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
3.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析雨之形·昆明雨的独特印记
任务三 绘雨景图·寻觅雨帘中的诗意画卷
任务四 品雨境情·烟火人间与诗意的交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当你听到“雨”这个字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感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愁绪,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还是夏天午后那场带来清凉的雷阵雨?”
雨在每个人心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特别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笔下《昆明的雨》。看看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边陲,昆明的雨在他的记忆中,又是什么味道、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他会不会颠覆我们对雨的固有印象呢?
【新课精讲】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3.读课文(1-2段),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人间草木》等。
汪曾祺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其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满了韵味与烟火气息。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
1939年开始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学习了7年。这7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还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7年间,汪曾祺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个故乡。
1984年5月19日
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
【字词清单】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这样鲜(xiān)艳的花儿在这个山谷中确实很鲜(xiǎn)见。
【理解词语】
【课文精讲】
1.课文从一张描绘昆明人家的画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①由画入文,出人意料,有开篇奇崛之效。
②画画之事与课文的文脉是相承的:地点在昆明,点出了“雨季”二字,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在后文均有描述。
③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我想念昆明的雨。
2.第2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画面的介绍,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任务二 析雨之形·昆明雨的独特印记
认真朗读4-5段
提取文中描写雨季的典型意象(如雨季时长、雨势特点),概括昆明雨的核心特征。
认真朗读3-5段,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雨季长——并不使人厌烦——下下停停并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旺盛的
任务三 绘雨景图·寻觅雨帘中的诗意画卷
1.作者只是在想念昆明的雨吗?他还描写了哪些景、人、事?
2.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对雨的着笔不多,却花费大量笔墨描摹这些内容?它们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作者只是在想念昆明的雨吗?他还描写了哪些景、人、事?
填空:“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______________。


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 房东母女送房客们缅桂花

酒店小酌(躲雨的鸡,大木香花)
思考:文章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对雨的着笔不多,却花费大量笔墨描摹这些内容?它们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因为有雨,仙人掌才能才长得肥大、浓绿;
因为有雨,菌子很多,味道鲜腴;
因为有雨,昆明的杨梅才又大又好吃;
因为有雨,缅桂花才会飘着花香……
这些景物看似和雨无关,实际上都反映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明亮、丰润,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生动、真实饱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同时,通过描写与雨季相关的人物和活动,如苗族女孩卖杨梅、房东母女卖缅桂花等,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美,更加凸显了作者对雨季的昆明的喜爱、眷恋。
【拓展提升】
原来,写雨,不仅可以写雨……
跟着汪老学写作
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雨中菜市场中各种的菌子;
要写雨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要写一对热情母女送来的缅桂花;
要写雨中小酌时的院中美景;
要写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欣喜与怀念。
写雨:描摹雨中情致
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这正是“散文”文体的一大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任务四 品雨境情·烟火人间与诗意的交响
1.从风俗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四维度,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撰写微评论,阐释"平凡烟火如何升华为诗意美学"的文本内核。(课后作业)
风 俗 美
大声朗读6自然段,说说昆明的仙人掌有哪些功用。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门头辟邪
代替篱笆防猪和羊
滋 味 美
第7段介绍了哪几种菌子?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 这里形容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和鲜香口味。大词小用,诙谐有趣。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是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令人难以置信。
试在这两句话前加上语气词:
__啊__?这种东西也能吃?!
__哇 __!这东西这么好吃?!
先写干巴菌“不中看”,颜色不好、外形不美,还掺和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之间,甚至让人怀疑是否能吃;后写如果细心烹饪,就会感受到它的美。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
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
简要概括这些菌子的特点。
(8)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火炭梅”的状貌;并通过与洞庭山杨梅、井冈山杨梅的对比,反衬昆明的火炭梅味道很好。
人 情 美
(8)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用“戴”“穿”“坐”“吆喝”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以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文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画面感。
(9)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时常”“送来”“满满的缅桂花”,承载着房东母女的热情友善。在昆明的雨季,独在异乡的作者真切感受到了昆明人淳朴厚道的人情、人性美。
氛 围 美
(10)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边是友人小酌。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有繁茂的绿叶,有飘香的花朵……闲适恬淡的氛围,增进着朋友之间的友情,使人倍感美好。
结合背景材料,说说你从文章第10段中,读出了怎样的情味。
课外链接:
1939年汪曾祺到昆明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包括他的家乡江苏高邮。他是孤身一人在战乱中来到南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的。
当时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作者艰难完成高中学业后离家继续求学。从开头作者提及的《夜雨寄北》和陈圆圆异乡投湖的故事,我读出了作者背井离乡的乡愁,对战乱中家乡亲人的思念、担忧。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流露在字里行间,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虽然处于战乱时期,作者对檐下的鸡和与友人在酒店小酌情景的描写,却营造了一种安宁、闲适、恬淡的氛围,从中能读出作者对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写作特色】
1.构思新颖,层次清楚。
文章从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起笔,总写昆明的雨季,再一一分写雨季的菌、果、花,然后由景及事及情,以想念昆明的雨总收。层次清楚,又自然流畅。
2.以小见大,独具情韵。
汪曾祺散文中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文中以小事物、小细节展现雨的特征,独具情韵。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文章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描写了昆明雨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分体现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以及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结语】
合上书页,你是否也闻到了缅桂的暗香?是否看见戴头巾的苗族女孩穿行雨巷?汪曾祺用文字酿造的这坛“昆明的雨”,教会我们:真正的诗意从不在远方,它就藏在生活褶皱里——当你学会为一块喷香的炭烤菌子驻足,为陌生人的一朵赠花微笑,你便读懂了人间最美的散文。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雨的意象
雨在古诗词中充当了重要的抒情意象,一类寓意愁苦,如相思、离愁、生活环境艰难、愁绪绵长等;一类寓意喜悦、希望、生机。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了解雨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感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
撰写微评论,阐释"平凡烟火如何升华为诗意美学"的文本内核。
推荐阅读:《昆明的雨》
本书包括:初访福建、翠湖心影、杜甫草堂·三苏词·升庵祠、国子监、昆明的雨、泰山拾零、菏泽游记、天山行色、皖南一到、湘行二记、初识楠溪江、胡同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