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3 章 声的世界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声音和乙声音的音色不同B.乙声音音调较高C.乙声音一定是乐音D.甲声音的响度小于乙声音的响度2.如图所示,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减少了倒车时发生的碰撞次数,下列声的利用,与倒车雷达工作时声的利用方式相同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B.利用地震监测仪监测地震等级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昆虫 D.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3.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渔民利用声呐发出的次声波探测鱼群B.医院利用 B 超发出的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羌笛是我国古老的管乐器,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吹笛时发声体肯定在振动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管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C.羌笛声不能在固体中传播D.羌笛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5.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3)”“fa(4)”四个音阶,则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甲、乙、丙、丁 B.丙、乙、甲、丁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7.声音不能被肉眼直接看见,但可以用手机软件显示出其波形来进行研究。下列对手机软件上显示的四幅波形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和乙音色相同 B.甲和丙音调相同C.甲和丁响度相同 D.乙和丙响度相同8.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 )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二、填空题9.如图是用两个一次性纸杯自制的“土电话”,可以实现低声长距离交流,这表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如果用“土电话”通话时,两个纸杯之间的细线处于松弛状态,则此时(选填“能”或“不能”)实现通话。10.如图所示,用吸管做成简易笛子可以吹奏出声音,吸吹管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用剪刀不断剪短吸管,可以改变声音的 .11.声音遇到障碍物后会 回来,再传入耳朵,人就听到了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与高墙之间的距离要超过 m。(声速取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自 2022 年 6 月 5 日起施行,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这是在控制噪声;在医院、图书馆等许多公共场所,常有如图所示的标志,这主要是通过减小声音的 来减少噪声污染。13.在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实验中,小华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如图所示,小华轻轻拨动钢尺,看到钢尺的振动,同时听到了钢尺发出的声音,接着用力拨动钢尺,小华看到钢尺的振动幅度变大,钢尺发出声音的响度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说明响度与 (“振幅”或“频率”)有关,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这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三、实验题14.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 的关系;(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闹钟铃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在不断变化,如果罩内的空气被完全抽空则不能听到铃声,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真空 传声,在物理学中这种方法叫做 ;(3)如图丙所示,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音色” 变大,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 变低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三章《声的世界》的知识后,思考下列问题:(1)如图甲,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2)如图乙所示,把一部手机放入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用另一部手机对它呼叫,我们可以听到钟罩内手机发出的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听到铃声逐渐(选填“增大”或“减小”):说明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 。在此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 。(3)如图丙所示,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打开音箱,播放乐曲,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会看到 ,此现象说明 。四、计算题16.图甲是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 2 号”,该船在某海域进行科考活动时,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如图乙所示。经过 4s 后收到回声,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 1500m/s,求此过程中:发射点到海底的距离。17.超速行驶非常危险,高速公路上除了设置标识距离的指示牌,还有限制行车速度的指示牌如图甲所示。疫情期间,一辆运输物资的货车开往武汉,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甲所示标志,求:(1)按标志牌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到武汉需要的时间;(2)若以汽车仪表盘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 1.5h,通过的路程;(3)该车在某路段匀速行驶,在其前方有一固定的测速仪,当距测速仪 365m 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超声波信号,2s 后接收到该车返回的信号。若此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通过计算说明该车是否超速。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D A B B D A1.B【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形状相同,则甲声音和乙声音的音色相同,故 A 错误;B.乙声音的波形图中的波形较为密集,即频率较高,则乙声音音调较高,故 B 正确;C.乙声音如果干扰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 C 错误;D.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上下起伏程度相同,即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故 D 错误。故选 B。2.C【详解】倒车雷达工作时,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获取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A.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故 A 不符合题意;B.利用地震监测仪监测地震等级,是利用次声波反馈地震信息,故 B 不符合题意;C.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利用回声定位获取昆虫的信息,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 C 符合题意;D.