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上图书馆》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上图书馆
王佐良
新课导入
图书馆是喧嚣世界里的静谧岛屿,藏着文明的星光与思想的火种。在这里,指尖划过书页的声响是时光的私语,墨香与阳光交织成心灵的栖息地。
你可以从古籍中触摸历史褶皱,在现代著作里丈量世界广度;在科幻宇宙中放飞想象,于社科哲思里洞见本质。很多人就是因为图书馆的某一本书而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某一学问,从此踏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你们在图书馆有什么经历和独特感受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上图书馆》,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问家上图书馆的经历和独特感受。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王佐良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分析文章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细节描写环境烘托对描摹心情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王佐良(1916—1995),我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诗人、翻译家、散文家。浙江上虞人。1949年留英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
主要作品:诗歌《春天,想起了莎士比亚》《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译著《彭斯诗选》等。
作者介绍
  1922年王佐良就学汉口宁波小学,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194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他的求学生涯始终与书为伴,他对上图书馆读书有着特殊的感受,本文是作者对自己上图书馆读书学习的几段经历的回顾。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随笔的特点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④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活动】阅读文本,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任务一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学习任务
  这段文字描写作者中学时代去过的“公书林”图书馆的优雅、整洁、舒服、难忘,以及在那里的读书经历。图书馆里的英文小说虽然看不太懂,但作者“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也很高兴。爱屋及乌,对图书馆、对书的喜爱,正体现了少年时代的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上图书馆,不仅有读书之乐,那种环境、氛围也让作者感到无比快乐,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 “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
2.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这里的灯光一语双关,既指高台灯的光,也指读书带来的理想之光,希望之光,读书让青年时代的作者思想充实,视野开阔,内心一片光明,这是上图书馆之大乐。
3.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这是一个过渡句,写出了作者求学经历的变化,由清华到英国,也体现了作者上图书馆读书,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人在图书馆心系国家民族。“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大片国土沦陷,国家民族遭遇大灾难,在清华大学已经不能安静读书。
4.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这段文字描写了作者在英国的一段难得的愉快的读书经历。学业完成,祖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没有学业压力,没有思想负担,可以“纵情自由阅读”,心里也“豁然开朗”了。上图书馆之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扩展了上图书馆之乐的内涵,也体现了作者心系国运的宽广胸襟和崇高追求。
5.“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是《哈姆莱特》中的一段台词。文中,作者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哈姆莱特》中的这段话,其中第一句是对建筑物的赞美,作者借以表达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室的赞美;第二句是对人的赞美,赞美人的理性、力量,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1.“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
2.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时间 地点 环境 心情
3.梳理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
时间 地点 环境 心情
在武昌上学 公书林 宽敞、优雅、舒服 温和、宁静、愉快
在清华上学 清华图书馆 装饰华丽、书籍精美 灿烂——暗淡
若干年后 包德林图书馆 建筑华美、照明差 不平静——豁然开朗
在英国读书 英国圆形图书馆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赞美热爱
奇趣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并赞美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5.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文章的?
任务三 赏析表现手法
文中描写了不同图书馆的“光”,采用的什么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这里的光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
细节描写
清华图书馆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历史巨变,心情暗淡
清华图书馆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
包德林图书馆
国内大战,功业未完成,心情很不平静。
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用光来烘托人物心情,国内战争胜利,学业完成,心情豁然开朗。
【活动】再读课文,讨论、总结:本文写作特点有哪些?
任务四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结构清晰,首尾照应。
  开头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句话引出对上图书馆的回忆,并点明主题“上图书馆之乐”,然后按时间顺序,写自己中学、大学和留学时三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结尾段的“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呼应开头。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紧凑完整。
(2)感情真挚,含蓄蕴藉。
  作者对上图书馆充满喜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生动的描写体现出来,含蓄深沉。如在“公书林”图书馆,作者写到“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找到斯蒂文生的书之后,作者说“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即使读不懂,看看图书本身也感到开心快乐,作者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索兴趣和热爱之情,可见一斑。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英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作者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知识上进入“新世界”,心中光明灿烂,豁然开朗,学识的进步给作者带来了无法言说的愉悦。
  作者并不是死读书,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七七事变”之后,作者说“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外敌入侵的愤怒,对国运的担忧。在英国,听到北平解放的消息,作者写到“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本节课通过理解几个重要语句的含义,分析了作者上图书馆之乐的具体表现,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王佐良教授是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文中他那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深沉的爱国心,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
“公书林”图书馆之乐
(4~5)
清华大学图书馆之乐
(6~7)
英国留学期间
环境气氛
英文小说
阅读习惯
光明灿烂
心系国运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9)
包德林图书馆(8)
上 图 书 馆
上图书馆之乐
(1~3)
建筑华美
上图书馆有奇趣
古今名人对于读书都有自己的认识,请你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体会其意义。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程端礼
(2)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 张维屏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4)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 王梓坤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培根
(6)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感悟】
  黑塞从小便沉迷读书,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他从祖父的大书柜里找到了《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书,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读书使他懂得了很多道理,学问精进,成了著名的文学家。王佐良喜欢上图书馆,在图书馆他体会到了读书之乐。对英文图书的阅读兴趣,引导他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总之,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使人获得教养,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