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当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遭遇 3D 打印复刻热潮,当算法推荐让我们困在信息茧房,“拿来” 与 “被拿来” 的博弈从未停止。鲁迅先生笔下的 “拿来主义” 穿越八十载时光,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的今天,正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文明互鉴的智慧与陷阱。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浩渺的文化星河中,既不做盲目搬运的 “孱头”,也不当全盘否定的 “昏蛋”?让我们推开历史与现实的门扉,重新审视这场关于取舍与创造的永恒命题。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拿来主义”的内涵,领会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立论方式及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者介绍
鲁迅的主要作品如下: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写作背景
特点:
1.战斗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杂文是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
分类: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文体知识
“且介亭”名字由来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任务活动
1.文本思路
本文结构特点:先破后立
破:对片面的、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进行批驳。
立: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2.通读文本,划分文本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1~7段:为什么要拿来?
8~9段:怎么拿来?
10段:总结全文
闭关、送去、送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使用、存放、毁灭
3.文章提到哪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找到并作简单解释。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把“国货”盲目地送去国外。
送来主义: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拿来主义: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落后挨打
祸延子孙
深受其害
一概排斥
任务活动二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主题则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泛指主要内容。把握主题要结合主要内容、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节等内容,加以总结。
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①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这样,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②“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作者在第一段批判了哪两种主义?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闭关主义是如何批判的?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钉子
落后挨打
直接批判
3.“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什么?
从时间上看,一直在送;从数量上看,逐渐减少,实质上是逐渐断送我国的民族文化。
4.作者是如何论述“送去主义”危害?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和“大度”运用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欺欺人,媚外求荣。
5.为什么要用“捧”?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写这两句话有什么目的?
(1)“捧”本用以表现出恭敬郑重之意,此处讽刺国民党政府媚外丑恶嘴脸。
(2)“不知后事如何”说的是古董,国民党政府在把古董送出去以后不会再把它们拿回来了,在这里把已知的事实反着说,用反语增强了情感。“也可以算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说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没了之后要开始送人出去,这其实是当时国家的衰败,并不是进步,这里也是反语。
尼采
自诩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发了疯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类比论证
第三段使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6.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中国
7.试辨析“抛来”与“抛给”。
“抛来”有着较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你可以不接受。
“抛给”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即瞄准目标,专门“抛”过来“给”你,你必须接受。
说明当时西方列强和我们的文化交往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种文化侵略。
8.什么是“拿来主义”?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会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运用脑髓”是指我们要用智慧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
“放出眼光”是指要对未来发展有独到眼光,对事物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是指要有选择,自己来拿。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9.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
11.分析“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拿来”的?
占有
拿来
挑选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吸收
去粗取精
警示后人
抛弃
比喻论证
精华
精华糟粕并存
旧形式
糟粕
吃掉
送药房治病
送博物馆
各自走散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用具体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待文化遗产中不同成分地态度,使抽象地论证过程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地说服力。
10.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错误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昏蛋
废物
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方法,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继承大宅子就是继承文化遗产。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12.分析说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沉着
品质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冷静分析
敢于取舍
懂得思辨
为国为民
做法
使用
存放
毁灭
精华部分
有益部分
糟粕部分
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主人成为新主人,房子成为新房子。(新文化运动的标杆)
拿来主义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总结
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自己不去(不送穸眷鬥絎歆,别人也不许来(不拿)。 先送--还有一一还要送(只送不拿)。 抛给硬塞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后果 给枪炮打开大门(鸦片战争),又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几百年后,资源耗尽,沦为乞丐后代只能讨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 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对洋货发生了恐怖 国将不国) 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实质 惧外,排外 误国 崇洋、媚外 卖国 侵略、掠夺 害国 独立选择
主动拿取
爱国
态度 反对 反对 反对 提倡
任务活动三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下列句中标红的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古董,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3.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可怜的地步。这说明这些“大师”其实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2)“捧”字表示尊敬、庄重、小心翼翼,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嘴脸。
(3)“在欧洲各国一路的”和“挂”字则勾画出“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
(4)“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大师们”的丑恶嘴脸。
4.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运用反语,揭露了这种行为表面是一种进步,实则是学术的退步和文化的堕落。“算得”“显出一点”这些词语,则更加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屑与不齿。
围绕“送去主义”三个方面,描绘形象,运用反语,表情达意。
送去主义的本质——崇洋媚外,谄媚讨好,毫无自信。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吝啬”本来是贬义词,作者贬词褒用,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相对照,意为“珍惜”,既再次讽刺了上文的“大度、丰富”,又表明了作者对我国经济、文化财富的正确态度。
6.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孱头”的胆小懦弱。
7.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生动地刻画出“昏蛋”蛮横而没有见识的形象。
8.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与贪婪。
任务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1.第一部分驳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②类比论证。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
③比喻论证。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第二部分立论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
3.“送去”“送来”和“拿来”,以及“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综上本文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从全文来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4.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②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③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先破后立的方法
1.摆情况
2.论危害
3. 挖根源
4. 提办法
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
揭示丑陋的现象对人们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从理论的高度挖掘敌对观点的思想根源
提出正确的论点,并充分论证
破 清政府 闭关主义 丧权辱国
国民党政府 送去主义 亡国灭种
帝国主义 送来主义 文化侵略
立 鲁迅 拿来主义 继承发扬
破 错误做法 拒绝继承 孱头
盲目排斥 混蛋
全盘接受 废物
立 正确做法 文化中的精华 鱼翅、鸦片 使用存放
文化中无价值的旧形式 烟灯烟枪 毁灭存放
文化中的糟粕 姨太太 毁灭
《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