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新闻常识。
2、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重要细节和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品味庄重、含蓄的语言,体悟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提炼信息,了解以时间为序、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的新闻写作方法。
新闻是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的一种文体。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
新闻的六要素:(5W1H)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特点:针对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文体知识——新闻
标 题 全文的“眼睛”,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 体 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文体知识——新闻结构
新闻
广义
狭义
消息
通讯
消息
特写
调查报告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文体知识——新闻类别
东方之珠 香港
不列颠尼亚——英国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曾被英女王及其它王室成员使用,作过696次外访及272次英国水域内的探访。
1997年7月1日,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997年11月退役,现停泊在爱丁堡对外开放参观。
通读课文,根据所讲的新闻结构,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事件?
2.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填写表格。
互动环节
标题 《 》
导语
主体 ( )的全过程。
16:30→( )
16:40→( )
18:15→( )
19:45→( )
0:00→( )
0:40→( )
背景
结语
互动环节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 下午至午夜凌晨
pm4:30→(降旗仪式);pm4:40→(乘车离府)
pm6:15→(告别仪式);pm7:45→(第二次降旗仪式)
am00:00→(交接易帜)am00:40→(乘船离港)
背景
结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①3段:港督降旗传统
②4段:港督府的历史
③7段:英占香港历史
④11段:英占香港统治时长
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
晚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告别仪式
7点45分,军营旁广场降下英国国旗。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个场景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问:这篇新闻曾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入选高中课本,那么它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提示:(标题、选材、取材的角度 、文学手法、语言特点)
1.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
2.本文是如何选材、取材的?
3.运用了哪些手法?
4.语言有什么特点?
合 作 探 究
1.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
——理解标题方法:1. 关键词语含义 ;
2. 揭示(修辞手法)传达的含义、情感;
(象征 /双关/ 句式倒装/ 意味深长/ 重在突出、强调)
①化用文题(《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
表层含义,指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②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深层含义)
③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别了”,能更好地表达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洗雪耻辱的自豪和喜悦之情,突出文章主题。
2.本文是如何取材、选材的?
视角独特,选材独到,别具一格。
没有集中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选取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通过对国旗的三降一升四个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新闻报道中,对香港回归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且衔接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录。
(2)情感需要:表现大家盼望香港回归时刻到来的急切心情。
(3)主旨需要:表现中国收回香港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
表现手法:
①历史与现实交错、交融;
②今昔对比手法;
③细节描写 。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3.这篇新闻运用了哪些手法?
思考:(1)历史与现实穿插,有什么好处?
①现实与历史穿插,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增强历史厚重感、沧桑感。
②历史描述属于背景材料,可以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出现实场景的庄重与神圣。
③通过今昔对比,深化主题,表现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民族自豪感。
④用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
(广度深度)
(渲染烘托)
(深化主题)
(2)细节描写
★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 广场上灯光渐暗
★ 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庭院。
★ 此时,雨越下越大。
★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 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赏析句子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①“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紫荆花图案象征特区政府,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日落仪式”,语带双关,既指日落时候举行的告别仪式,也暗指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落幕。含蓄,耐人寻味。
赏析:(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①运用对比手法。1841年,英国横跨印度洋,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占领香港,开始了殖民统治;1997年,英国港督乘船黯然地从海上离去。突出了香港回归,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②“来去”二字,对比鲜明;“又”字,寓意历史正义的实现和中国百年国耻的洗刷,不动声色间,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语句:
①要点齐备:内容+情感;
②找准角度:修辞、用词、句式、语言特色等;
③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效果)。
5.这篇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庄重、凝练、含蓄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环节三:知识梳理
环节四:分享展示
理解标题方法:
1. 关键词语含义
2. 揭示修辞手法传达的含义、情感。
(象征 /双关/ 句式倒装/ 意味深长/ 重在突出、强调)
环节五:课堂自测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入北京;
2.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