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现象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声现象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三章 声现象 练习
一、单选题
1.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淮剧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里播出。小明收看节目时将音量调大,是改变声音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主要描述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是( )
A.探测海的深度 B.超声波击碎结石
C.回声定位 D.超声波探伤
3.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确诊
4.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嘹亮的童声合唱《我和你》,让所有人回忆起 2008 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的情景,
关于童声合唱,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不同儿童发出的歌声音色相同
C.优美的歌声对于学习的同学是噪声 D.歌声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
5.如图所示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埙(xūn)”,它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形状如鸡蛋。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埙体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依靠音色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
C.吹埙的力度越大,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D.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埙发出声音的响度
6.如图,超声波测速仪 A,向远离自己而去的汽车 B 发出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 4.5s,第一个脉冲 2.2s 后
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 3.0s 后收到反射信号(声速: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 347m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 357m
C.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 4.9s
D.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 5.3s
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泡沫塑料上,用抽气筒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关于该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减弱,是铃声的音调变低了
B.实验时将闹钟放于泡沫塑料上,是为了减弱声音通过底盘传出
C.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是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D.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8.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下列措施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教室的窗户装双层真空玻璃 D.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
9.声现象看似简单,但其中蕴藏着许多奥秘.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与四副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
A.甲图中 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乙图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丙图中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D.丁图中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10.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
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响度不同 B.乙、丙音调相同
C.丙、丁音色相同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响鼓需用重锤敲”是指可以改变声音的 ,“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声音的 特性来
分辨的。
12.抚州宜黄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便由宜黄戏班首演。演员悠扬婉转的唱词
通过 传入人耳,观众跟着演员的唱调情绪起伏,说明声可以传递 。
13.如图所示为骨传导耳机,耳机传来的声音可以不经过人的外耳道而通过颅骨进行传播,这说明 (选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可以传声。戴着耳机听音乐时,我们能通过声音分辨出不同乐器,这主要是根据声
音的 来判断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内部空气
柱 产生的;增大吹气的力度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 从而改变响度;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
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 归为一类;我们很容易就能区分小提琴、笛子、鼓发出的声音,这
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金龙峡位于忠县县城 6km,是甘井河上一段长 3km 的峡谷,河中巨石嶙峋,水流湍急,两岸的杨子岩悬崖
峭壁,石齿若林。周末,爸爸驾车带小红一起前去游玩(假设汽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
440m 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 2.5s 后小红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则小红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峭壁的
距离为 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m/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三、作图题
16.图(a)所示,这是 A 发声体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在图(b)中画出响度不变、频率为 A 发声体一半的物体
B 的波形图,在图(c)中画出频率不变、响度为 A 发声体一半的物体 C 的波形图。
四、实验题
17.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敲击音叉,将用细线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用乒乓球的
弹起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与其接触的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听到的声音也变大,这
个现象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选填“频率”或“振幅”)。
(3)如图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
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 (填“高”或“低”)。
18.如图所示,用钢尺做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强弱的因素。
(1)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伸出桌边长一些,再用相
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选填“快”或“慢”),发
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小一些,再让钢尺振动的幅度大一
些。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选填“大”或“小”)。
五、计算题
19.一辆汽车以 72km/h 的速度匀速面向一座高山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 后听到了回声。(已
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1)鸣笛后 6s 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鸣笛后 6s 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总路程是多少米?
(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
2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在空心金属管的一端敲击
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已知敲击后听到第二次声音的时间为 5s,两声相隔 4.66s。(已知气温约为
15℃,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m/s)
空气(0℃) 331 铜 3750
空气(15℃) 340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求空心金属管的长度。
(2)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该金属管可能由什么材料制成?
