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面对这辽阔的宇宙,你是否会思考一个问题:
我是谁?
我为何存在?
这个宇宙,又为何存在?
这些问题,看似宏大而无解,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灵的痛苦——一种对自身存在本质的终极追问。
月亮是文人挂在天空的诗
自古以来,人们对明月就有无穷无尽的发问,孜孜不倦地探求着自我与明月的缘分。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一位名叫张若虚的诗人,站在江畔月下,盛唐的历史里,挂上了一轮不朽的月亮。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全唐诗》仅录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两首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代王闿运
那晚的月亮,
为何能照亮千年
读准字音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piān
zhēn
xiá
jié
题目解读
春: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
夜:具体背景。
诗题五景“春”“江”“花”“月”“夜”即为本诗所着力咏叹的诗景。
其中描写“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夜”有2句。
全诗的核心
月出
月悬
月斜
月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之巡天图:浏览全诗,思考:这首诗中的‘月’,完成了一次怎样的天地巡游?找出与线索有关的诗句。
景物美:
赏月下之景
再读这首诗,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简要分析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选取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表达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析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明月、
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宏伟浩大、
空灵曼妙
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
赞美与沉醉。
本段文字如何描写月下之景的?
析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拟人:“生”是出生、初生,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慢慢升起,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生”之后才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每一处春江都在月光的朗照当中的恢弘画面。
比喻: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
反衬:“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看得到的白沙却看不到了,因为它和月光都是白色,就能反衬出月光的皎洁。
当画面美到极致,诗人的心绪却发生了转变。这‘江天一色’的纯净之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对宇宙本源、生命起源的终极叩问。
个体的渺小短暂——宇宙的浩瀚永恒
品月下之理
1.深沉的哀伤: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巨大孤独。
2.建功立业的雄心: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建功立业的生命态度对抗无常。
3.及时行乐的放达:如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在欢宴中消解万古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
你认为诗人此刻的心情是悲观的吗?
品月下之理
“代代无穷已”更看重生命的延续,站在一个更为长久的生命长河来俯瞰人类短暂,所以“代代无穷”的生命延续形成了一种永恒,与“江月年年”的无穷构成了一种平衡,都是永恒无穷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品月下之理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诗人在这里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超越。他没有沉溺于个体生命的渺小感,而是将个体融入人类整体的壮阔历史中,从而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为短暂的人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不知江月待何人?”江月到底在等待谁呢?作者是否有回答?
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人。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因为我来了,世界才是如此之美的,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是这样美好的。
诗人用一个“待”字点出江月是有情感,接着又将月之情传递到人间,引出人之情,具体是什么情呢?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品月下之理
情感美:析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译文】: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这四句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意象积累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意象积累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漂泊”是古代文人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内涵。古代文人或为生计、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自由。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的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
悟月下之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思妇,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青枫浦”:“浦”是江水分叉的地方,也是离人送别的地方,暗示离别之意;
“扁舟子”:扁舟漂泊,游子飘荡江湖;
“明月楼”:明月寄相思,高楼独依,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思妇怀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
谁家?何处?
家家 处处
个人的相思,在永恒江月的映照下,不再是偶然的、个体的情绪,而是古往今来、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人类普遍情感。
游子 思妇
普世共鸣的相思之情
我们为人所爱
我们也爱爱我们的人。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思妇的感情?
思妇怀远
拟人:“裴回”意为徘徊,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特点。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动词:“卷”意为卷起,“拂”意为拂走,生动的写出了思妇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的情景。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思妇的感情?
思妇怀远
鸿雁传书: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鱼传尺素:尺素是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用典: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鸿雁不停地飞翔,却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
月照江面,鱼儿在水中跳跃,只能激起阵阵波纹。
砧柞闻秋夜,裁缝寄远方。
——杨凝《秋夜听捣衣》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贺铸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捣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极具特色的意象,其本质是一种服饰民俗活动。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思乡、思妇伤情。(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衣服为什么需要捣呢?为什么在秋夜捣衣?
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这便是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所说的捣衣了,而非洗衣。捣衣虽然也要用棒槌和砧石,但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
在我国古代,被征入伍者,武器装备和粮食由政府统一供应,但衣服之类则是自备。每到秋冬交替季节,换季衣服就要家人备好寄来,否则征夫就要遭受冻寒之苦。这就是妇女在秋季捣衣的原因,是为远方的夫君准备冬衣。
夫君征戍在处,妻子自然就成为主要劳动力。秋天是农忙季节,必须抓紧时机快收快种,为远方征戍的夫君准备冬衣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就只有挑灯夜战了。由于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才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这里面当然有思念的成分,更多的应该是对夫君的操心和操劳。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的感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
“落花”“春半”“流春”“落月”从时间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的感情?
游子思归
碣石:游子漂泊之地。
潇湘:女子居住之地。(潇湘馆、湘夫人)
碣石在渤海边上,潇湘在今湖南,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碣石潇湘无限路”从距离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碣石山,又称碣石,古代名山之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抚宁区、卢龙县3县(区)交界处,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320平方公里,为燕山山脉伸向渤海的余脉。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又名“汉武台”,位于昌黎县,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峰。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的感情?
游子思归
伤情的意象:“斜月”等伤情的意象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化无形为有形:“摇”,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
动词:“满”,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洒满江树,每个角落都萦绕着这种哀怨的情思。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宇宙浩瀚,时空无穷
个体渺小,人生短暂
走到绝境了吗?
张若虚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终究是轻盈的。他不会让诗篇沉入彻底的黑暗深渊。
"他告诉我们:总有人会披着月光,踏上归程。那西沉的落月,将最后的光华与深情,摇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仿佛在迎接、在祝福。
游子终将在有限的人生里,跨越艰难,回到等待他的怀抱,带着这份深情与宇宙共存。
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月光,
当月亮落下去的时候,这个世界充满爱情。
我们爱着别人,我们也为人所爱。
在这个爱与被爱的时间里,我们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全诗小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理
月下之情
天地澄澈,心游万仞
宇宙永恒,代代无穷
相思入骨,希望长存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捣衣
乔世宁(明代)
城上秋风木叶飞,城中思妇捣寒衣。谁怜此夜肠空断,独恨经年戍不归。
声度陇云传玉塞,心随关月到金微。相思更有残机锦,愿逐长安一雁飞。
①玉塞,玉门关的别称。②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A.本诗用“秋风”“木叶”等意象,营造了城上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凄凉萧索氛围。
B.本诗借“捣衣”、“织锦”等生活细节和“空”“独”二字,塑造了典型的思妇形象。
C.本诗结句与“愿逐月华流照君”都借物传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始终围绕思妇的生活场景来描写,从长安城上到中,实现了空白的自由转换城。
本诗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①“秋风”“木叶”“捣衣”“织锦”等是实写出了凄凉寂寥的秋叶思妇捣寒衣,织残锦的生活场景。
②“声传玉塞”“心到金微”“愿逐雁飞” 等为虚写,传达出思妇的心情随捣衣声、关山月,飞往丈夫身边思念之情。
③对丈夫的关切思念和思而不得的感伤。
历史背景 :明代戍边制度导致家庭离散,此诗反映了征戍制度下女性的普遍困境。
捣衣 乔世宁(明代)
城上秋风木叶飞,城中思妇捣寒衣。谁怜此夜肠空断,独恨经年戍不归。
声度陇云传玉塞,心随关月到金微。相思更有残机锦,愿逐长安一雁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