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杨成武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关于作者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国共产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军事文选》选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述。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回忆录》等著作。
关于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关于长征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
战斗中,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西北军骑兵3师和6师中的三个团,一个团被几乎全歼,两个团被重创。
西北军伤亡600多人,被俘700多人,大量马匹丢失,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险些被红军活捉。
战斗胜利后,在陕北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经验,部署下面的工作。
【活动一】整体感知
概述本文主要内容,梳理结构思路。
1.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分层)
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
①首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②然后,写吴起镇战斗;
③最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3.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画出结构图。


长征胜利万岁
一(1-8)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二(9-22)吴起镇战斗(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
三(23-44)中央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指战员兴高采烈 回顾长征 到达吴起镇
【活动二】1.回忆全军干部大会,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对话?
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 离这儿多远 ”我们一一作了问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儿。”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①表现出红军内部之间的团结、友善以及顾全大局;
②展现出红军对内部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③表现长征胜利后,作者以及红军内部的欢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分析长征的意义,体会蕴含的情感。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宜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逍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展示力量,宣传革命,播撒火种。自信,豪迈,洋溢革命豪情。
【活动三】感悟提升
1.结合本文的叙述和历史课程的学习,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3.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其核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最显著特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感悟提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长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1)珍惜革命胜利成果,热爱党,热爱祖国。
(2)感悟长征精神,直面生活学习中的艰难。
(3)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走红新时代的长征路。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语言描写、场面描写、动作描写)
二、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景物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都很高兴”。(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带着极强的感情,表现出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对革命大好形势的信心。
请同学们在阅读第二、三部分的时候,体会并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表现手法更好地表现内心的感情的。
阅读第二部分,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来描述吴起镇战役?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炎,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人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
战士们在一旁 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阅读第三部分,作者又使用了哪些手法?
语言描写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儿。”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阅读第三部分,作者又使用了哪些手法?
心理描写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一党的领导人,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化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2、精读第40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段写毛主席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作用: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总结:
1.展现出毛泽东的领袖气质,表现作者对毛泽东的钦佩和尊敬。
2.通过毛泽东的发言,总结红军长征的情况,总结长征精神。
3.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长征胜利后的激动和兴奋。
深入探究
朗读下列句子,分析句子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红军完成长征壮举的艰难、长征胜利后的自豪
深入探究
朗读下列句子,分析句子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毛主席这会儿打着手势,说道:“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现在中央红军义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 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对革命前景的清醒认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深入探究
本文还有很多细节描写,尝试找出来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示例: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通过战士们在战斗前的的细节描写,表现战士们的英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颔联与颈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课后检测
(一)阅读毛泽东《七律·长征》简要赏析。
改写: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赏析: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
56个字,浓缩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曲折和悲壮,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二)红军长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
  材料一: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91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 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
1.这个活动,能让我们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艰难。
2.能让我们领悟长征精神
3.可以让我们珍惜革命成果,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
4.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2.29-1992.5.14)字福骈,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8岁私塾,中学毕业成绩优异,五四运动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参加北伐。
1932年任红1军团政治委员,长征时,与林彪率部强渡湘江、乌江,占领遵义,任中央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同刘伯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7年指挥平型关大捷,任晋察冀军区司令。1939年,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参加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任华北军区司令,与傅作义谈判,任北京市长,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逝世。
背景简介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按照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下,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展开攻击。战斗中,井陉煤矿火车站日方副站长加藤清利其及妻在炮火中身亡,遗下两个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3团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们抢救出来。聂荣臻当即指示将这两个孩子送到军区指挥所。
于是,两个日本孩子先由参战部队的4位干部战士和两位民兵护送到第4分区战地动员委员会。战委会又派专人用箩筐挑着两个小姑娘送到聂荣臻的前线指挥所。
聂荣臻亲自照顾两个孩子。后来经慎重考虑后,派人专程将她们护送到仍在交战中的日本兵营。
后来美穗子六次来到中国致谢,参观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点参观了与其获救相关的“百团大战”内容。
1.理清行文线索,概括情节内容。
时间线索。
1-3,我军在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4-5,聂荣臻关心、照顾孩子。
6-10,派人把孩子送往日军驻地,并致信。
11-15,美穗子来华致谢,传播中日友好。
2.概括人物形象。
聂荣臻:宽厚仁慈,至仁至义,有始有终,高瞻远瞩,铁血柔情,具有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3.能否将题目换做“聂元帅与日本小姑娘”?
与原题目相比,哪个更好?
观点一:“聂元帅和日本小姑娘”这一题目好。
①简单直白,非常鲜明地交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人公;
②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文中内容都是围绕题目来组织的;
③聂元帅与日本姑娘,特殊年代,特殊身份,引人深思。
观点二:“大战中的插曲”题目好。
①运用比喻修辞,把救助日本小姑娘比喻成大战中的插曲,形象生动,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大战中”交代时代背景。
③“大战中”与“救助日本孤女”形成对比,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馨构成对比,烘托人物形象,突显人物高尚品质。
④彰显人道主义主题,发人深思。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历史——永远铭记
过去,蕴含着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荣辱和兴衰、辉煌和苦难、文明与野蛮。今天的成就不能掩去昨日的耻辱,而今日的光荣也不能涂饰过去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空前耻辱和灾难,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用战刀、用枪炮、用细菌战、用毒气战、用一切违反人类道义的最为凶残的手段,对中国人民所实施的惨无人道的屠戮,不能忘记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不能忘记中国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生存、国家和人类的尊严而与日本这一凶残敌人所做的八年苦战,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这是一段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凝铸而成的历史,充满着苦难的耻辱,蕴含着觉醒和抗争,它残酷而悲壮,它历久而弥新。
2014年2月27日,通过会议经表决,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吸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