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赏析小说叙事艺术 课件(共8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赏析小说叙事艺术 课件(共85张PPT)

资源简介

(共85张PPT)




什么是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1怎样考情节梳理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会明》) (2)(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 “直接考查型”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 (2)(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蓑衣》) (3)(2020全国)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越野滑雪》) “间接考查型”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阅读技巧一:抓重点
(1)抓住时间标志词。
(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
(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
(4)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
(5)抓住心理、情感变化。
小说的叙事艺术
叙事艺术(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方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1.(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2.(全国I卷)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阿成《赵一曼女士》
3.(全国III)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析。(6分)——刘庆邦《鞋》
4.(全国III)“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析。(6分)
——贾平凹《玻璃》
5.(全国I)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叶紫《古渡头》
6.(新高考I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卞之琳《石门阵》
常见问法
叙事艺术
谁在讲
怎样讲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方式)
叙述技巧(情节结构)
叙述节奏
叙述构思(叙述安排)
叙述腔调
谁在讲?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然表达情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作心理描写。
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便于作者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使物具有拟人化作用。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叙述人称——类型及作用
叙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可以写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叙事。(特殊情况: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叙述视角(讲故事人的观察立足点)——有限、全知视角
主人公(主要人物)
见证者(次要人物)
参与者(次要人物)
作者(讲故事的人)
如:宝玉说到“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矣,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今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至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持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出去了。
——《林黛玉进贾府》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见证人: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真实客观地呈现故事。
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评价
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想象思考。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彩,
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小说常交叉采用一、三人称(全知、有限视角)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叙述更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扩大叙述空间,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表现人物和主题,强化人物形象,使之丰满立体,增强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深刻。
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视角转换:以众人视角看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视角转换:以王熙凤视角看黛玉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视角转换:以宝玉视角看黛玉
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战士》孙犁
特殊视角之“听他人讲故事”
“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情节)
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人物)
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军民昂扬的民族精神。(主题)
2017全国卷1 《窗子以外》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人称变换的作用)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第二人称的作用)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第一人称的作用)
借助儿童的眼光、口吻来讲述故事/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生活景观,使叙述更天真真实,亲切自然,凸显主题
动物视角观照人类生活,给读者崭新体验,动物心理与人心理活动交织推动情节,更冷静真实,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的种种问题
儿童视角
特殊叙述视角
女性视角
老人视角
动物视角
以女性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关注女性角色心理,以人道情怀关注人自身生命价值、细节,使情感更细腻
多为回忆性质,有怀旧情怀。有深沉思考意味,包含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本文构思独特,以蛇为叙述视角,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分)(非鱼《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①从蛇的视角来观察老人生活,比较客观地呈现了老人的生活实况;
②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足见老人的生活被漠视之严重;
③蛇本是冷血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可以想见老人生活孤独、脆弱的程度。
特殊视角之动物视角
怎样讲?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单调。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叙述顺序——类型及作用
类别 释 义 特 点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
插叙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
补叙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补叙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被安排在篇末。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
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叙事技巧
①情节波澜的技巧:
抑扬、悬念、留白、对比、衬托、突转、巧合误会等
②情节严密、紧凑的技巧:
线索、照应、伏笔、铺垫、道具设置、场景设置等
单线型结构
双线型结构
多线型结构
线索
线索类型
线索结构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物为线索
以空间或环境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以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线索结构 作用
单线型结构 贯穿全文,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双线型结构 暗线伏笔置疑,使情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以明线内容衬托暗线内容。
3. 明暗线交织,丰富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形象,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拓展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4.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合理,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多线型结构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线索·高考链接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写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鞋”也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鞋本身的内涵)
②以“鞋”为线索,贯穿全文,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情节)
③ 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鞋是守明情感的载体,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写人)
1.线索·高考链接
(2016·新课标Ⅲ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第一人称)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次要人物)
“我”是人物线索
