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种类和路径。(时空观念)
2.说明美洲物种外传的推动因素。(历史解释)
3.掌握新航路开辟后,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情况(史料实证)
4.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
2.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情境导入
(3分钟)
主情境创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化身 “时空快递员” ,负责投递一批跨越 500 多年的 “文明包裹” 。每个包裹里装着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关键食物物种,而我们的任务是追踪这些包裹的 “出发地 — 运输路线 — 目的地变化” ,解密食物如何成为重塑世界的隐形力量。思考:“从美洲传到欧洲、亚洲的新物种有哪些?又有哪些新物种从亚洲、欧洲传到美洲?它们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
探究新知
1.美洲物种的外传(12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一:美洲始发站 —— 打包 “新大陆惊喜”
想象我们站在 15 世纪末的美洲大陆,这里即将发出改变世界的首批包裹,1.请同学们以 “美洲原住民视角” 撰写包裹清单,包裹中主要有哪些原产美洲的食物物种要投递?
2.结合课本P8-9文字、“学思之窗”材料、图片等资料,整理这些物种投递到欧洲和亚洲的路径分别有哪些?即作为快递员的你将去到哪些地方?投递路线有哪些?
3.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
4.结合所学,小组合作讨论,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有哪些?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经济作物 番茄
辣椒
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P8引言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②食物种类较少;③陆路传播为主;④传播时间长。
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④政治局势的动荡。
(P9学思之窗)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闲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藻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闲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找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首奴,获之。……未几何问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据啖益美,念来自首,因名“番薯”云。
——《风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答案)甘薯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甘薯最初引入中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陈振龙常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很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甘薯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甘薯的传入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同时,甘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有密切关系。
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推动因素有哪些?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推动因素: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自身的优势(产量高,生长快,对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对土、肥、水要求低,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的影响小);⑤农艺家的改良和培育。⑥人口的迁移
历史解释:爱情的模样 玉米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6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二:全球中转站 —— 带回的旧大陆包裹
问题:阅读下列图片,思考:1.你这个快递员从旧大陆,尤其是欧亚大陆带回了哪些食物物种和畜禽?2.世界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欧亚物种的传入:
①粮食类:大麦、小麦、水稻等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等
④经济类:甘蔗等
欧亚洲畜禽的传入:
种类:牛、驴、马、猪、羊、鸡等
作用: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②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的特点:
(1)品种丰富,种类齐全;
(2)伴随殖民扩张:世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传播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侵略与扩张过程中,将欧、亚、非三洲的物种传入美洲的。
(3)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与美洲作物外传同步进行。
(4)在传播优良品种的同时,殖民者将旧大陆的病毒等危害物也传入了美洲。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5分钟)
小情境创设:任务三:包裹引发的连锁反应——经济与社会重构
包裹陆续抵达欧洲、亚洲、非洲,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作为快递员的你,现在成为各地的观察员和体验员,思考:
1.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具有哪些特点?
2.结合下列材料和视频,小组合作讨论,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概括其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范围具有全球性;(2)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3)内容具有丰富性;
(4)欧洲具有主导性;(5)时间具有长期性;(6)结果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材料一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材料二
材料三 教材P11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店
完成课本P11“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影响:(1)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使世界人口激增。
(2)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日常生活。
历史解释:趣味历史:咖啡与咖啡店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亚洲 美洲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发展了各地咖啡经济;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材料四: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材料五: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材料六: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七 视频--《生物入侵》
完成课本P12“问题探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使世界人口激增。
(2)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4)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白面包、香料、咖啡等);
(5)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明交融;
(6)消极: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远超土地承载能力,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严重等。
(7)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应对措施:
(1)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3)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4)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5)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总结: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人类社会各地区、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重构。
课堂小结
(3分钟)
结合板书,以 “投递一批跨越 500 多年的 文明包裹”为主线,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回顾我们这些包裹中的物种及其 “出发地 — 运输路线 — 目的地变化”,解密食物是重塑世界的隐形力量。
课堂练习
(10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如
1.(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2023年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评和讲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我们的“跨越500年的包裹” 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在对应历史场景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布置作业
(2分钟)
1.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整理①美洲外传的食物物种;②从亚非洲传入美洲的动植物有哪些;③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2.拓展作业:任务四:现代厨房 —— 包裹的永恒回响
请同学们调查自家厨房,从冰箱里取出番茄、辣椒、南瓜等食材。开展 “食材溯源挑战赛” ,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为每样食材标注 “前世今生”,制作 “现代全球化食物谱系图”。之后撰写短文《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的“文明包裹”寄出 ,今天的世界会怎样?》
一场跨越 500 余年的文明包裹投递 ----美洲物种的外传 ----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 “跨越 500 余年的文明包裹投递” 这一主情境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小情境创设,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更易融入课堂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在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难度过大,或存在部分情境设置不够贴合学生认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后续可进一步优化情境细节,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此次设计强化了情境化教学,让学习过程更具沉浸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