细胞选择透性有关
C.保持细胞形态并起保护作用
D.限制幼小细胞的生长
19.(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图中◎表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图a中的◎进入靶细胞内与膜的功能特性有关
B.可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磷脂,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C.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糖蛋白,实现与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
D.图a中的◎是水溶性药物,图b中的◎是脂溶性药物
20.(2024秋 昭通期中)如图是细胞膜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等构成的细胞膜是不完全对称的
B.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C.水溶性分子或离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与④相关
D.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的性质以及①和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1.(2024秋 启东市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确定了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B.恩格尔曼用水绵为材料发现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C.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D.尼伦伯格、马太在无细胞体系下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UUU
22.(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及结构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提取获得的
B.磷脂分子在水中能形成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的单层结构
C.被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细胞膜结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
23.(2024秋 昭通期中)科学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细胞结构的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位素标记的小鼠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是静态的
C.将蛙红细胞的脂质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D.欧文顿利用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4.(2024秋 韩城市期中)生物膜的探究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文顿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B.糖类和胆固醇参与了所有细胞膜的组成
C.若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细胞膜面积的2倍
D.科学家在利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证明膜的流动性的实验中使用了荧光标记法
25.(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正确的是(  )
A.利用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运送药物时,水溶性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B.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上有蛋白质
C.可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罗伯特森观察到细胞膜为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结构为脂质—蛋白质—脂质,并将其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6.(2024秋 兴宁市校级期中)下列对细胞膜成分探究历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水界面实验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B.由于细胞膜附有蛋白质导致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亮层是蛋白质分子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可作为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27.(2024秋 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及结构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提取获得的
B.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C.被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中)用丙酮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为S1,若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  )
A.S1=S2 B.S1=2S2 C.2S1=S2 D.S1>2S2
29.(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中)细胞膜(质膜)非常薄,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依然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对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下列有关科学家对细胞膜成分与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
D.辛格和尼科尔森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30.(2024秋 泉州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从人的红细胞中抽提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其细胞表面积的2倍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亮—暗—亮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31.(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关于技术进步与科学发现之间的促进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
B.差速离心法的应用促进对细胞器的认识
C.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D.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32.(2024秋 沈阳期中)科学家对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提出假说和科学验证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家在制备纯净细胞膜的过程中,利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
B.在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两层的实验中利用了磷脂分子头部的疏水性
C.罗伯特森所描述的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
D.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3.(2024秋 海口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成分的探索历程中的说法,与科学史不一致的是(  )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发现细胞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张力低得多,由此推出细胞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34.(2024秋 信宜市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推出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
C.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细胞学说的相关内容,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
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35.(2024秋 徐州校级期中)科学家对细胞质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证明细胞质膜是由脂质组成
B.戈特和格伦德尔证明脂质呈双分子层分布
C.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罗伯特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膜呈现“暗—明—暗”三条带
36.(2024秋 信宜市期中)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壁,易吸水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红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37.(2024秋 吉林校级期中)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上有磷脂和蛋白质
B.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
C.利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科学家发现细胞膜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油一水”界面的张力,推测细胞膜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38.(2024秋 哈尔滨校级期中)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39.(2024秋 鲤城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通过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D.辛格和尼科尔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全部都是可以运动的
40.(2024秋 哈尔滨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
B.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假根中的细胞核
C.利用同位素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用丙酮从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41.(2024秋 西宁校级期中)如图1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图2是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②是磷脂分子,由其构成的脂质体(图2)到达细胞后可与细胞膜发生融合
B.①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作用有关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脂质体中药物A、B是水溶性药物,药物C是脂溶性药物
42.(2024秋 仁寿县期中)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能够运动,蛋白质分子不能运动
C.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
D.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认同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这个观点
43.(2024秋 南开区期中)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特定的抗体,制造出包裹药物的“隐形脂质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组成磷脂双分子层,形成脂质体的“膜”
B.脂质体镶嵌上特定的抗体有助于识别特定的靶细胞
