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中国石拱桥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中国石拱桥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中国石拱桥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3.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
4.了解我国桥梁发展的辉煌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重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理文脉层次·析说明顺序
任务三 聚焦双桥典范·解析特征异同
第2课时
任务四 溯千年智慧根源·观桥梁发展变迁
任务五 析多元说明方法·品科学语言魅力
任务六 悟匠人精神传承·颂华夏文明之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茅以升先生曾说:“桥是凝固的历史”,而我们要破解的,正是凝固在石头里的中华匠魂。
任务四 溯千年智慧根源·观桥梁发展变迁
归纳石拱桥兴盛的多维原因
理解古今技术的传承关系
归纳石拱桥兴盛的多维原因
小组竞赛:速读第9段,找出三大原因的关键词并阐释:
(第9段)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原因一:(材料优势)→ 原文依据:“石料便于就地取材”
原因二:(工艺传承)→ 原文依据:“制作技术的传统”
原因三:(设计智慧)→ 原文依据:“设计有创造性”
答案:建材丰富|技术积累|创新设计
时空对话·技术传承
课后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现代桥梁如何体现对石拱桥技术的创新传承?
任务五 析多元说明方法·品科学语言魅力
识别并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鉴赏科学准确与生动形象的语言融合
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答题步骤
①审读题目,确定相关句段位置。
②审读句段,寻找特征,并依据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对号入座。
③认真检查,找准找全,并根据分值或关键词如“哪种”和“哪些”等确定说明方法的数量。
④结合句意和答题模式分析回答。
答题模式: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通过……(句/段/文章的具体内容),……(说明作用)地说明了某一事物/理的……特点,使说明更……(说明效果)。
析·说明方法
细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举例子
(第3段)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省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作者为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人信服。
列数字
(第5段)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第6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作者通过列数字,将卢沟桥的修建时间、规模、结构等客观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桥梁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作比较
(第6段)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将卢沟桥和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打比方
(第1段)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第5段)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把桥洞比作“虹、“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
引用:
(第5段)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
……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摹状貌
(6)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柱上雕刻的石狮子的形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分类别
(第5段)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分类别说明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作诠释
(第6段)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对“联拱石桥”这一概念作了诠释,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品味语言】
[真题模拟]“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句话中“约”“几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考点: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①表态:不能删。
②解释词语:结合文中相应句子,解释其具体含义并分析其限制修饰作用。
③比较:结合具体句子,比较分析这个词语删与没删的区别。
④总结: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不能删除。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约:表示估计,起限制作用,说明这座桥大致的宽度,避免了语言的绝对化。
几乎:表示程度,强调桥面和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知识点睛】
说明文语言中的限制性词语
表时间:如“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等
表程度:如“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表范围:如“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数、总共”等
表数量:如“多、有余、很少”等
表估计(或推测):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在文中找找,还有哪些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增强了表述的准确性。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说明更符合实际情况。
③“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间明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做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具体;“约”表示大概,去掉后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任务六 悟匠人精神传承·颂华夏文明之光
体会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关联现实激发爱国情怀
课本原文: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读第10段,想一想:结尾的议论句有何作用?
结构上: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内容上:指出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得益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升华主题。
自豪感 使命感
结合全文,说说“飞跃”体现在何处?
明确:从隋朝技艺到现代科技
【人物故事】
“不复原桥不丈夫”
1933年,茅以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的艰难困境,茅以昇和工友们殚精竭虑,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大桥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便直逼城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茅以昇不得不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他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发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茅以昇接到复桥的命令。次年,大桥铁路、公路基本恢复通车。
历经14年的建桥、炸桥、复建历史,凝结了茅以昇的拳拳报国之心,成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爱国为国的真实写照。
文章写完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后,完全可以结束,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各种桥梁?
观点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有必要提及我国现代石拱桥的情况。
观点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也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观点三:我国现代石拱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
观点四: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全文结构严谨,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果去掉最后一段,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
【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本文把说明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分段说明。第一部分概括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综述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全文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使文章层次分明、事例具体,让人们对石拱桥的特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语言准确,说明严谨。
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格。同时文中还运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大约”“可能”表示不确定,说明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表述留有余地,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可靠性,这些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情况,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拓展延伸】
说不尽的桥文化
有关桥的词语、俗语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同领略了中国石拱桥的壮丽与智慧。从赵州桥到卢沟桥,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瑰宝。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我们一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播放 圆梦工程 视频
【课后作业】
1.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段话,向游人介绍赵州桥。
2.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篇小说明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