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 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你见过秋天吗?秋天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史铁生笔下的秋天
2025/09/26
秋天的怀念详细讲解课件
5、秋天的怀念
CONTENTS
目录
01
作者与作品背景
02
生字认识
03
文章解读
04
课文赏析
课后练习
05
06
课堂总结
作者与作品背景
0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残疾身躯创作,代表作《我与地坛》等,作品聚焦生命意义与精神困境,影响深远。
文学成就与代表作
主要作品类型及代表作
作品类型代表作发表/出版时间备注散文《我与地坛》近50年最优秀散文之一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寓言故事,探讨生存意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探索散文《病隙碎笔》(之六)
主要荣誉
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4年:《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人物评价与影响
史铁生被认为“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其作品照亮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贾平凹评价他的文字构成“真正的哲学”,《我与地坛》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对当代文学和读者精神世界影响深远。
作品创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史铁生在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02.课文解读
“北归的雁阵”表现春天即将到来,“甜美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但这些美好的事物没有激起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让我感到烦躁
对母亲的神态描写
“总是”说明母亲经常这样说
动作描写;突出母亲心情的复杂
从表面表现出母亲对我的鼓励也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心智想让我们娘俩一起好好活
在文中第一次出现
生动形象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呵护和关爱
写我当时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对母亲的病情加重浑然不知
“一直”一词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病情浑然不知,酿成日后无比悔恨之情
运用插叙手法补充说明母亲病情之严重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决定隐瞒为下文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
1,2段表现出母亲对我的鼓励以及母亲的坚强突出母亲的大公无私
环境描写
神态描写
憔悴突出母亲重病在身也突出我双腿瘫痪的绝望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运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出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母亲的激动心情
与下文也没想到这是最后的诀别做铺垫
着重表现出作者的无比悔恨之情
说明母亲病情十分严重,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永远离去的无法接受
诀别一词富有浓浓的思念之意
运用排比手法表现出北海菊花颜色多样
第二次出现
好好活儿照应开头表现出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开始变得坚强
对母亲伟大母爱的深深思念
对自己以前自暴自弃行为形成强烈对比
通过回忆母亲在病痛中精心照顾瘫痪儿子的往事,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以“看菊花”为线索,展现了母亲在苦难中坚韧生活、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命运的品质,也启示人们要珍惜亲情、勇敢生活。
中心领略
人物情感变化
人物的情感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和母亲两人身上:
“我”的情感变化:
暴怒与绝望:在双腿瘫痪初期,“我”无法接受现实,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对母亲和周围的人发脾气,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和绝望。
理解与感激: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母亲的付出和伟大,开始理解和感激母亲在病痛中的默默陪伴和细心照顾。
愧疚与悔恨:母亲去世后,“我”陷入深深的愧疚和悔恨,自责于曾经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抱怨,错过了与母亲相处的时光。
怀念与坚强:在母亲去世后的秋天,“我”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领悟到母亲的心意,将怀念化作生活的勇气,决定“好好活下去”。
母亲的情感变化:
隐忍与担当:母亲虽身患重病,却始终隐忍痛苦,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顾儿子身上,体现出无私和伟大的母爱。
鼓励与期望:母亲多次提议去看花,希望激发“我”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她对儿子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些情感变化展现了母子间深厚、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是文章最动人的部分。
03
课文赏析
语言艺术赏析
1. 朴实真挚,自然流畅
文章语言看似平淡,却字字含情,句句真切。史铁生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母亲的生活片段,没有华丽辞藻,却将深沉的思念和悔恨之情传递出来,让人读后心灵震动。
2.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动作描写:如“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这些细小动作表现出母亲的体贴、隐忍和小心翼翼的爱。
语言描写: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话语温柔、细腻,展现了母亲的鼓励、宽容和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神态描写:如“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眼边红红的”,仅用几个词语就勾画出母亲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子的深情。
3. 对比与呼应,结构严谨
“我”的暴怒无常与母亲的隐忍坚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和个人的成长。
文章三次提到“看花”,前后呼应,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象征着母亲的爱和生命的坚强。
4. 修辞巧妙,意蕴深远
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用菊花的盛开比喻生命的顽强,用秋天的怀念象征对母亲的思念。
省略号、感叹号等标点的细致使用,传递出复杂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5. 情感真挚,哲理深刻
文章不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也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使人在悲伤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好好儿活”既是母亲的遗愿,也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对亲情的珍视。
综上,《秋天的怀念》以真挚细腻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人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怀念母亲、感悟生命的经典篇章。
起始冲突的设定
作品开头通过角色间的矛盾或环境挑战,为故事发展奠定基础。
情节的转折点
故事中段出现关键事件,改变角色命运或故事走向,增强情节张力。
高潮与结局的构建
故事接近尾声时达到高潮,随后通过解决冲突或揭示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情节结构分析
04.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1.思考;好好活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好好儿活”既是母亲的遗愿,也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对亲情的珍视。
2.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而不以《怀念母亲》为题?
2.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而不以《怀念母亲》为题?
《秋天的怀念》以“秋天”为题,而非“怀念母亲”,主要原因在于“秋天”不仅点明了母亲去世的时间,而且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文章以此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且“秋天”这个标题更具诗意,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好奇,而“怀念母亲”则显得直白,缺乏生动性。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秋天”是全文的线索,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怀念母亲”则无法体现这一特点。
从主题思想上看,“秋天”不仅代表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隐喻了生命的成熟和思想感情的沉淀,这是“怀念母亲”所无法表达的深层含义。
05.课堂总结
对母亲的无比思念之情
课堂思维汇总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