C.若“隐形脂质体”能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D.当“隐形脂质体”与癌细胞接触后,药物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癌细胞
44.(2024秋 余干县校级期中)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由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①为糖被,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
B.物质③为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
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生理功能
D.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时,需依赖于物质②和部分物质③的流动性
45.(2024秋 顺德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表面存在糖蛋白和糖脂,称为糖被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④有关,膜的功能越复杂,④的种类和含量越多
D.病毒能够入侵人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46.(2024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来自图甲的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错误的是(  )
A.根据图甲中的结构①,可以判断哪一侧为细胞的外侧
B.细胞内图乙分子只存在于细胞膜中,A部为亲水端
C.图甲中④与细胞膜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③、④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
47.(2024秋 广陵区校级期中)如图是细胞质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质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骨架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细胞识别与糖蛋白①有关
48.(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B.①既有亲水的部分又有疏水的部分
C.①可以侧向自由移动,②不能移动
D.膜的功能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49.(2024秋 福建校级期中)如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④是细胞骨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不能受精,与细胞膜上物质①的功能有关
B.细胞膜上的②都不可以移动,③都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C.该图可以表示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其仅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的功能
D.④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50.(2024秋 大理州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一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表面存在糖蛋白和糖脂,称为糖被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④有关,④的种类和含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D.病毒能够入侵人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51.(2024秋 铜山区期中)如图为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B.b是细胞质膜特有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结构
C.d在细胞质膜中呈对称分布,具有运输等多种功能
D.细胞质膜结构中只有b具有流动性
52.(2024秋 吉林期中)生物膜中所含的蛋白质称为膜蛋白,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丰富
B.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膜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部分有关
C.膜蛋白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的合成需要核酸参与
D.膜蛋白都是可以运动的,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53.(2024秋 大祥区校级期中)通过冷冻技术,细胞膜通常从某个部位断裂分开,结构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得出(  )
A.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B.细胞膜为两层膜结构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膜蛋白的分布不对称
54.(2024秋 浙江期中)如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
B.②有脂溶性部分,可起催化、运输等作用
C.③的双层结构是不均匀分布的
D.此结构可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55.(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动物细胞在定向迁移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一种单层膜囊状结构——迁移体,其内部含有细胞因子、mRNA等物质。当迁移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其中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进而改变该细胞的行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纤维素酶处理细胞骨架会导致细胞定向迁移减慢
B.迁移体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C.降低温度可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能定向迁移与基因无关,与迁移体内部的mRNA有关
56.(2024秋 淄博期中)肺炎链球菌,菌体似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常见有S型和R型两种。S型有毒性,菌体外有化学成分为多糖的荚膜,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感染人肺部后导致人患肺炎。如图为肺炎链球菌的细胞膜模型图,①~④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M、N表示细胞膜的两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菌的荚膜分布在M侧,该模型也可表示动物细胞膜
B.③的种类和数量是各种膜的主要区别,是细胞膜的主要支架
C.①③两种分子均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D.肺炎链球菌识别人体肺部细胞与④有关
57.(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分布在细胞膜外侧,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B.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与物质①和物质②都有关系
C.所有物质①和物质②都能自由运动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D.病毒能够入侵入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58.(2024秋 浙江期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B.在水溶液中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亲水部位在中间
C.②和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都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③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
59.(2024秋 陕西期中)细胞膜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为糖被,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B.甲所在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C.乙在细胞膜上不是对称性分布的
D.丙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60.(2024秋 杭州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由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B.图示最可能为动物细胞膜
C.①具有识别、信息传递等功能
D.细胞膜上所有的②和③都可以运动
考点清单

考点01
细胞膜的功能

考点02
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

考点03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专题08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一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1)对细胞本身的意义:细胞膜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2)在进化方面的意义:细胞膜的出现促成了原始细胞的诞生,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注意: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不是细胞壁。虽然植物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细胞壁,但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起到边界的作用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为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细胞膜必须有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普遍性(①③)、特殊性(②)和相对性(④),如图所示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方式 距离较远的两个细胞借助体液传递信息分子实现信息交流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膜上信息分子直接传递信息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特殊通道传递携带信息的物质实现信息交流
举例 胰岛B细胞通过分泌的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吸收葡萄糖 同一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通过膜上的信息分子和受体进行识别,进而完成受精 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分子实现信息交流
图示
意义 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细胞间保持功能的协调,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注意:细胞间信息交流发生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病毒(如HIV)识别特定细胞(如人体淋巴细胞)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知识点二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1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时间 人物 实验依据 结论或假说
1895年 欧文顿 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科学家 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通过一定方法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 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1925年 戈特和格伦德尔 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35年 丹尼尔和戴维森 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发现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 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知识剖析
