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2025年4月24日,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泊所遗址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区,出土有“滇国相印”封泥、“益州太守章”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实证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叙事的重要范例。关于该遗址反映的社会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主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
②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③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④出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养蚕妇人入城的所见所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 )
①农民阶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少量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
②地主阶级通过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因而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方式,奴役和剥削农民阶级
④面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只表现为农民战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恩格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蒙昧时代,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野蛮时代,以及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文明时代。这一论断( )
①描绘了阶级社会的不同形态 ②可用于佐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描述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过程 ④把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作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曾这样解释:“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的跳跃式扩张的能力,从而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这说明( )
A.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特征是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与社会生产的绝对过剩
B.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
C.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带来供需矛盾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D.危机难治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5.数字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沦为资本赢利的工具,而数字资本主义恰恰走向后者,因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之上,不仅没有克服原有的贫富两极分化,反而产生了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导致了信息化资本主义特有的“数字鸿沟”。这主要说明( )
①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激化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②技术与资本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自我革命
③数字技术为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增添了新动力
④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资本家占据的社会财富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占有的财富份额日益下降,由此造成了发达社会中的“相对贫困”现象。在劳动报酬、福利保障等形式的掩盖下贫富问题表现为因劳动能力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②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实际就是收入分配差异问题
③阶级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④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是一切社会贫困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长期性,需要一定的过程
②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③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社会形态的变更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867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的书评里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将从这本书里得知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指望得到这种乐趣,谁就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 )
①展望未来社会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了具体描绘
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③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并未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这一影响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
①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构和议会制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
④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封建帝制
⑤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使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
A.①→③→⑤ B.①→④→② C.③→⑤→② D.④→③→⑤
11.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期。但是,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因为马克思主义( )
①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③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理论 ④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发展。这说明( )
①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
③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国家是完全相同的
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错误、修正理论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古老的中国在人民的手中换了人间。可见党领导人民成立新中国( )
①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自主
②展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③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提出:“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据此可知(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②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失去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国元勋们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诞生( )
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②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可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
①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创造性地建立健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增强了国家实力,有力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实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第一次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毛泽东同志强调:“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对此,党领导编制实施从“一五”到“五五”共五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列对实施五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我们党成功开创并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必须立足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
③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以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为发挥党史的教育作用,某班学生开展了“讲中共百年故事”演讲活动。下列为活动准备的照片与主题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主题 内容
①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和分水岭 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解除其对生产力的束缚
④ 对社会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6周年华诞。76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下有关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有了主心骨 ②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④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因为( )
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②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所说,这次大会应当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决定党在当前时期的基本政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
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④大会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五年间,人民群众满怀对工业化的憧憬,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汽车、拖拉机、飞机、手表、电视机……一件件工业品从无到有被制造出来。五年间,新中国取得的工业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赖,对新中国充满自豪。出现这一伟大历史局面的政治原因在于( )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②阶级矛盾退出历史舞台使新中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政治保证
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成就,被称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
④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险峻的关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的最新表现之一。这一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后的危机一场比一场猛烈,蔓延范围越来越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上世纪70年代表现为全球通胀危机并且随着财政整合,私人负债也急剧增加,80年代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公共债务大幅上升。可以说,“失衡”构成了4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常态。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严重,乃至人们并不把它看成一个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某社会学家曾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资本主义深陷系统性困境,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结合材料并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该如何理解“它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圣西门主张建立一个由实业家和学者领导的社会,人人都要劳动,个人收入应与贡献成正比;傅立叶提出以“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在他设想的“法郎吉”协作社里,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丰富多彩;欧文在美国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他把4万英亩土地划分为1200个区,每个区建设一个面积6000平方英尺的住宅,周围是耕地、果园和工厂,所有成员按需分配。但这些设想和实验都失败了,成为空中楼阁。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百年历程,社会主义指引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的火种在东方点燃,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再往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白手起家建设社会主义巍巍大厦。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我国基本结束了工业体系残缺不全、互不配套的落后状况;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改造,粮食、棉花产量较大幅度增长;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治。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论证“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的合理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B B B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A C B B A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D A C
26.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随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资本主义的瓦解不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27.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二者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28.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②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文明、科技进步、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④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