1.线索·高考链接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集中。全文围绕“渴”这一中心,从受困受渴、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②突出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③ 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既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也体现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的这一主题。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1.线索·双线型结构·教材链接
明线:杨志等人“智送生辰纲”而丢失了生辰纲;
暗线:吴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
暗线伏笔置疑,使情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着力写明线的杨志精明老练,实则衬托暗线吴用等好汉的足智多谋。
1.线索·双线型结构·高考链接
(2015年新课标Ⅱ卷《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伏笔与铺垫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是隐性的,着墨极少,点到为止,比较隐蔽;后文有照应。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铺垫 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是显性的;着墨较多,多是浓墨重彩进行渲染。
2.伏笔与铺垫
契诃夫之枪
通常,我们将前文中设置的直接具体的伏笔称之为“契诃夫之枪”。这是俄国戏剧家、小说家契诃夫讲剧本创作时提到的一种观念,即: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
2.伏笔与铺垫·教材链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设置:
·林冲买把解腕小刀为第十二段林冲用尖刀杀死陆虞侯作伏笔
·林冲看见一所古庙为第十段林冲借宿山神庙作了伏笔
·林冲用庙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靠了门为下文三人用手推门却推不开作了伏笔
2.伏笔与铺垫·教材链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可谓层层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
1.水镜卧龙凤雏说
2.徐庶大显身手
3.徐庶走马荐诸葛
4.司马徽再荐诸葛
5.刘备三顾茅庐
2.伏笔与铺垫·高考链接 P103
(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Ⅱ《大师》(节选)选择题)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
“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通读全文可知,父亲最终并没有和“眼镜”对弈,而是让“我”和“眼镜”对弈;“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是为了与后文父亲决定再也不下棋形成反差,烘托父亲的淡泊形象。
2.伏笔与铺垫·高考链接p61
(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石门阵》选择题)
A.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是插叙内容,只表现出他手巧,后文没有任何照应此处的,所以不是伏笔。
2.伏笔与铺垫·高考链接p55
(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Ⅰ《江上》选择题)
A.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正确)
2.伏笔与铺垫·高考链接
(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好荞麦》选择题)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却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误)
此处为铺垫,而不是不是伏笔。
3.对比与衬托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3.对比与衬托·教材衔接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说话的态度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前后言语、行为的对比
3.对比与衬托·教材衔接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前后言语、行为的对比
态度前后截然相反,强烈对比凸显了胡屠户见富就爱、得炎便趋、逢势即附的性格特征。
3.对比与衬托·教材衔接
衬托:
环境衬托,突出人物特点。
人物衬托,正反两面比较。
物象衬托,突出人物品质。
《百合花》: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作用:对雨后田野的描写清新自然、生机盎然,衬托了“我”即将奔赴前线时乐观积极的心情,表达了对人间烟火的美好向往,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环境中的诗情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
3.对比与衬托·教材衔接
衬托:
环境衬托,突出人物特点。
人物衬托,正反两面比较。
物象衬托,突出人物品质。
《巴黎圣母院》在塑造正面人物加西莫多时,极力刻画加西莫的丑陋形象和其善良的品行,以其外貌之丑反衬灵魂之美。
在刻画红衣主教时,以其风流倜傥的外貌之美,心如蛇蝎的灵魂之丑,与加西莫多构成双向反比,用反衬手法进一步突出加西莫多灵魂之美。
-
3.对比与衬托·教材衔接
衬托:
环境衬托,突出人物特点。
人物衬托,正反两面比较。
物象衬托,突出人物品质。
比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
通过表现他们对菊花、莲花的喜爱,衬托出他们内心高洁脱俗的品质。
4.悬念与留白
悬念 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留白 指留下让读者思考参与情景的空间,是一种加深主题的手法,给了想象空间又在前文中有所提示。
4.悬念与留白·高考链接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制造故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
4.悬念与留白·高考链接p97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2019年全国卷II《小步舞》最后两段)
文章结尾的留白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4.悬念与留白·高考链接
(2017·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5.突转
5.突转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首先提出“突转”概念:“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向相反方向发展,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简而言之,突转就是笔锋陡然一转,情节发生剧变。
5.突转·教材链接
《促织》
5.突转·教材链接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言:“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即在突转前,作者要设置伏笔和悬念,做好铺垫与蓄势。结合《祝福》,找寻情节突转前隐隐约约的伏笔和悬念,分析突转与其他艺术手法的关系。
5.突转·教材链接
5.突转·教材链接
突转的作用
(2020浙江卷《雪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p75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叙述技巧——常见情节结构安排技巧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
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
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以景作结式、首尾呼应式等
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叙述构思——特殊情节结构安排技巧
1.以对话为主体,推进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情节)
2.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某某”和某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
3.某某某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引起读者共情,引发读者的思考。(情感主题、审美感受)
对话式
独白式
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人/事/物的思考,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
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历史与现实交织
1.灵活使用历史资料或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2.调节叙述节奏,使情节更加饱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丰富文章内容;(情节)
3.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人物形象)
4.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又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5.历史现实的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XXX(先要弄清楚现实和回忆写了什么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
2.既突出了某人物的特点,又塑造了XX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
3.表达了XX之情,使主题内涵更深刻。
回忆与现实交织式
时空交织
梦境与现实:
语言富有文采,表现形式多变活泼
主题意蕴深长
虚实相生,内涵丰富
突破时空界限,丰富内容
叙述与写景:(描写和记叙的结合)
情景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渲染氛围,放慢节奏,使XX具有诗意美
即故事新编
1.“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
2.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
3.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关照,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时空交错
把以前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内容。
1.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
2.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场景集中式(片段式)
反复式
1.突出人物形象。
2.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3.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
叙述节奏——类型及作用
叙事节奏 释义 表现 作用
加速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
减速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场景描写
人物对话
延迟手法
(反复)
省略叙述
人物对话
书信形式
如何控制叙述节奏?