1.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是什么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能够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2.动物细胞中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都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吗
并不是。若某细胞内有其他膜结构--核膜和细胞器膜(详见本章第2节),则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2倍。
2细胞膜的成分
成分 比例 说明
主要 脂质 约50% ①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脂质含量最高;②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
蛋白质 约40% ①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②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少量 糖类 2%—10%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这些糖类分子称为糖被,参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
知识点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时间 实验依据 提出假说(结论)
1959年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一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 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且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爱
2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1)实验技术:荧光标记技术。
(2)实验过程
(3)结论:该实验直接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将该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的证据相结合,才能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科学方法
提出假说
(1)过程: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2)实例: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的作用。
已知信息
欧文顿、丹尼利和戴维森等科学家的实验表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
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进行验证
无法解释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生命现象
补充实验
荧光标记蛋白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等
进行修正得出结论
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知识点四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名师提醒
关于“流动镶嵌模型”的4个注意点
(1)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胆固醇。
(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并不都是可以运动的,例如细胞膜上与细胞内骨架纤维相结合的蛋白质一般不可以运动。
(3)糖被是指细胞膜外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相结合的糖类分子,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4)有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外侧,无糖蛋白的一侧为细胞膜内侧,可见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知识点五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相适应
1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和细胞膜的关系
2细胞膜结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糖类
细胞膜(特性:流动性)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类型 结构特性:流动性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结构基础 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脂质的性质
实例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物实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 有些物质容易进人,有些物质不易进入
联系 细胞膜的结构决定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
1.(2024秋 揭阳校级期中)烟草叶肉组织发育初期,胞间连丝呈管状结构,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达5万的蛋白质通过,而发育成熟后,胞间连丝呈分支状,只能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400的物质通过。烟草花叶病毒依靠自身的p30运动蛋白,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侵染相邻细胞并从一个细胞进入到另一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起到细胞间物质运输的作用
B.烟草花叶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中含磷酸、脱氧核糖以及4种含氮碱基
C.烟草叶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能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结构来调节运输物质的速率
D.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
【答案】D
【解答】解:A、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能起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等作用,动物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无细胞结构,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含氮碱基有 4种(A、U、C、G),所以其核酸中含磷酸、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并非脱氧核糖,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烟草叶肉组织在发育过程中,能通过改变胞间连丝的形状来调节运输物质的大小,而不是调节运输物质的速率,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依靠自身的p30运动蛋白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从而侵染相邻细胞。烟草花叶病毒p30运动蛋白突变体,可能无法合成p30运动蛋白,无法调节烟草细胞间胞间连丝的孔径,进而不能侵染相邻细胞,故可能会失去侵染烟草植株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2.(2024秋 延平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①~④表示相关的物质,下列对相关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激素;②信号分子;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胞间连丝
B.①激素;②胞间连丝;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信号分子
C.①信号分子;②激素;③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④胞间连丝
D.①激素;②细胞膜表面的受体;③信号分子;④胞间连丝
【答案】D
【解答】解:甲图中①可表示的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②受体结合;乙图中③表示信号分子,可直接与靶细胞膜上的②相应受体结合;图丙中④表示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传递信息,图中均是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用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提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运用了提出假说法
D.判断细胞死活可运用台盼蓝染色法
【答案】B
【解答】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中是从一部分动植物观察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主要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在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科学家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这个实验采用的是荧光标记法,B错误;
C、对于未知理论和现象的研究,科学家们都是先提出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假说,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C正确;
D、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凡是死的动物细胞由于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会被染成蓝色,D正确。
故选:B。
4.(2024秋 湖北期中)血液透析是将病人的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把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净化的血液回输到病人体内。该过程模拟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保护细胞不被病原体侵染
【答案】B
【解答】解:血液透析是将病人的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把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净化的血液回输到病人体内。该过程模拟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故选:B。
5.(2024秋 南通期中)科学家设计的仅1纳米宽的分子转子,与特定的靶细胞结合后,该转子可由紫外光驱动,能以每秒200~300万的转速进行旋转,从而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
B.钻孔后才能运送治疗试剂,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C.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能为分子转子的驱动提供必须的能量
D.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答案】C
【解答】解:A、细胞膜是单层膜,将治疗试剂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A正确;
B、钻孔前治疗试剂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B正确;
C、分子转子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紫外光,C错误;
D、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所以一个细胞是否能成为靶细胞,很可能与其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正确。
故选:C。
6.(2024秋 泉州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细胞是发出信号的细胞,b细胞是接收信号的细胞
B.①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②是膜上接收信号的受体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有不同于图中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D.任何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膜上的受体
【答案】D
【解答】解:A、a细胞是发出信号的细胞,b细胞是接收信号的细胞,A正确;
B、①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②是膜上接收信号的受体,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同于图中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C正确;
