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化学试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1.下列研究课题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成分研究 B.“长征”系列火箭燃料的选择与研制C.“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控制程序 D.“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供氧方法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B.读取液体体积 C.加热固体D. 倾倒液体3.经典作品四大名著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与哲理。下列描述的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 B.《水浒传》中张顺在城门引爆炸药C.《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炼丹炉炼丹 D.《红楼梦》中“万艳同杯”酒的制作过程4.下列物质的用途应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利用铁、铝制作炊具 B.利用树根雕刻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C.山顶洞人通过燃烧木柴取暖 D.把麦子磨成面粉制成面条食用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把实验剩余的药品倒入废液缸 B.用药匙取用食盐后,再用同一药匙直接取用碳酸钠粉末C.取用较少量液体药品时,直接向容器中倾倒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要直立7.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变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8.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利用竹篾、棉线、尼龙线、宣纸可手工制作一个简易风筝。下列涉及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竹篾硬度大 B.棉线易吸水 C.尼龙线有抗拉性 D.宣纸易燃烧9.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下列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 B.C. D.10.下列仪器使用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完液体后,用过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方便下次使用B.连接仪器时,为了防止玻璃仪器破损、减小摩擦,接口之间可以用水润湿C.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D.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11.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量筒 B.燃烧匙 C.蒸发皿 D.试管12.准确量取7mL水应使用( )A.50mL量筒 B.10mL量筒和胶头滴管 C.电子天平 D.5mL量筒和胶头滴管13.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的曲线是a和cC.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14.蜡烛(足量)在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装置内蜡烛的质量不变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15.本次化学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16.每年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在重阳节的各种民间习俗活动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放纸鸢(风筝) B.佩戴茱萸 C.登高远眺 D.酿菊花酒17.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颜色的变化 B.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过程中下列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实验时药品取多了,实验后将药品放回原试剂瓶B.取用固体试剂后,立即擦拭药匙或镊子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19. 小俊同学将维C泡腾片放入水中后,发现有大量无色气泡产生,他认为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就“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进行实验 B.猜想与假设 C.观察现象 D.得出结论20. 某同学的实验报告中,有以下实验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得11.72g食盐 B.用温度计测得水溶液的温度为160℃C.用试管加热100mL液体 D.用10mL量筒量取5.2mL盐酸二.填空题(每空2分)21.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⑥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属于用途的是 。22.正确的使用化学仪器和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前提。(1)请按照以下要求填空。①仪器A的名称是 ;仪器F的名称是 ;②常用于收集气体的仪器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③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④量取10mL水所用的仪器是 、 。(2)如图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3)实验室现有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先要量取45mL的蒸馏水应选取 mL的量筒,测量某液体的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 保持水平,晓彤同学从装有45mL水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水后,量筒放平稳,而且面对刻度线,俯视液面读数为15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 30mL(填“<”、“>”或“=”)。四.科普阅读题(每空2分)23.阅读下面材料。水银体温计里是银白色有剧毒的重金属汞。因为汞具有较强挥发性,水银体温计摔碎后必须及时处理。如果空间狭小,汞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就会引起中毒。正确的处理过程:1.先开窗通风。让汞蒸气对流到室外;2.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从呼吸道吸入和直接接触;3.收集水银。比较大的水银珠子用硬纸片、小点的用潮湿的棉签收集,装到瓶子里。如果有注射器,可以将水银抽入注射器内;4.处理水银。将收集水银的瓶子拧紧瓶盖,贴上标签,注明是水银,扔到有害垃圾箱里。如不小心接触了泄漏的水银,出现头晕、恶心就表明中毒了。在家需马上服用富含蛋白质的流质食物,如牛奶、蛋清等。利用蛋白质将汞离子反应,减少水银对人体的伤害。必要时到医院治疗。结合材料回答:(1)从材料可知,汞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①银白色 ②有挥发性 ③有毒(2)水银中毒需马上服用 (填字母)。A.蛋清B.牛奶C.水D.白酒(3)以下几种清理水银的方式中可取的是 (填字母)。A.直接用手去清理 B.将水银收集起来倒入下水道C.水银洒在地上,用扫帚、拖把清理 D.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和手套再处理五.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24.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的性质、火焰、组成元素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展开了项目式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质地 , 投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石蜡的密度比水 。任务二: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3)蜡烛燃烧时往往伴随着蜡烛的熔化过程,人们常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教师,蜡烛“流泪”的过程属于 变化。任务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4)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小组讨论】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应进行的操作是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是否有水雾出现。【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 和 ,属于 变化。【反思评价】(5)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冒出,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白烟(如图所示,注意火柴不能与烛芯接触),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 性,蜡烛熄灭后产生白烟这一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任务四:探究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查阅资料】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产生火焰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是铁 1535 2750 约1800 否钠 97.8 883 约1400 ?【小组交流】(6)由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