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7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7页)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xiangjia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湘教版 高一年级 上册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主要特点
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想一想,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情境导入
点击播放视频《科拉超深钻井未解之谜》
新课导入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上天容易,入地难
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了解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但是目前的科技力量有限,真实的地球内部构造人类还不能直接获取。
我们只能借助地震波初步地去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日冕层
观看视频《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震源
震源深度
地震波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震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波
地震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速度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


(P)


(S)
练习
A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C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33km
2900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小结
不连续面的特点
名称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横、纵波明显增加
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
2900km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
地幔:可能为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壳:固态
地壳
阅读P25正文地壳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壳的范围及组成元素;
地壳的厚度
圈层 范围 厚度 物质组成及厚度变化
地壳
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硅铝层的分布不连续。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
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39-41km海洋:5-10km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最薄处——马里亚纳海沟
地壳最厚处——青藏高原
地幔
范围: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
分类: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位置:
岩石圈范围:
地核
圈层 范围 分层 物质组成及状态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外核与内核
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流动性”,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固态.
阅读P26正文地核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核的分布范围、划分,物质形态,地球磁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古登堡面 (2900km)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部分厚(39-41km),地壳平均厚度1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②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小结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日冕层
思考: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各圈层有什么特征、之间的联系。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大气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水圈
根据状态可分为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根据位置分为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不占用独立的空间结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懒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概念和作用
生物圈概念和特点
地壳、地幔、地核
水圈概念和作用
外部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不连续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小结
拓展:地震急救措施
1.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直接冲出房屋,要躲在坚固的床或者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应该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被震碎。
4.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可能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3.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切勿躲在地窖、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会填满堵塞出口
2.在公众场所遇到地震时,大众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甚至发生踩踏事件,这时需要有序撤离,不要乱跑乱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