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复习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复习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联读“爱情之美”
复习重点
1.积累常见的文化常识。
2.熟悉古诗词的内容以及常见的鉴赏手法。
3.梳理理解性默写。
第一部分
静女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春秋到西周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
2、《诗经》原来称为 《 诗 》 或 《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静女》
一、文学常识
5
诗经六义
体制
表现
手法
风(十五国风160)
雅(大雅、小雅105)
颂(周颂、鲁颂、商颂40)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娴静的女子。静:娴静。
【邶】(bè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其姝】(shū) 姝,美丽。其,程度副词,很。
【俟】(sì) 等待,等候。
【城隅】(yú) 城角。一说是城边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xiàn) 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n) 面目姣好。
【贻】(yí) 赠送。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通“悦”,喜悦;怿,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归】同“馈”,赠送。
【匪】同“非”表判断。
二、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
3、《诗经》章法
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反复咏唱,达到意义的相同或递进。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形式上: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例】一传十 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女美”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谐音、语义双关。
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爱恋。
经典常考
1.《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_______________”,男子只能“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1.《邶风·静女》中点明女子与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 在《静女》中,男子到城角赴约,但静女“爱而不见”,男子只能“_搔首踟蹰”。3.《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5.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经典常考
第二部分
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和以乐景写哀情等反衬手法。
2.了解“对写”的表现手法,体会爱人分隔两地的无奈和忧伤。
3.通过思考“芙蓉”的内涵,理解古人以花喻人的传统,体会诗歌意象的魅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一、文化常识
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叙事)和《楚辞》(浪漫主义抒情)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
内容上
艺术上
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三、交流体验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的荷花,气氛是这样的愉快欢乐,可接下来的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里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疏通大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喜乐
伤悲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
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76257F20D20A10EC537F3EDFBC5AA7A5007403E0A5ADC4F81B10D97299F0023A283CC3E3DB7539ABD7B2507B6D0A163E2E3D077E35BEC8DE
“涉江”者是女子/男子?
“还顾”者是女子/男子?
“所思”的是男子/女子?
本诗有一个争议的地方,即内容是谁对谁的相思? 请大家思考并说出理由。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旁人)采之欲遗谁?(我)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我们)忧伤以终老。
“对写法”/“悬想” :
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实写】,却说对方不忘自己。【虚写】(虚实结合 )
特点:
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双方的行为在诗中同时出现。
概念:“心往彼处驰去,诗从对面飞来。”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2.(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狐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真切感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对写法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设问的表达方式。一问一答中,作者的情绪由欢乐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做铺垫。
设问
经典常考
“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离骚》(节选)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描写了“芙蓉”这一意象,而《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就“芙蓉”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而言,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涉江采芙蓉》中自问自答,感情陡转,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落寞的句子是:“ , 。”
《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经典常考
1. “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离骚》(节选)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描写了“芙蓉”这一意象,而《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就“芙蓉”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而言,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涉江采芙蓉》中自问自答,感情陡转,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落寞的句子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 《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4《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第四部分
鹊桥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了解秦观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一、文化常识
写作背景
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其实《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沉重叹息也包含了对长沙艺妓的长相思。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词人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将牛郎织女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对高尚纯洁爱情的赞美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①金风”“玉露”点明时间和季节,“风”字前加一“金”字,“露”字前加一“玉”字,显示景物的优美。 “金风玉露”描写了七夕相会的场景。
②词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一”这圣洁永恒的灵魂之爱,和“无数”凡俗之爱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虽然难以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品读上阕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
品读下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佳期如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2.“忍顾鹊桥归路”中的“忍顾”一词好在哪里?
明确:①“忍顾”是“不忍心回头看”的意思,“忍顾鹊桥归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因为相逢太短暂,不舍分离,但又不得不分离。这也是“恨”之所在。
品读下阕
“忍顾鹊桥归路”
②一个“忍”字,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之泪,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恋人又要被迫分别时的深深不舍。
坚贞不渝
地久天长
永恒的爱
虽形影不离
但终有生离死别之日
有尽期的爱
胜却无数
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体现出了词人旷达的情怀,纯真的理想。
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
品读下阕
牛郎织女的爱情
普通人的爱情
本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写依依惜别的难舍。
表达了作者对朝欢暮乐庸俗生活的否定,对天长地久忠贞爱情的歌颂,寄寓了自己真挚纯洁、
坚贞美好的爱情观。
总结全词
主旨
理解性默写
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爱情观的是: , 。
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 ,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 , 。
4.《鹊桥仙》一词中,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的两句是: , 。这两句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5.《鹊桥仙》一词中,用“ ”一句描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6.《鹊桥仙》一词中,写依依惜别之情,欢会的短暂,临别的依恋与怅惘的诗句是: , , 。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说: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读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成才的希望在这里播下种子,一生的事业在这里打下基础,生命的历程在这里开始飞跃。
3、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2.伟大文学家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自己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没有错,正在青少年的我们,可以把这份喜欢埋在心底。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健全,也没有完全独立,要懂得爱情是一种奉献和责任,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第三部分
虞美人
了解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一、文化常识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
一、文化常识
二、诵读感悟
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文本探究
1.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能否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3.词人是如何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哀愁的?
2.词人的愁从何来?
4.体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总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真题再现
1.(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2.(2018年·全国三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 。
4.《虞美人》中李煜以“ , ”两句,直抒胸臆写亡国之恨,或正是这两句招来了宋太宗的猜疑,引发杀身之祸端。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典常考
(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
2. (2018年·全国三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小楼昨夜又东风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虞美人》中李煜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直抒胸臆写亡国之恨,或正是这两句招来了宋太宗的猜疑,引发杀身之祸端。
5.《虞美人》中李煜先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点明愁之因一-亡国,又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设喻写愁之壮一其势如江,无可阻挡;其时在春,绝期难望。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