D、不适任何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D。
7.(2024春 开封期中)如图为某动物细胞与病毒及相关物质关系,图示信息不能说明(  )
A.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不同细胞间通过细胞膜可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
D.进入细胞的不一定是细胞必需的物质
【答案】C
【解答】解:A、图示病毒通过胞吐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图示葡萄糖、尿素的进出可说明细胞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B正确;
C、图示只给出了一个细胞,不能说明细胞间信息交流与细胞膜的关系,C错误;
D、病毒并不是细胞所需的,但也能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C。
8.(2024秋 如东县期中)如图为植物的胞间连丝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壁是系统的边界,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内质网参与形成胞间连丝,植物病毒不能通过胞间连丝
D.由蛋白质、纤维素构成的细胞骨架也参与形成胞间连丝
【答案】B
【解答】解:A、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错误;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分析图可知,内质网参与形成胞间连丝,植物病毒能通过胞间连丝,C错误;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D错误。
故选:B。
9.(2024秋 颍州区校级期中)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保持功能的协调。图为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①~④表示不同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与②、③与④的结合均具有特异性
B.激素随血液流经全身进行信息传递如图1所示
C.猴痘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识别过程如图2所示
D.胞间连丝不仅能进行信息交流,还可进行物质运输
【答案】C
【解答】解:A、据图可知,①③为信息分子,②④为相应的受体,①与②、③与④的结合均具有特异性,A正确;
B、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随血液流经全身并作用于特定靶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递如图1所示,B正确;
C、图2表示的是两个细胞间通过膜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猴痘病毒不属于细胞,C错误;
D、据图3可知,胞间连丝可运输蔗糖,有物质运输的功能,此外,高等植物还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10.(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图1、图2和图3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b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B.图2中c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相应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图3的方式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水稻细胞内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答】解:A、图1表示甲、乙细胞之间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b表示靶细胞(乙细胞)膜上的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的功能,A正确;
B、图2中丙细胞的信息分子c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最终与靶细胞(丁细胞)膜上的受体d结合,实现丙、丁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图3中胞间连丝的方式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C正确;
D、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不存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D。
11.(2024秋 太原期中)紫外线可加速皮肤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黑色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层细胞传递信息,通过不同细胞之间的膜融合转移黑色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皮肤黑色素细胞膜上存在紫外线受体
B.黑色素的转移可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被有关
C.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细胞依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侧向自由移动有利于黑色素的转移
【答案】C
【解答】解:A、依据题干信息,紫外线可刺激人体皮肤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紫外线是信息分子,黑色素细胞是靶细胞,信息分子与靶细胞的结合需要受体的参与进行,所以人体皮肤黑色素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紫外线受体,A正确;
B、分析题意,黑色素细胞借助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角质层细胞传递信息,通过不同细胞之间的膜融合转移黑色素,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其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由此推测黑色素的转移可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被有关,B正确;
C、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细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角质层细胞的老化脱落将黑色素排出体外的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有关,故细胞膜的磷脂分子能够侧向自由移动有利于黑色素的转移,D正确。
故选:C。
12.(2024秋 福建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细胞膜是动物细胞的边界,不是植物细胞的
C.细胞膜基本支架的内部是磷脂的亲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能自由通过
D.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内侧,糖被可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和信息传递
【答案】A
【解答】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共同的边界,B错误;
C、细胞膜基本支架的内部是磷脂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C错误;
D、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和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A。
13.(2024秋 祁阳市校级期中)细胞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B.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C.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
【答案】D
【解答】解: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外侧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D错误。
故选:D。
14.(2024秋 湖南期中)2022年,《自然 通讯》杂志上,一项关于可保持稳定超过50天的人工细胞膜的研究引人瞩目,这为药物的运载、激素的作用等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下列关于人工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细胞膜能稳定存在离不开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支架
B.人工细胞膜的功能由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C.人工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
D.人工细胞膜上面的糖蛋白具有接收识别激素的功能
【答案】C
【解答】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由此可知人工细胞膜能稳定存在离不开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支架,A正确;
B、人工细胞膜的功能由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功能越复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B正确;
C、人工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为疏水区,因此人工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C错误;
D、人工细胞膜上面的糖蛋白(受体)识别功能,即具有接收识别激素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15.(2024秋 浙江期中)科学家将两种不同的海绵动物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海绵细胞才能结合在一起。该现象能说明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具有能量转换的作用
【答案】C
【解答】解: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主要是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与同种细胞结合的现象无关,A错误;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指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这与同种细胞结合的现象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
C、同种海绵细胞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细胞膜上存在特定的信号分子和受体,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从而识别出同种细胞并结合,C正确;
D、细胞膜具有能量转换的作用,比如在某些细胞中参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过程,但这与同种细胞结合的现象不相关,D错误。
故选:C。
16.(2024秋 昭通期中)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维持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B.用台盼蓝染液对动物细胞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为活细胞
C.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答案】C
【解答】解:A、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入,使生物体患病,A错误;
B、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进入细胞,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可进入死细胞将其染成蓝色,所以被染成蓝色的为死细胞,B错误;
C、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C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并非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就不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D错误。
故选:C。
17.(2024秋 铜山区期中)下列哪一项不是不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答案】C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属于信息交流方式,A正确;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依靠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属于信息交流方式,B正确;
