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初中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化学试题-初中化学
一、选择题
1.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玉柄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简刻字
2.走绿色发展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下列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不正确的是
A.积极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护环境
B.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与空气污染有关
C.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
D.空气质量指数的项目主要有SO2、CO2、NO、可吸入颗粒物等
3.实验室进行加热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工具,避免直接触碰。进行该操作时,为防止热烫应张贴的图标是
A. B. C. D.
4.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CO2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下列关于实验中“先”和“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药品集中加热
B.用托盘天平称取8.5g食盐时,先在左盘放食盐,后在右盘加砝码,移动游码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将集气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后盖上玻璃片
D.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滴管插入到试剂瓶中,后挤去胶帽中的空气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D.向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的主要步骤有:①连接实验仪器;②装入试剂;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③⑤
8.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空气中各组分的性质与用途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可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沸点低,可以作保护气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霓虹灯
D.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食物变质、钢铁生锈、木炭燃烧
B.可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C.物理性质:溶解性、挥发性、助燃性
D.纯净物:液氧、澄清的石灰水、蒸馏水
10.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A.X:物理性质,Y:化学性质 B.X:空气,Y:稀有气体
C.X:化学反应,Y:分解反应 D.X:化合反应,Y:氧化反应
11.兴趣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并收集一瓶氧气的任务,集气瓶内液面的高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P点时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表示可以开始收集
B.N点:试管中可能含有两种固体
C.P点:实验结束后,先从水槽中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D.M→N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集气瓶内减少的水的质量
12.下列曲线图形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持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用两份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A.A B.B C.C D.D
二、科学探究题
13.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后,组织完成了下列活动。
【查阅资料】1808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证据收集】
(1)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1 L氢气和1 L氯气化合成2 L氯化氢气体
B.2 L氢气和1 L氧气化合成2 L水蒸气
C.木炭与1 L氧气化合成1 L二氧化碳
【拓展应用】氧化汞受热的变化情况可用图1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由图1可知,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3)从图1中你还能得到的一个结论是 。
【思考归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5)图2是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处应填入的是 。
14.某小组开展了“探究催化剂的奥秘”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不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就无法发生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D.加入催化剂后,生成物的质量会迅速增加
【任务二】探究催化剂:查阅资料知道氧化铜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于是进行相应探究。称量0.2 g氧化铜,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2)
步骤①现象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实验结论
无明显现象 氧化铜的质量为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铜作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步骤⑦的实验目的是 。
(5)根据实验①和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任务三】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分别取10 mL 5%过氧化氢溶液、1 g二氧化锰、1 g氧化铜,按下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完全接触,测得相同条件下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

(6)对比图2中的 点(填字母),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在实验过程中,请从催化剂的角度解释上述两个反应虽然反应速率不同,但完全反应后两个装置内压强相同的原因是 。
(7)甲同学提出,可以用图3所示装置,利用传感器测定压强的变化更直观准确。但是乙同学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三、实验题
15.氧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气体。
Ⅰ.请根据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 。
(2)若用图中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实验室可以用装置C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最佳时机是 。
(3)若用装置F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将气体从 (选填“b”或“c”)口通入。
(4)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集气瓶中要预留一些水,原因是 。
Ⅱ.图1是家庭制氧机上湿化瓶的类似装置,人吸氧时能观察到瓶中有气泡。
(5)该装置的 (选填“a”或“b”)端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
(6)使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
(7)图2是小组同学利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用品设计出的简易供氧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使用前,过渡仓应注满水 B.反应仓的药品可以选用高锰酸钾固体
C.过渡仓的原理类似于湿化瓶 D.过渡仓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四、填空与简答
16.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是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上8万只气球在天安门广场同时升空,化作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最适合在气球中填充的气体是 (填名称)
(3)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写出步骤②中合成氨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某同学将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下图所示,下表是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
实验所需的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50 35 27.5 19.7 19.7 19.7
资料:食品脱氧剂(以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据表中数据推算,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数据保留至0.1%)。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A
6.D
7.C
8.B
9.A
10.D
11.C
12.A
13.(1)AB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3)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合理即可)
(4)C
(5)原子
14.(1)B
(2)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0.2g
(3)
(4)探究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铜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5)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合理即可)
(6) ac或b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反应后两个装置的压强相同
(7)该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15.(1)长颈漏斗
(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
(3)b
(4)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5)a
(6)便于观察氧气的输出速率(或可以增加氧气的湿度,合理即可)
(7)AB
16.(1)物理
(2)氦气
(3)混合物
(4) 化合
(5)20.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