①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有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比如采用重复式结构,造成延宕效果)、增加细节描写、对某个情节进行详写、插入回忆或环境等描写(插叙手法)、增加对话等
②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有概括叙述(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比如身世介绍或说明那些并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将漫长的故事压缩成几个简短的句子,这就是概叙),减少描写(包括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
叙述腔调——作家风格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讽刺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幽默讽刺是老舍
注意:作家的腔调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讲述”为主的小说
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
以“显示”为主的小说
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叙述者往往较为客观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给读者去判断
细腻、朴素、平实;生动活泼、用笔轻松、庄重凝练等
叙事与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
叙事顺序
叙议结合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线索、伏笔、突转、照应、悬念、铺垫等。
开头、结尾方式
模式:对话、独白、单双线、一波三折、延迟式、场景集中、意识流
幻觉、历史、梦境、回忆与现实交织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事人称
叙事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快速:概括、省略
慢速:铺张、反复
叙事节奏
叙事语言
叙述与描写的结合
叙述与抒情的结合
叙事结构
讲述和显示、幽默深刻、冷峻悲悯、深刻蕴藉等
叙事腔调
特殊
诗化语言、散文笔调
以教材经典作品《祝福》为例,探讨其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叙述人称
叙述顺序
情节安排
叙事安排
叙事频率
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
采用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①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文章主题。②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①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悲惨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②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鲁镇”这一地点,集中在除夕“祝福”这一段时间,情节紧凑。
重复(阿毛之死)与变化(听众的反应)——①突出祥林嫂失去孩子的痛苦和自责。②批判鲁镇人“看客”的心态,从同情,到逐渐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来转移自身的痛苦,直至厌烦。
典题研习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2019浙江卷
研习角度1:情节叙述的角度
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具体手法 具体内容
抓叙述角度(人称、视角)
抓叙述方式
抓叙述安排技巧
抓叙述语言
第一人称
“我”
通过孩子的视角
有限视角——孩子
顺序:按照时间顺序
从夏天到秋天
叙事与写景交织
第一步:点出所用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中使用这些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
第三步:点明使用这些情节手法的好处、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我”,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从夏天到秋天”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如对磨房的描写,显得细腻、生动、传神。
小说情节作用
知识储备
情节结构作用
情节结构作用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一)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
知识储备
情节结构作用
结尾的方式 作用
欧·亨利式结尾 ①结构上,形成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②表现手法上,与前面埋下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情节的变化在情理之中。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悲剧式结尾 ①深化文章主题。②塑造人物形象。③使情节合乎故事逻辑。④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或启示。
大团圆式结尾 ①引发共鸣,给读者留下审美愉悦感。②合乎故事发展逻辑,丰富人物美好形象。③凸显人性美好,符合大众审美追求。
留白式结尾 ①强化神秘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题。
写景式结尾 ①营造意境,感染读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文章主题。
1.人物塑造
真实、立体、鲜明,烘托心理,体现感情
2.情节结构
推动,完整,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铺垫,伏笔,照应
3.环境特点
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4.小说主题
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5.读者感受
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张力—回味,真实、诗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