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宗教(佛教、道教)、文学艺术(诗歌、书法、绘画)和科技(如雕版印刷、天文历法)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外文化交流(如佛教东传、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承接前几课对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讲述,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文化新变化,是对该阶段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全貌,认识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思想领域:主要介绍了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道教迅速扩张,佛教逐渐中国化。隋唐时期,三教并行,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唐朝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这部分内容体现了该时期思想活跃、多元发展的特征。 文学艺术:涵盖了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等多个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逐渐走向自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时诗歌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杰出诗人,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如 “书圣”“画圣” 等杰出人物涌现。 科技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在科技领域的诸多成果,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当时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中外文化交流:讲述了佛教的传播等内容,唐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成果,体现了文化的兼容并包。 教材特点: 时间跨度大:涉及约 700 年的历史,从三国到隋唐,经历了从长期分裂到再次统一的过程。教师需引导学生遵循时序性,跨越朝代体系,用发展的眼光考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内容丰富多样: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知识点繁杂。教学时可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
核心目标
1.知识目标: 思想与宗教:掌握儒学的发展(如玄学)、佛教的本土化(禅宗)及道教的兴盛。文学艺术:识记唐诗(李白、杜甫)、书法(王羲之、颜真卿)、绘画(顾恺之、吴道子)的代表成就。 科技与交流:了解雕版印刷、赵州桥、祖冲之圆周率等科技成就,以及佛教东传、遣唐使等中外文化交流。 2.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结合政治、经济背景(如科举制、民族融合),解释文化繁荣的原因。比较能力:对比不同时期(如魏晋玄学 vs 唐代儒学)或领域(如诗歌 vs 书法)的文化特点。史料解读:通过文献(如《兰亭集序》)、图像(如敦煌壁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3.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战乱促生隐逸诗,统一推动文化融合)。家国情怀:认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增强文化自信。国际视野:认识中外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如佛教影响东亚、科技西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有一定基础,初中接触过唐诗、书法等内容,高中也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状况,但知识零散,对思想领域及中外文化交流细节掌握不深。 高中生日渐具备抽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可对历史现象初步分析,却难理解复杂概念与联系,且更关注生动事例,对理论内容兴趣较低。 诗歌、书法等文化成就易吸引学生,不过他们对思想领域内容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仅为应付考试。 学习时,学生在理解儒释道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联系及中外文化交流双向性上存在困难,且部分人习惯死记硬背,缺乏知识整合能力,课堂参与度不一,利用课外资源的能力也有差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的主要成果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如三教并行局面形成的原因、唐诗兴盛的原因等,以及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引导以及课堂情境创设
概念解释 :
三教并行 指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佛教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思想格局。这一局面的形成与统治者政策密切相关,如唐朝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为三教发展提供了空间。三教在竞争中相互吸收融合,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合归儒 隋朝儒学家提出的思想主张,核心是强调儒学在三教中的主导地位,认为道教、佛教的精华最终应回归儒学。这一主张体现了儒学在面对佛道挑战时的自我调适,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融合的趋势。 唐诗 唐代文学的代表,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兴盛得益于开放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科举制的推动等。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也有杜甫的现实主义诗篇,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丰富面貌。 书法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指书法从实用功能转向审美追求,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书圣” 王羲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高超成就。 莫高窟 又称千佛洞,是隋唐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融合了中外文化元素,洞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内容,是研究三国至隋唐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建构链接 秦汉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2、回顾丝绸之路,思考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1、秦朝: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如韩非子“法治”思想),强调严刑峻法、中央集权 西汉初:采用黄老之学(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恢复经济。 汉武帝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 影响: 佛教东传:印度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修建)。 艺术交融:希腊化艺术影响中国佛教造像(如云冈石窟)。 科技交流:西域天文、医药(如《黄帝内经》吸收印度医学理论)、音乐(胡乐、琵琶)传入中原。 思想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碰撞,促成魏晋玄学、唐代三教合流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引起学生进入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五、问题探究—深化认知 架构解读教材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阅读第一子目一、二段,分层并概括主要内容 1、发展过程 阅读第一子目三、四段,分层并概括主要内容 2、反佛斗争 3、儒学复兴运动 历史纵横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 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根据史料概括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二、即学即练—知识输出 自我检测—连连看 指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韩愈 思考:韩愈反佛的目的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措施? 一、 架构解读教材 二、文学艺术 阅读第二子目一段,分层并概括主要内容 1、文学: 2、艺术: (1)书法: (2)绘画: (3)雕塑: 二、即学即练—知识输出 根据材料体会文化的多元及文化与时代背景联系,并分析其原因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敕 勒 歌 北魏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736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757年) 史料阅读 唐朝诗人元稹在给友人白居易的诗文集所作序言中,描述了他们的诗歌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序中微之和乐天分别是元稹和白居易的字。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辩别之。”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元稹集》卷51《白氏长庆集序》 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 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的新方法。