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威远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吉林省辽源市,有同学注意到在一周的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昼夜长短 C.阴晴状况 D.纬度高低
2.下列城市大致处于同一纬度,设置这种信号灯效果最差的是( )
A.拉萨 B.重庆 C.武汉 D.上海
博物馆的光环境要兼顾藏品保护和展陈效果,天然光提供采光的同时,直接照射也可能对展品造成损害。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西大厅南区某时刻日影模拟图,正西侧立面是透明的玻璃幕墙,除周一外,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6
) (
5
) (
4
) (
3
) (
2
) (
1
)
3.图中对应的节气和时间可能是( )
A.春分15:30 B.夏至18:30 C.秋分8:30 D.冬至9:30
4.天气晴朗的夏至日,展品最适宜放置的位置是( )
A.1号墙和2号墙 B.2号墙和4号墙
C.3号墙和6号墙 D.5号墙和6号墙
5.2022年7月6日北京时间20:30-21:30,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直播时( )
A.莫斯科(56°N,38°E)红日西沉 B.开普敦(34°S,18°E)夏日炎炎
C.泰山站(73°S,76°W)晨曦初露 D.新加坡(1°N,103°E)灯火通明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O℃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逆辐射
7.导致甲、乙两地夏季大气0℃层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季风环流 D.海拔高低
8.推测近年来该地区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及对该地的影响( )
A.变低夏季湖泊面积增加 B.变高夏季湖泊面积减小
C.变低夏季冰川面积增加 D.变高夏季冰川面积减小
下图为我国华北山区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注:风向可用风向方位角表示,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该日,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日最高气温最可能出现在( )
A.10时 B.12时 C.15时 D.18时
10.推测气象站18时前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A.风向骤变,西北风影响增强 B.坡面降温,冷空气向下堆积
C.云层增厚,大气逆辐射增强 D.形成逆温,谷底气温回升快
实际温度与露点温度之差越小表示空气越接近饱和。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由暖锋产生的降水最可能位于(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2.乙处锋面的推移方向是( )
A.偏东 B.偏南 C.偏北 D.偏西
13.乙处锋面快速移动可能产生( )
A.沙尘暴 B.雷暴雨 C.干热风 D.飓风
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下图示意2013年9月份第19号超强台风“天兔”登陆路径,据图推测9月21日至22日甲地风向变化全过程为
A.西北→东北 B.东南→西南
C.东南→偏南→西南→偏西 D.西北→偏北→东北→偏东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钾长石广泛应用于陶瓷工业、研磨材料等领域,其相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广西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储量丰富,正按照“一园三区”(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的“一园”包括里松、东融、望高三个产业园区)的设想进行规划,里松产业园区侧重上游产业,东融、望高产业园区侧重下游产业。目前,钾长石资源待开采区暂未启动开发。下图示意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及产业布局。
(1)结合贺州市钾长石矿山空间分布,简述其开发优势。(4分)
(2)说明贺州市钾长石产业实施“一园三区”规划的合理性。(6分)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待开采区暂不启动开发的意义。(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由于山体隆起对于山体本身及其周围气候所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体效应导致的青藏高原不同季节、不同气压面昼夜温差的变化,甚至也是引起林线高度在高原地区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海拔、太阳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有机质积累,低温环境会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质消耗。图1为山体效应模型图(T1、T2分别表示海拔相同的山体内部及外部的气温)。图2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冬、夏季白昼和夜晚不同气压面的气温分布图。
(1)运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解释白天山体外部同海拔大气温度比山体内部低的原因。(6分)
(2)与青藏高原周边区域相比,概括青藏高原区域昼夜温差的突出特征。(6分)
(3)分析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导致高原内部林线高度高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冷气团势力十分强劲,冷空气移动速度很快,此时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多是“快行冷锋”。如果冷气团势力比较弱,冷空气移动速度比较慢,此时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多是“慢行冷锋”。铃鹿山脉地处日本本州岛南部,西侧为琵琶湖,冬季不结冰但时有降雪。冬春季节,当冷锋过境之后,铃鹿山脉西侧常形成较强高压,并触发铃鹿山脉东坡强劲的下降风,当地人称之为“铃鹿大蛇”。下图示意“铃鹿大蛇”发生区域的位置和地形。
(1)分析冬季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形成较强高压的原因。(8分)
(2)与乙线相比,说明甲线处更容易形成“铃鹿大蛇”的原因。(4分)
(3)研究发现,“快行冷锋”通过琵琶湖形成的降雪通常还少些。请解释原因。(6分)
威远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D B A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D A D
17.(1)矿山分布集中,便于开采;距离贺州市区较近,易获得基础配套;临近河流,工业用水充足;与交通干线较近,便于物资运输。
(2)“一园”统一管理,促进合作,提高效率;“三区”分散布局便于发挥各自优势,避免集中污染;里松产业园区接近原料地,便于发展上游产业;东融、望高产业园区临近交通干线,且望高产业园毗邻市区,基础设施较好。
(3)钾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暂不开采避免资源枯竭,维护资源安全;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安全;待后期经济、技术水平更高阶段开采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维护经济安全。
18.(1)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外部因地势低,大气较厚,太阳辐射进入该地下垫面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下垫面的热量传递到该地上空时,又被该地的大气削弱。
(2)与周边区域相比,青藏高原区域白天气温大于夜间气温,昼夜温差为正值;且青藏高原区域的昼夜温差更大;冬季昼夜温差大于夏季;昼夜温差随海拔变化大(或有明显变化);冬季的低海拔区域昼夜温差大于高海拔区域(或夏季随海拔上升,差异先增大后减小)。
(3)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使高原内部各月气温高于周边地区,满足树木生长的热量条件,林线高度较高;青藏高原内部昼夜温差大,可增加有机质积累,促进林木生长。使得森林在高原内部可以分布在更高海拔。
19.(1)冷锋过境后,铃鹿山脉西侧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铃鹿山脉阻挡冷气团推进,冷空气堆积增厚下沉,使高压增强;冷锋过境形成的降雪,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融雪吸热,使气温降低,使高压增强。
(2)与乙线相比,甲线处海拔更高,西侧堆积的冷空气更为深厚,势力更强;甲处气流经过的鞍部隘口更为狭窄,狭管效应更强;甲处东侧的高差更大、坡度更陡,重力加速作用更强。
(3)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导致在湖面驻留时间短,热量补充少,垂直温差缩小(空气上升运动弱),降雪量减少;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导致气团水汽补充少,降雪量减少;冷团移动速度快使得降雪云带推移速度快(强风加快云带消散),降雪时间短。
试卷第6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