C、抗体、激素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属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不属于信息交流方式,C错误;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形成通道,交流信息,属于信息交流方式,D正确。
故选:C。
18.(2024秋 铜山区期中)植物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
A.对物质出入细胞起控制作用
B.与细胞选择透性有关
C.保持细胞形态并起保护作用
D.限制幼小细胞的生长
【答案】C
【解答】解:AB、对物质出入细胞起控制作用、与细胞选择通过性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A、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C符合题意;
D、细胞的生长会受到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细胞的核质比的限制,幼小细胞的生长与细胞壁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图中◎表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脂质体与靶细胞接触时,图a中的◎进入靶细胞内与膜的功能特性有关
B.可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磷脂,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
C.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糖蛋白,实现与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
D.图a中的◎是水溶性药物,图b中的◎是脂溶性药物
【答案】A
【解答】解:A、图a中药物通过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A错误;
B、磷脂是膜的主要成分之一,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在脂质体膜上加入适量磷脂,可以用来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和交流的功能,可在脂质体膜上镶嵌某种糖蛋白,实现与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C正确;
D、图中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a图中◎是能在水中结晶或溶解的药物,图b中◎是脂溶性药物,D正确。
故选:A。
20.(2024秋 昭通期中)如图是细胞膜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等构成的细胞膜是不完全对称的
B.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C.水溶性分子或离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与④相关
D.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的性质以及①和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C
【解答】解:A、图示为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布不均匀,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是不完全对称的,A正确;
B、结构①为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B正确;
C、④为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它们需要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才能通过细胞膜,C错误;
D、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分子的性质(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以及①和②的种类和数量(转运蛋白等影响物质运输)有关,D正确。
故选:C。
21.(2024秋 启东市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确定了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B.恩格尔曼用水绵为材料发现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C.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D.尼伦伯格、马太在无细胞体系下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UUU
【答案】A
【解答】解: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但是并没有说明脂质是什么,A错误;
B、恩格尔曼用水绵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若将光束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好氧细菌主要集中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从而得出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正确;
C、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正确;
D、尼伦伯格、马太在无细胞体系下,加入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结果产生了多聚苯丙氨酸,从而破译了第一个密码子—UUU,D正确。
故选:A。
22.(2024秋 天津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及结构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提取获得的
B.磷脂分子在水中能形成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的单层结构
C.被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细胞膜结构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
【答案】D
【解答】解: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获得的,A错误;
B、磷脂分子的头亲水,而尾疏水,因此磷脂分子在水中能形成头部朝向水的一侧、尾部朝内的双层结构,B错误;
C、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正确。
故选:D。
23.(2024秋 昭通期中)科学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细胞结构的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位素标记的小鼠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是静态的
C.将蛙红细胞的脂质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D.欧文顿利用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答案】D
【解答】解:A、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方法,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
B、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提出细胞膜是静态的,B错误;
C、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将蛙红细胞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C错误;
D、欧文顿利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D正确。
故选:D。
24.(2024秋 韩城市期中)生物膜的探究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文顿证明了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B.糖类和胆固醇参与了所有细胞膜的组成
C.若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细胞膜面积的2倍
D.科学家在利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证明膜的流动性的实验中使用了荧光标记法
【答案】D
【解答】解:A、欧文顿推测细胞膜由脂质组成,并没有证明细胞膜的成分,A错误;
B、胆固醇主要参与动物细胞的组成,B错误;
C、细胞中除了细胞膜,还有细胞器膜等其他生物膜,若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远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C错误;
D、科学家在利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证明膜的流动性的实验中使用了荧光标记法,D正确。
故选:D。
25.(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正确的是(  )
A.利用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运送药物时,水溶性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B.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上有蛋白质
C.可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罗伯特森观察到细胞膜为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膜结构为脂质—蛋白质—脂质,并将其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答案】C
【解答】解:A、磷脂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脂溶性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水溶性药物被包在两层磷脂分子内部,A错误;
B、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科学家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因此可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C正确;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错误。
故选:C。
26.(2024秋 兴宁市校级期中)下列对细胞膜成分探究历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水界面实验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B.由于细胞膜附有蛋白质导致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亮层是蛋白质分子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可作为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答案】C
【解答】解:A、戈特和格伦德尔通过对脂质进行提取和测定,通过空气﹣水界面实验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A正确;
B、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故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可能是细胞膜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亮层是脂质分子,C错误;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有力证据,D正确。
故选:C。
27.(2024秋 南岗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成分及结构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提取获得的
B.罗伯特森利用光学显微镜提出了“亮—暗—亮”的三层结构
C.被同位素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答案】D
【解答】解:A、最初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并不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A错误;
B、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B错误;
C、1970年科学家用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诱导两种细胞融合,37℃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证明了细胞膜是流动的,C错误;
D、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D正确。
故选:D。
