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任务式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Goodbye Roman Britain
香港回归·英舰离港
/
周婷、杨兴
香港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4
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体会文中重要的时间、场景的转换,及其效果。
3
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任务一】
定 义
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主要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有时也适当进行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有特殊的必要时,可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体裁
表达方式
分 类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属于新闻体裁,一篇是新闻消息,一篇是新闻通讯。结合高一所学《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文章,总结新闻消息与新闻通讯的不同点。
新闻 题材 结构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内容 时效
消息 选材相对广泛
通讯 要求意义深刻
格式严谨
灵活多样
记叙为主
综合多样
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
简要概括
细致全面
时效性强
时效性弱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消息与通讯
【新 闻】
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概括新闻事实或目的、结论。
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的具体化。围绕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不一定有
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提示事实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
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 新 闻 文 体 知 识
基本特征
六要素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尾
缺一不可
不一定有
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任务二】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梳理脉络
1.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1段)
(第2—10段)
(第11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具体报道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英方撤离过程。
港港督府变迁 香港历史(在第4、7、8、11段插叙)
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概括场景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一场景(2-4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5-7段)
概括场景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四场景(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三场景(8-9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背景介绍
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2年
1842年
1898年
1860年
《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997年
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
历史性时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不列颠尼亚”号 Britannia
标题介绍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任务三】
时间 地点 事件
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
添马舰东
交接仪式上
交接仪式上
不列颠尼亚
降港督旗
港督离府
雨中告别仪式
降米字旗
政权交接仪式
奏国歌,升国旗
王子、港督离港
4时30分
4时40分
晚6时15分
7时45分
30日最后一分钟
7月1日第一分钟
0时40分
1、课文中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准确,根据课文填写表格。
这些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
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
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文本研读
思考:文中写香港脱离英国统治,抓住了什么标志性的细节来写?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文本研读
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标志着港督永远成为了历史。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第二次降旗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易帜。
第三次降旗
2.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含义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新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第一次五星红旗升起。
文本研读——历史与现实镜头交织
3.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
历史背景材料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
2-4段
5-7段
8-9段
10-11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表明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第三次降旗),米字旗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
扩建、发展 4
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
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
管治开始 7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
一个半世纪 8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
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11
探究问题
思考: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有何作用?(插入背景资料的作用)
补充新闻事实,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形成今昔对比,不仅使现实场景有画面感,还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纵深感。
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分析题目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
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
4.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分析题目
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语气委婉,诙谐幽默中,有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3
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2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1
4.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艺术小结
独特的角度和巧妙的标题;
现场与历史的交织,事实与情感的辉映;
简短的报道文字不发入微的细节描写;
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手法。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场景,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全文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