《第三章 声现象 练习---2024-2025 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B C B A C A
1.B
【详解】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小明收看节目时将音量调大,使声音变大,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 B。
2.B
【详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A.利用声呐探测海深时,根据超声波传播一个来回的时间,得到海水深度的信息,说明声
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A 不符合题意;
B.医学上用超声波击碎结石,说明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 B 符合题意;
C.回声定位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 C 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探伤”技术探知工件内部的情况,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B
【详解】根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可知:
ACD.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
人诊断疾病,都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 ACD 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就是利用声音的能量将结石击碎,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
量的,故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4.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儿童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他们发出的歌声音色不同,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优美的歌声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所以优美的歌声对于学习的同学属于噪声,故 C 正确,
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5.B
【详解】A.吹奏时埙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 A 错误;
B.人们主要依靠音色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
体本身的材料决定,故 B 正确;
C.吹埙的力度越大,埙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越大,因为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故 C 错误;
D.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埙发出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
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 D 错误。
故选 B。
6.C
【详解】A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脉冲,距离测速仪的路程为
故 AB 错误;
CD.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所用时间为
汽车接收到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是
故 C 正确,D 错误。
故选 C。
7.B
【详解】A.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减弱,是因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
渐减少,声音的传播受到阻碍,而不是铃声的音调变低了,故 A 错误;
B.实验时将闹钟放于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是一种疏松多孔的材料,能够吸收声音,从而
减弱声音通过底盘传出,故 B 正确;
C.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不是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而是可能玻
璃罩漏气,使得玻璃罩内的空气没有被有效抽出,故 C 错误;
D.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因为我们无法将玻璃罩内抽成
绝对的真空,只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故 D 错误。
故选 B。
8.A
【详解】A.城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阻止声音的产生,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A
符合题意;
B.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阻止声音传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B 不符合题意;
CD.教室的窗户装双层真空玻璃、高速公路某些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均是阻止声音的
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9.C
【详解】A.甲图中 8 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水和瓶身振动的快慢不同,
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A 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弦的长短,从而改变音调,故 B 不
符合题意;
C.丙图中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的原理,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 C 符合
题意;
D.丁图中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受到了能量的影响,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A
【详解】AD.甲、乙的振幅不相同,所以响度不相同,故 A 正确,D 错误;
B.乙、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故 B 错误;
C.丙、丁的波形不相同,所以音色不相同,故 C 错误。
故选 A。
11. 响度 音色
【详解】[1]“响鼓需用重锤敲”的意思是要想使鼓声更响亮,需要用重锤去敲。声音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
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以用于区分或辨别发声体。“响鼓需用重锤敲”是指可以改变声音的大
小,即响度。
[2]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暮
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12. 空气 信息
【详解】[1]演员悠扬婉转的唱词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剧场中,
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2]观众跟着演员的唱调情绪起伏,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各种信息,这里演
员唱调传递出的情感等信息,让观众情绪受到影响。
13. 固体 音色
【详解】[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骨传导耳机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不同乐器音色不同,戴着耳机听音乐时,我们能通过声音分辨出不同乐器,这主要是根
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14. 振动 幅度 笛子 音色
【详解】[1]从管口吹气,吸管内的空气柱就会振动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2] 增大吹气的力度时,空气柱振动的幅度变大,从而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3][4]“鸟鸣器”是靠吸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笛子内
空气柱振动发声,而鼓是鼓面的振动发声;可见笛子和“鸟鸣器”都时由空气振动发声,它们
的音色相同,所以鸟鸣器可以与笛子归为一类。
15. 410 12
【详解】[1][2]由题意知, 内,汽车与笛声通过的路程之和是鸣笛处与峭壁距离的 2 倍,

由 得, ,即 ,解得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小红在听到回声时距峭壁距离为
16.
【详解】B 与 A 响度相同而频率为 A 的一半,即在相同时间内,重复次数为原来的一半,
而振动幅度相同;C 与 A 频率相同而响度为 A 的一半,即在相同时间内,重复次数为相同,
而振动幅度为原来的一半,如图所示
17.(1)转换法
(2) 能 振幅
(3)高
【详解】(1)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摆动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
换法。
(2)[1]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将与其接触的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在振动,
故右边音叉振动形成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也振动起来,这说明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加大力度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变大,说明音叉的振幅变大,而我们听到的声
音也变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根据题意可知,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即频率越来越高,
则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
18. 快 高 小
【详解】(1)[1][2]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越易振动,振动越快,振动的频率
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2)[3]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小一些,发
出的声音小一些,再让钢尺振动的幅度大一些,发出的声音大一些。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
即振幅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
19.(1)120
(2)2040
(3)960
【详解】(1)汽车的速度
由 可知,鸣笛后 6s 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
(2)由 可知,声音在 6s 时间内传播的路程
(3)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
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
20.(1)1700m
(2)5000m/s,铝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气温约为 15℃时,声音速度为 340m/s,金属管的长度就是
声音从金属管一头传播到另一头的距离,则可得空心金属管的长度为
(2)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
由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由铝制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