28.(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中)用丙酮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为S1,若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  )
A.S1=S2 B.S1=2S2 C.2S1=S2 D.S1>2S2
【答案】B
【解答】解: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和众多的具膜细胞器,只含有细胞膜,所以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等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即S1=2S2。
故选:B。
29.(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中)细胞膜(质膜)非常薄,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依然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对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下列有关科学家对细胞膜成分与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认为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
D.辛格和尼科尔森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答案】C
【解答】解:A、欧文顿通过研究不同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表面张力,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故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认为细胞膜是静态的,不可流动的,C错误;
D、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D正确。
故选:C。
30.(2024秋 泉州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从人的红细胞中抽提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其细胞表面积的2倍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亮—暗—亮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答】解: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人的红细胞中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从人的红细胞中抽提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是其细胞表面积的2倍,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31.(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关于技术进步与科学发现之间的促进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
B.差速离心法的应用促进对细胞器的认识
C.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D.罗伯特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答案】B
【解答】解: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是在细胞学说提出之后,细胞学说的提出主要基于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和研究,电子显微镜是在细胞学说提出之后发明的,A错误;
B、差速离心法可以将细胞中的不同细胞器分离开来,从而促进了对细胞器的认识,B正确;
C、欧文顿是通过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得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并没有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和化学分析,后来科学家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才证明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C错误;
D、罗伯特森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而不是光学显微镜,D错误。
故选:B。
32.(2024秋 沈阳期中)科学家对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提出假说和科学验证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家在制备纯净细胞膜的过程中,利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
B.在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两层的实验中利用了磷脂分子头部的疏水性
C.罗伯特森所描述的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
D.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B
【解答】解:A、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类复杂的细胞器,可以避免核膜和细胞器膜对提取细胞膜的影响,A正确;
B、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B错误;
C、细胞的生长意味着体积增大,细胞膜变大,若细胞膜为静态统一结构,则无法实现细胞生长,因此罗伯特森所描述的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的生长等问题,C正确;
D、科学家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过二者膜融合过程,最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33.(2024秋 海口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成分的探索历程中的说法,与科学史不一致的是(  )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他们由此推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发现细胞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张力低得多,由此推出细胞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答案】C
【解答】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错误;
D、科学家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34.(2024秋 信宜市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推出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大量的磷脂和少量的固醇
C.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细胞学说的相关内容,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
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答案】B
【解答】解:A、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发现两种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融合,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解决了脂溶性物质为什么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但不能确定该脂质就是磷脂和固醇,B错误;
C、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细胞学说的相关内容,由于是分析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果,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C正确;
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D正确。
故选:B。
35.(2024秋 徐州校级期中)科学家对细胞质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文顿证明细胞质膜是由脂质组成
B.戈特和格伦德尔证明脂质呈双分子层分布
C.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罗伯特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膜呈现“暗—明—暗”三条带
【答案】C
【解答】解:A、欧文顿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依据相似相溶原理,并提出细胞质膜是由脂质组成,A正确;
B、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质膜中磷脂,铺成单层后面积是细胞质膜面积的两倍,证明磷脂呈双分子层排布,B正确;
C、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暗—亮—暗”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D正确。
故选:C。
36.(2024秋 信宜市期中)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壁,易吸水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红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解答】解:A、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不是因为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A错误;
B、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在蒸馏水中都容易吸水涨破,但不是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的原因,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即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因此能制备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C正确;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但不是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的原因,D错误。
故选:C。
37.(2024秋 吉林校级期中)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上有磷脂和蛋白质
B.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
C.利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科学家发现细胞膜表面张力明显高于“油一水”界面的张力,推测细胞膜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答案】B
【解答】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欧文顿证明细胞质膜是由脂质构成的,但还未涉及到蛋白质,A错误;
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质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细胞质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B正确;
C、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质膜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科学家发现细胞质膜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细胞质膜中应含有蛋白质成分,D错误。
故选:B。
38.(2024秋 哈尔滨校级期中)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人的肝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答】解:A、人的肝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A错误;
B、蛙的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B错误;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C错误;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39.(2024秋 鲤城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通过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了“亮—暗—亮”的三明治结构是一种静态模型