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 二、即学即练—知识输出 看图识史: 架构解读教材 阅读第四子目一段,分层并概括主要内容 1、佛学传入中国 阅读第四子目二段,分层并概括主要内容 2、佛学外传东亚 3、其他方面 概括隋唐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以无为本,崇尚清谈”,儒学因僵化繁琐而衰落。至唐代,韩愈在《原道》中疾呼:“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主张恢复儒家“道统”。 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儒学衰落的原因。韩愈提出“道统论”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儒学复兴的途径。 从“多元并存”到“三教合一”,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 《唐会要》记载:“(唐玄宗时)僧一行造黄道游仪,测候星象,修订历法。” 赵州桥铭文:“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材料中的两项科技成就分别有何作用?概括三国至隋唐科技发展的特点。 魏晋至隋唐书法绘画如何体现士人精神的变迁? 问题探究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学习拓展 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 “诗史”。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 选读杜甫作品中与当时历史现实有关的诗篇,体会其史料价值 架构解读教材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1)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取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期,佛教有很大发展。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2、反佛斗争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人。 (2)概况:私人: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官方: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4、魏晋玄学 1)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 2)思想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即学即练—知识输出 自我检测—连连看 思想特点: ①思想多元; 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③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精神不断发展完善, 虽受挑战但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战乱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以维护统治 目的: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复兴儒学,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普南北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人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1)书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③隋唐时期:特点: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2)绘画: 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东汉末·建安文学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儒学中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 东晋·田园诗 偏安江左玄学官场——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 蕴含了佛道思想,淡薄名利、逃避现实黑暗政治 南朝·骈文 局部统一安逸—— 间律和谐,词句华丽 南北朝·民歌 南北对峙民俗差异——语言质朴 风格豪迈 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凄苦哀思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气象——国力强盛到由盛转衰 现象:唐朝诗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原因:①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③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继承和发展了前朝诗歌丰富的创作经验。 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追求外在形象兼内在精神本质的刻画 ②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的范围。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佛学传入中国
(1)概况 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贞观初年玄奘到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学外传东亚 (1)概况: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 (2)影响: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3、其他方面 (1)城市: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2)遣唐使: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特点: ①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③世界领先 ④影响深远(泽被东西) 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开明 ②经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③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推动教育发达 ④民族、对外关系:各民族、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⑤统治者的重视,奉行兼收并蓄、文明开放的政策 ⑥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推动了佛道的传播,也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 原因:玄学冲击(士人崇尚虚无清谈);儒学自身僵化(汉代经学繁琐)。 目的:排斥佛道思想,重建儒学正统地位。 途径: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如《五经正义》); 思想家批判佛道(如韩愈、柳宗元)。 特点: 多元性:佛教、道教与儒学并存,外来文化(如胡乐)融入。 融合性:三教互相吸收(如儒学吸收佛道哲理)。 开放性:长安成为国际文化中心,兼容并包。 作用: 僧一行:天文观测(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 赵州桥:桥梁工程(现存最早敞肩石拱桥)。 特点: 注重实用性(农业、建筑、天文); 世界领先(雕版印刷、火药发明)。 体现在: 魏晋:王羲之《兰亭序》体现玄学超脱; 顾恺之“以形写神”反映个性觉醒。 隋唐:颜真卿楷书庄严(儒家精神); 吴道子绘画气势恢宏(盛世风貌)。 表现: 从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方面谈唐朝文化艺术所受异域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服饰:唐中宗之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妇女的时髦服装。 乐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龟兹乐在唐朝广泛流行。书法绘画:受传自印度的佛教影响,佛教经典成为书法的内容,佛像画是唐人绘画的重要题材。 工艺美术:金银玉石器的形制和纹样多吸收印度、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样式。 史料价值: 杜甫(712—770年)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755—763年)前后的社会巨变,记录了战争、民生、政治腐败等多方面的历史细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选取几首代表性诗作,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兵车行》(约作于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前) 诗句节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历史背景与史料价值: 唐玄宗后期,朝廷频繁对外用兵(如征吐蕃、南诏),导致壮丁大量死亡、农村凋敝。 诗中描绘征兵惨状,可与《资治通鉴》中“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的记载互证,反映府兵制崩溃和人民苦难。 2、《春望》(757年,安史之乱中期) 诗句节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历史背景与史料价值:写于长安沦陷756年安禄山攻占长安)后,杜甫被叛军所俘,目睹都城残破。 “国破”直接记录唐政权崩溃的瞬间,而“草木深”暗指人口锐减、城市荒芜,与史书“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旧唐书》)相呼应。 架构解读教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解决问题,即学即练—知识输出,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学会活学活用,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板书设计 本课知识结构或者思维导图,可布置为课后作业。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形成整体知识系统。
升华与展望 此课件严格遵循“建构-解构-重构”逻辑,可直接用于教学实施。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