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6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6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
●代表作 、 ,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的历史现实。
●与李白齐名,并称为 。
●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后人冠以 的美称。
●他的诗作中大多描绘了民间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 诗人。
作者简介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三吏”
“三别”
“李杜”
“诗史”
“诗圣”
现实主义
知人论世:杜甫的生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必定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杨雄:汉赋“四大家”之一
子建:曹植,“七步诗”
早年:志向高远、春风得意
知人论世:杜甫的生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暮年:孤独寂寥、年老体衰、壮志未酬
国难当头
社会动乱
岳阳楼
洞庭湖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初读文本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无一字、有孤舟——
戎马、关山——
凭轩、涕泗流——
辽阔雄伟
壮阔恢宏
孤独漂泊
边关战事紧急
悲痛哀愁
《登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水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一只孤舟陪伴着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仍未停息,我靠着窗户遥望,不禁眼泪横流。
再读文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往日,以前
坼:分裂 乾坤:日月
字:书信 戎马:战马,代指战争
凭:倚靠 轩:窗
涕泗:眼泪鼻涕
小组讨论,分析每一联中最让自己感到印象深刻的字或词,将其带入原句,体会作者情感。
提示:炼字、手法、情感(意境)
诗文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昔”指往日,“今”指如今。
②结合背景可知往日也就是诗人青年时期,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既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而如今祖国山河破碎,诗人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
③该句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表面上看似写出了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实则写出了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壮丽。
③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同时也透露着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有他自己,更多的是天下的百姓。
①“无”指没有一点亲人朋友的音信;
②“有”指年老多病的诗人身边只有一扁孤舟。
③诗人通过这两个字将自己的凄苦命运与洞庭湖水的壮阔之景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身世凄苦,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凭”指倚靠,在诗中指倚靠在窗户旁。“流”指流泪。
②一边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边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人。
③作者直抒胸臆,长安与岳阳楼虽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诗人身在洞庭,心在长安。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体现了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诗人情感:
壮志未酬之哀
壮阔美景之叹
个人境遇之悲
国家形势之忧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涕泗流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湖水”。诗人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登岳阳楼》中“ , ”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此时终于如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由对境界广阔的洞庭景色的描写,转入对自己处境描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记挂,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痛苦的精神。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却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一、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二、写作背景
三、了解“咏史怀古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题目
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词牌名
整体感知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请同学们诵读本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课下注释思考:
1、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四、整体感知
1.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片: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因何而“叹”?“叹”些什么?
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时令:
地点:
人物:
天气:
晚秋
故国
自己
初肃
译:我登高临水,极目远望,金陵古都正值晚秋时节,气候开始萧条冷落起来了。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萧索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索的气氛为全诗打了凄凉的基调。
2.上阙在这萧索的气氛下,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译: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 、峭拔。
远眺之静景
化用诗句→
对山水的静态描绘:澄澈、峭拔
点拨: 静景 远眺 比喻 用典
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帆、棹:代指船。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酒旗:卖酒的旗帜。
译: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
近观动景
点拨: 动景,近观,白描。
“归 ”“去”,船家的升帆摇桨的动态感。“归帆”“酒旗”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旅人,由自然景物写到人的活动,使得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舟:
画船、兰舟。船的美称
星河:
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
译:日落西山 ,天高云淡,彩舟徐行。江水溶溶,波光粼粼,一行白鹭迎着绚丽的彩霞飞向远方,隐入空蒙的天际。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点拨:远眺、动静相生、色彩鲜明、借景抒情
文本细读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①比喻。“似”“如”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②用典。借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④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⑤色彩搭配。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⑥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上阕所写景物有自然有人文,有动有静,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
意境:旷远、 雄健、壮阔
上片小结
知识拓展
描写景物的方法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 (嗅觉 、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鲜明、斑斓、柔和)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
点面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和细笔工描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门外楼头: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暗示王安石所在朝廷的荒淫。
用典:词人对国家的担忧。
下片:抒情
译:感念往昔,人们在此地竞逐奢侈豪华生活。感叹隋兵来到了门外,陈后主和妃子们还在楼头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态度如何?
凭高:
站在高处。
谩:
同”漫“,徒然、枉然。
荣辱:
偏义复词,耻辱。
译:千古后人,登临高处吊古,纵观千百年的历史,对亡国者的耻辱,只能徒然慨叹而已。
1.“谩嗟”批判自古以来“凭高对此”者,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阿房宫赋》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译: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自己的不满之情在景物描写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后庭遗曲
语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词人用“至今”和“时时”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
借古讽今,希望后世的统治者只是对历史在口头上徒然地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奋起改革,吸取历史覆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否则结果只会是“悲恨相续”。
登临送目
澄江
翠峰
征帆
酒旗
彩舟
白鹭
画图难足
念往昔
繁华竞逐
谩嗟荣辱
门外楼头(古)
(今)悲恨相继
旧事流水(古)
(今)商女唱曲



主旨: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远近交错 动静结合 色彩鲜明
用典 借古讽今 虚实结合
小结
中心思想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悲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荒淫导致国家覆亡的历史,警醒人们勿忘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出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知识拓展
怀古诗词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怀古诗词的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 体悟感情 → 分析技巧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追慕古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④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⑤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体悟情感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2、反复诵读,掌握本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生平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他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性格英迈,“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可见他自少年时,便具潇洒倜傥的气质,英伟不羁性格。
写作背景
张孝祥,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由于曾上书为岳飞伸冤,为奸臣秦桧所忌,遭政敌诬陷后被贬至广西,不久后又因谗言而被免职。此词作于他从桂林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期间。
朗读诗词 诵读成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中的“过洞庭”。
“青草”:即青草湖,在湖南岳阳西南。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
“风色”:风。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比喻
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
湖水明净光洁,一大一小的对比中,
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
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夸张
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
对比
文本研读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①该句意思是“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
②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星月辉映,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月夜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
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④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作者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作者为什么写“妙处难与君说”?
“难与君说”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景色美,体验妙。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受政敌诽谤而被罢官,内心深处孤独,无处诉说,无人可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
“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短发萧骚”的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
“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
“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②“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为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思考:“不知今夕何夕”与前面的“近中秋”是否矛盾?
宠辱皆忘 物我两忘
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呼应前面的“近中秋”,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不知今夕何夕”表明诗人完全沉醉于一片湖光月色之中。 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突出诗人达到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境界
总结:
洞庭美景和诗人的品格:一个静,一个平静坚定;一个是广阔,一个是心胸的开阔、洒脱豪迈、乐观豁达;一个是表里俱澄澈,一个是肝肺皆冰雪的高洁纯澈。在这个月白无风的中秋之夜,作者实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说的其实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
②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因谗被罢的怨愤;
③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
通过诗句我们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1.肝肺皆冰雪/玉鉴琼田/素月分辉
——胸襟坦荡,光明磊落
2.稳泛沧浪空阔
——处变不惊,沉稳洒脱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自信、豪迈、胸襟开阔
4.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物我两忘、超然物外
艺术赏析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拓展阅读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意境,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2)“_____ _____,_____ ____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6)《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更无一点风色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