D.辛格和尼科尔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全部都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B
【解答】解:A、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C错误;
D、辛格和尼科尔森所提出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B。
40.(2024秋 哈尔滨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
B.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假根中的细胞核
C.利用同位素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用丙酮从蛙的成熟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答案】A
【解答】解:A、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假说,A正确;
B、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明了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假根,还需要通过核移植实验才能充分证明伞藻的形态结构特点取决于假根中的细胞核,B错误;
C、利用发绿色荧光蛋白的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蛙的红细胞有细胞膜、多种细胞器膜和核膜,故用丙酮从蛙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D错误。
故选:A。
41.(2024秋 西宁校级期中)如图1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图2是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运载体,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发挥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②是磷脂分子,由其构成的脂质体(图2)到达细胞后可与细胞膜发生融合
B.①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作用有关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D.脂质体中药物A、B是水溶性药物,药物C是脂溶性药物
【答案】C
【解答】解:A、图1中的②是磷脂分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与脂质体相同,脂质体到达细胞后可与细胞膜发生融合,A正确;
B、①由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作用有关,B正确;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错误;
D、药物A、B处于磷脂头部包围的水溶性环境,药物C处于磷脂尾部包围的脂溶性环境,D正确。
故选:C。
42.(2024秋 仁寿县期中)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能够运动,蛋白质分子不能运动
C.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
D.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认同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这个观点
【答案】C
【解答】解:A、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A错误;
BC、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能够运动,蛋白质分子大多数可以运动,B错误,C正确;
D、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同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这个观点,D错误。
故选:C。
43.(2024秋 南开区期中)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特定的抗体,制造出包裹药物的“隐形脂质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组成磷脂双分子层,形成脂质体的“膜”
B.脂质体镶嵌上特定的抗体有助于识别特定的靶细胞
C.若“隐形脂质体”能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D.当“隐形脂质体”与癌细胞接触后,药物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癌细胞
【答案】D
【解答】解: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A正确;
B、脂质体镶嵌上特定的抗体有助于识别特定的靶细胞,B正确;
C、若“隐形脂质体”能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可减轻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C正确;
D、当“隐形脂质体”与癌细胞接触后,药物通过胞吞进入癌细胞,D错误。
故选:D。
44.(2024秋 余干县校级期中)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由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①为糖被,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
B.物质③为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
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生理功能
D.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时,需依赖于物质②和部分物质③的流动性
【答案】B
【解答】解:A、物质①为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精子与卵细胞进行受精时离不开物质①的识别作用,A正确;
B、物质③为蛋白质,不一定是载体蛋白,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
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够支撑细胞膜,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生理功能,C正确;
D、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依赖于物质②(磷脂)和部分物质③(蛋白质)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45.(2024秋 顺德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表面存在糖蛋白和糖脂,称为糖被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④有关,膜的功能越复杂,④的种类和含量越多
D.病毒能够入侵人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答案】C
【解答】解:A、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④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
B、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糖和蛋白质和脂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和糖脂,其中的多糖被称为糖被,B错误;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④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膜的功能越复杂,④的种类和含量越多,C正确;
D、病毒能够入侵人细胞说明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是相对的,D错误。
故选:C。
46.(2024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来自图甲的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错误的是(  )
A.根据图甲中的结构①,可以判断哪一侧为细胞的外侧
B.细胞内图乙分子只存在于细胞膜中,A部为亲水端
C.图甲中④与细胞膜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③、④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
【答案】B
【解答】解:A、结构①是糖链,位于细胞膜的外侧,根据结构①可以判断哪一侧为细胞的外侧,A正确;
B、图乙分子为磷脂分子,分布在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上,A部为亲水端,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图甲中④蛋白质分子,与细胞膜的选择性吸收有关,C正确;
D、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与③磷脂双分子层、④蛋白质都有关,蛋白质种类和含量越多,膜功能越复杂,D正确。
故选:B。
47.(2024秋 广陵区校级期中)如图是细胞质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质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
B.③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骨架
C.葡萄糖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细胞识别与糖蛋白①有关
【答案】A
【解答】解:A、大多数②蛋白质和③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A错误;
B、③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骨架,B正确;
C、葡萄糖通过细胞质膜需要②蛋白质的协助,C正确;
D、①为糖蛋白,与识别有关,D正确。
故选:A。
48.(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B.①既有亲水的部分又有疏水的部分
C.①可以侧向自由移动,②不能移动
D.膜的功能主要与②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C
【解答】解:A、③是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A正确;
B、①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既有亲水的部分又有疏水的部分,B正确;
C、①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数②蛋白质分子也能移动,C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膜的功能主要与②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49.(2024秋 福建校级期中)如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其中④是细胞骨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精子和卵细胞不能受精,与细胞膜上物质①的功能有关
B.细胞膜上的②都不可以移动,③都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C.该图可以表示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其仅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的功能
D.④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A
【解答】解:A、①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的识别、信息交流有关,A正确;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表现为③磷脂可以侧向移动,而大多数②蛋白质可以移动,B错误;
C、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其细胞膜不止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的功能,还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等功能,C错误;
D、④为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D错误。
故选:A。
50.(2024秋 大理州校级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一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人细胞表面的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细胞膜表面存在糖蛋白和糖脂,称为糖被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④有关,④的种类和含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D.病毒能够入侵人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答案】C
【解答】解:A、人一鼠细胞融合实验中,利用荧光标记了人细胞表面的②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错误;
