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四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 课题 11.蟋蟀的住宅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二、学业要求 1.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2.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 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精心编排。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要通过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细致的观察。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感受细致观察要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不能抽象地讲方法。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加强整合,灵活学习。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页上的导语和“交流平台”中的泡泡,明确表达和观察的紧密联系;课中,引导学生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课后,利用“资料袋”“阅读链接”等,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连续性观察。连续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强调在观察积累中有所发现。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准确生动,是因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知道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课外进行实地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
【学情分析】 首先结合课后第一题,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内容。然后,通过默读思考,勾画批注,从蟋蟀住宅特点和修建住宅两方面读懂课文内容。接着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将课文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工程的伟大,进一步整体把掘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最后,通过品读文中准确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学习目标、重难点】 1.基础性目标:我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重难点) 2.挑战性目标:我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重难点)
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导学 1.我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2.我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将课文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工程的伟大,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最后,通过品读文中准确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自学 任务一.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1.感受作者的观察十分细致 (1)学习描写蟋蟀住宅特点 ①抓住第5自然段关键词句“朝着阳光”“倾斜”“顺着地势”“半掩着”“微斜”体会住宅的特点。 ②去掉这些词句,与原文比较,发现作者对住宅的描写十分准确、细致。 ③思考:这样准确、细致的描写与作者的观察有什么关系 (2)学习蟋蟀修建住宅 ①看看插图,体会蟋蟀的住宅十分隐蔽。 ②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挖掘住宅时蟋蟀使用了哪些工具,并勾画出描写蟋蟀挖掘洞穴时的动词。 2.学习修建住宅,体会作者的观察又是持之以恒的。 ①勾画出记录修筑时间的相关语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②链接法布尔生平、补充法布尔在荒石园三十年如一日观察昆虫的资料,想象并描述法布尔长期观察的情景。体会法布尔观察时的耐心、恒心及求实精神。 1.引导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把本不易观察的细小工具和细微动作,非常准确地写了出来,进而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2.引导学生从“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即使在冬天”等词句,了解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3.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直接叙述了作者是如何观察蟋蟀的语句,感受作者进行了怎样细致持续的观察。 ①第4自然段,为了观察蟋蟀,作者“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②第8自然段,观察蟋蟀如何修建住宅时,“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互学 任务二.学习“阅读链接” 1.对比阅读,认识观察日记,为完成单元习作作准备。 ①相同之处:都对动物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善用拟人,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 ②不同之处:《燕子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蟋蟀的住宅》则是将长期观察的结果,整理成一篇文章。 2.比较《燕子窝》与《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中的观察记录,发现观察记录与观察日记的联系和不同。 1.提示学生注意日记的格式,为写观察日记作准备。 2.引导学生发现观察记录与观察日记的联系和不同:观察记录是观察日记的基础。观察记录简洁,可以通过图文结合、表格等形式,用一两句话,客观清晰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日记则采用日记的形式,详细地写出了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写观察方法、观察过程以及当时的心情、感受,内容更为翔实。
评学 任务三.课后第三题要求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课文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1.找出文中使用拟人手法的语句。 2.与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说明性文字进行比较学习。 ①“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②“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朗读文中拟人句,把这种情趣表现出来。 1.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说明性的语言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感彩 而课文中的拟人句,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2.都是写蟋蟀鸣叫的情形,引导学生抓住“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一边朗读一边展开想象,说一说通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体会这样的表达更能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蟋蟀情趣盎然的形象和作者对蟋蟀的感情。
【板书设计】 11.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 → 修建住宅 (从外到内)(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细致入微)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一生勤奋刻苦,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 法布尔从小喜爱昆虫,成人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观察、研究昆虫,五十六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荒石园,专门用来放养、研究昆虫。在这块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观察,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并写成了卷帙浩繁的十卷《昆虫记》。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极大轰动。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为此,在191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改编自法国乔治-维克托·勒格罗的《法布尔传》,译者杨金平、马雪琨、乔雪梅、邢克超,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