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课《吴文俊的故事》课件 -清华大学版 人工智能通识(小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1课《吴文俊的故事》课件 -清华大学版 人工智能通识(小学)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五单元 第1课
吴文俊的故事
清华版(小学)

1
学习目标
3
新知讲解
5
拓展延伸
7
板书设计
2
新知导入
4
课堂练习
6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8
01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文俊的生平以及他在几何定理证明方面的成就。
(2)知道吴文俊人工智能奖的由来和此奖项在国内AI领域的重要地位。
(3)从吴文俊的科研经历中获得启示,没取智慧和力量。
02
新知导入
开创性理论贡献
吴文俊院士提出"数学机械化"思想,创新性地将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定理证明,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自动推理开辟了新路径,使中国在该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2
新知导入
国际学术影响力
其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前主席布莱索等国际权威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02
新知导入
励志的学术成长
尽管早期数学成绩并不突出,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学术"逆袭",其经历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03
新知讲解
学术背景与留学成就
吴文俊1919年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深造,仅用两年(1949年)便获得拓扑学博士学位。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爱国情怀与归国选择
作为新中国初期最早归国的海外学者之一,吴文俊于1951年悄然放弃法国学术环境毅然回国,未公开告别便投身祖国建设。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学术荣誉的卓越成就
吴文俊院士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内顶级奖项,以及邵逸夫数学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等国际殊荣,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他在数学机械化、自动推理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学术影响与学科地位
这些重量级奖项不仅彰显了吴文俊在数学界的崇高声望,更凸显了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数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深远影响力,确立了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早期学术兴趣的转变
吴文俊少年时期梦想成为物理学家,数学成绩平平甚至得过零分,高中阶段因物理老师发现其数学潜力,转而主攻数学。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大学阶段的迷茫与启蒙
大学初期因课程偏重计算而丧失兴趣,大三时受武崇林教授启发(代数与实变函数论课程),重新点燃对现代数学的理论热情,避免辍学危机。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职业轨迹的意外转折
1940年毕业后辗转中学教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临时大学,1946年因陈省身归国筹建数学所而获机遇,人生轨迹从此转向专业数学研究。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拓扑学研究的突破
随后在陈省身指导下专攻拓扑学,提出了国际公认的"吴公式",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在武崇林的理论启蒙和陈省身的专业塑造的引领下,顶尖学者飞速成长。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03
新知讲解
计算机应用的远见卓识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在工厂劳动期间敏锐意识到计算机的社会变革潜力,自费2.5万美元购机并高强度投入编程研究,近60岁仍每天工作10余小时。
2
吴方法的诞生
03
新知讲解
方法论突破——"吴方法"
1977年提出几何定理证明的"吴方法",创造性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求解,攻克了机器证明领域长期存在的几何定理自动化难题,填补了王浩等学者在数理逻辑证明外的技术空白。
2
吴方法的诞生
03
新知讲解
国际学术界的里程碑认可
1988年《人工智能》特刊专题推介其方法,1997年获Herbrand奖,评语明确指出该方法扭转了几何定理证明领域20年停滞局面,将其提升为"最成功的研究领域之一"。
2
吴方法的诞生
03
新知讲解
个人学术影响力的典范性
以独立研究者身份实现领域突破,彰显中国学者在基础研究中的原创能力,其"代数化"思想更延伸至人工智能的自动推理、符号计算等分支,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
2
吴方法的诞生
03
新知讲解
国际视野与教育倡导
吴文俊借鉴美国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在1957年苏联卫星事件后积极呼吁国家重视基础科学教育,体现了科学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
3
教育家吴文俊
03
新知讲解
学科建设与基金设立
1989年推动设立"数学天元基金",为中国数学前沿研究提供系统性支持,马志明院士评价此举对中国数学发展功不可没。
3
教育家吴文俊
03
新知讲解
人才培养与学术风气
其倡导下中国数学界形成"埋头苦干"的纯净学风,培育大批数学人才,吴文俊欣慰评价"中国离没有英雄的境界很近了"。
3
教育家吴文俊
03
新知讲解
学术荣誉的永恒传承
201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作为领域最高荣誉并具国家科技奖推荐资格,实现从个人贡献到学科制度建设的升华。
3
教育家吴文俊
03
新知讲解



1.终身学习的典范
吴文俊60岁高龄仍勇于挑战计算机编程新领域,展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证明年龄不是追求新知的障碍。
2.突破自我的勇气
面对全新领域时不畏艰难,从零开始钻研编程,其迎难而上的态度为青少年树立了勇于突破舒适区的榜样。
3.追求卓越的启示
以科学家身份跨界学习,将数学思维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创新,启发我们:学科交叉往往能催生重大突破,保持开放学习心态至关重要。
03
新知讲解



1.吴文俊先生60岁学编程的经历,教会了我们哪些成长道理?
(1)终身学习无时限 :60岁仍能征服新领域,证明学习不受年龄限制。
(2)挑战面前显勇气 :从零开始攻坚编程,展现迎难而上的强者姿态。
(3)跨界思维创奇迹 :用数学家的眼光重塑计算机科学,彰显学科碰撞的创新力量。
04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吴文俊提出的几何定理证明方法叫 。
2.吴文俊在 年获得Herbrand奖。
3.吴文俊推动设立的数学研究基金叫 基金。
4.吴文俊在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5.吴文俊人工智能奖被誉为中国 领域的最高奖项。
吴方法
1997
数学天元
斯特拉斯堡
智能科学技术
04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吴文俊小时候数学成绩一直很优秀。( )
2."吴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求解。( )
3.吴文俊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创始人。( )
4.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
5.吴文俊在60岁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 )
×

×


04
课堂练习
三、选择题。
1.吴文俊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 )
A. 发明计算机 B. 提出"吴方法" C. 设计机器人 D. 发现新元素
2.吴文俊获得Herbrand奖的领域是:( )
A. 物理学 B. 自动推理 C. 化学 D. 生物学
3."吴方法"主要用于解决:( )
A. 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B. 天气预报 C. 音乐创作 D. 建筑设计
4.吴文俊人工智能奖设立于:( )
A. 2000年 B. 2011年 C. 1995年 D. 2020年
B
B
A
B
05
拓展延伸
1.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从古代《九章算术》到现代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展现了中国数学从传统到创新的辉煌历程。
05
拓展延伸
2.计算机辅助证明的历史
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理论探索、70年代吴文俊"吴方法"突破几何定理机器证明、80年代符号计算系统发展,到21世纪与人工智能自动推理技术融合的演进过程。
05
拓展延伸
3.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故事集
讲述像吴文俊这样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奉献的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
06
课堂总结
1
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2
吴方法的诞生
3
完成课堂练习
4
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1
2
4
5
吴文俊的故事
4
教育家吴文俊
3
07
板书设计
吴文俊的故事
1、从零分起步的数学家
2、吴方法的诞生
3、教育家吴文俊
4、完成课堂练习
5、进行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1、吴文俊从数学成绩平平到成为数学大师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08
课后作业
吴文俊从数学成绩平平到成为数学大师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1)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2)坚持努力终有回报
(3)好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