B、细胞膜表面的多糖称为糖被,B错误;
C、④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C正确;
D、病毒能够侵入细胞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但并不意味着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D错误。
故选:C。
51.(2024秋 铜山区期中)如图为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与细胞之间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B.b是细胞质膜特有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结构
C.d在细胞质膜中呈对称分布,具有运输等多种功能
D.细胞质膜结构中只有b具有流动性
【答案】A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a是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密切关系,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错误;
C、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内、外侧的分布不具有对称性,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52.(2024秋 吉林期中)生物膜中所含的蛋白质称为膜蛋白,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丰富
B.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膜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部分有关
C.膜蛋白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的合成需要核酸参与
D.膜蛋白都是可以运动的,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答】解:A、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A正确;
B、膜蛋白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其在膜中的分布与膜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部分有关,B正确;
C、膜蛋白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可见膜蛋白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的合成需要核酸参与,C正确;
D、膜蛋白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D。
53.(2024秋 大祥区校级期中)通过冷冻技术,细胞膜通常从某个部位断裂分开,结构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得出(  )
A.水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B.细胞膜为两层膜结构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膜蛋白的分布不对称
【答案】D
【解答】解:A、绝大多数水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少部分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A错误;
B、细胞膜是一层膜结构,图中只是细胞膜从某个部位断裂分开的示意图,B错误;
C、据图不能得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膜蛋白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D正确。
故选:D。
54.(2024秋 浙江期中)如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
B.②有脂溶性部分,可起催化、运输等作用
C.③的双层结构是不均匀分布的
D.此结构可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
【答案】D
【解答】解:A、①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功能,位于细胞膜外侧,A正确;
B、图中②是蛋白质,以三种方式,如镶在、嵌入和贯穿三种方式存在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有脂溶性部分,可起催化、运输等作用,B正确;
C、③为磷脂双分子层,该结构因为蛋白质的不均匀分布表现为分布不均匀,C正确;
D、电子显微镜下无法实际观察到的细胞膜的具体结构,D错误。
故选:D。
55.(2024秋 重庆校级期中)动物细胞在定向迁移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一种单层膜囊状结构——迁移体,其内部含有细胞因子、mRNA等物质。当迁移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其中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进而改变该细胞的行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纤维素酶处理细胞骨架会导致细胞定向迁移减慢
B.迁移体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C.降低温度可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能定向迁移与基因无关,与迁移体内部的mRNA有关
【答案】C
【解答】解:A、细胞骨架成分是蛋白质纤维不是纤维素,动物细胞的定向迁移与细胞骨架有关,所以纤维素酶不会破坏细胞骨架,不影响细胞迁移速度,A错误;
B、迁移体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当迁移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其中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改变该细胞的行为,所以迁移体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降低温度可能会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减慢细胞释放迁移体以及周围细胞吞噬迁移体的速度,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各项生命活动都受基因的调控,故细胞能定向迁移与基因有关,D错误。
故选:C。
56.(2024秋 淄博期中)肺炎链球菌,菌体似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常见有S型和R型两种。S型有毒性,菌体外有化学成分为多糖的荚膜,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感染人肺部后导致人患肺炎。如图为肺炎链球菌的细胞膜模型图,①~④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M、N表示细胞膜的两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菌的荚膜分布在M侧,该模型也可表示动物细胞膜
B.③的种类和数量是各种膜的主要区别,是细胞膜的主要支架
C.①③两种分子均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D.肺炎链球菌识别人体肺部细胞与④有关
【答案】A
【解答】解:A、②是糖蛋白,糖蛋白所在的M侧为细胞膜的外表面,S型菌的荚膜分布在菌体的外面,即分布在M侧,原核细胞(如肺炎双球菌的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与动物细胞的相似,因此该模型也可表示动物细胞膜,A正确;
B、③是蛋白质,③的种类和数量是各种膜的主要区别,①所示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主要支架,B错误;
C、构成膜的①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大多③蛋白质也可以运动,C错误;
D、②是糖蛋白,肺炎双球菌识别人体肺部细胞与②有关,D错误。
故选:A。
57.(2024秋 成都校级期中)如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分布在细胞膜外侧,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B.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与物质①和物质②都有关系
C.所有物质①和物质②都能自由运动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D.病毒能够入侵入细胞说明该细胞膜已经丧失了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
【答案】B
【解答】解:A、③是糖蛋白,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糖蛋白,例如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A错误;
B、①为脂双层,②为膜蛋白,物质出入细胞需要膜蛋白和磷脂分子的参与,B正确;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物质①)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物质②)是可以运动的,而不是自由运动,C错误;
D、由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是相对的,虽然病毒能够侵入细胞,但细胞膜仍然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58.(2024秋 浙江期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B.在水溶液中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亲水部位在中间
C.②和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都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③在膜中利于增强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答】解:A、①是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外侧面,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A错误;
B、②是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在水溶性介质中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疏水部位在中间,B错误;
C、④是膜蛋白,其和②磷脂分子一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都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C正确;
D、③是胆固醇,分布于动物细胞膜中,使得细胞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D错误。
故选:C。
59.(2024秋 陕西期中)细胞膜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为糖被,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B.甲所在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C.乙在细胞膜上不是对称性分布的
D.丙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答案】A
【解答】解:A、糖被指细胞膜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糖类分子,甲为糖类与蛋白质结合的糖蛋白,不是糖被,其具有识别作用,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A错误;
B、甲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B正确;
C、乙为蛋白质,蛋白质镶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因此在细胞膜两侧呈不对称性分布,C正确;
D、丙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正确。
故选:A。
60.(2024秋 杭州期中)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由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B.图示最可能为动物细胞膜
C.①具有识别、信息传递等功能
D.细胞膜上所有的②和③都可以运动
【答案】D
【解答】解: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主要由膜蛋白(②)的种类和数量决定,A正确;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图示最可能为动物细胞膜,B正确;
C、糖蛋白(①)位于细胞的外侧,具有识别、信息传递等功能,C正确;
D、细胞膜上的蛋白质(②)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自由运动,③磷脂是可以自由运动的,D错误。
故选:D。
考点清单

考点01
细胞膜的功能

考点02
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

考点03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