超声波加湿器打碎水珠加湿空气,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3.D【详解】A.渔民利用声呐发出的超声波探测鱼群,故 A 错误;B.医院利用 B 超发出的超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故 B 错误;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所以可以通过监测次声波来监测自然灾害,故 C 错误;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 正确。故选 D。4.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时,羌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所以发声体肯定在振动,故 A 正确。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管孔,是为了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而不是响度,故 B 错误。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羌笛声能在固体中传播,故 C 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羌笛声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 D 错误。故选 A。5.B【详解】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故选 B。6.B【详解】A.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类似笛子、箫、葫芦丝等这类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 B 错误,符合题意;C.“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D.“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 。7.D【详解】A.由图甲、乙可知,甲、乙的振幅和频率都相同,波形不同,说明甲、乙的声音的音调和响度都相同,音色不同,故 A 错误;B.由图甲、丙可知,甲、丙的波形,振幅相同,说明声音的音色相同,响度相同,频率不同,说明声音的音调不同,故 B 错误;C.由图甲、丁可知,甲与丁的频率相同,声音的音调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振幅不同,说明声音的响度不同,故 C 错误;D.由图乙、丙可知,乙、丙的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振幅相同,说明响度相同,频率不同,说明音调不同,故 D 正确。故选 D。8.A【详解】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A 符合题意;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B 不符合题意;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产生,故 C 不符合题意;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属于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9. 固体 不能【详解】[1]声音能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如图是用两个一次性纸杯自制的“土电话”,可以实现低声长距离交流,这表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2]如果用“土电话”通话时,两个纸杯之间的细线处于松弛状态,此时细线不能振动传声,则此时不能实现通话。10. 空气 音调【详解】解:用吸管做成简易笛子可以吹奏出声音,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剪刀不断剪短吸管,空气柱变短,振动的频率增大,声音的音调变高;故答案为空气;音调.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音调的高低决定寺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受发声体的振幅影响,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以及音调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11. 反射 17【详解】[1]根据声音的传播特点可知,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从而产生回声。[2]由题意可知,要区分回声和原声,回声比原声晚 0.1s 以上,即声音从人到高墙再返回的时间要超过 0.1s,则声音从人传播到高墙的时间至少为 0.05s,根据公式 s=vt(v=340m/s),可得人与高墙的距离至少为 s=340m/s×0.05s=17m。12. 声源处 响度【详解】禁止商业经营活动中用高音喇叭等,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禁止大声喧哗” ,就是要使声音尽量弱一些,是减小声音的响度。13. 变大 振幅 控制变量法【详解】[1][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发声的响度越大。小华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的幅度变大,所以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变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3]实验过程中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只改变拨动钢尺的力的大小即改变钢尺的振幅,从而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此处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14.(1) 振动 将振动现象放大 振幅(2) 响度 不能 理想模型法(3) 响度 音调【详解】(1)[1][2]图甲中,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3]如果改变用力大小,乒乓球弹起得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2)[1][2][3]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的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罩内真空时,听不见铃声,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在物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3)[1]如图丙所示,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变大;[2]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的振动频率变小,听到声音的音调会变低。15.(1)振动(2) 减小 差或弱 真空不能传声(3) 烛焰晃动或熄灭 声音具有能量【详解】(1)把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能够传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会越来越小,说明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弱。[3]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由于技术原因很难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但可以在此基础上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1][2]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播放乐曲,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烛焰在晃动,表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6.3000m【详解】超声测位仪发出的声波传到海底再反射回船上,4s 是声波往返的总时间,因此声波从发射点到海底的单程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即 t=2s。根据速度公式 的变形公式 s=vt,将传播速度 1500m/s 和单程时间 2s 代入,可计算出发射点到海底的距离为 s=vt=1500m/s×2s=3000m17.(1)1.2h;(2)120km;(3)未超速【详解】解:(1)从标志牌到武汉所需要的时间为(2)速度是 80km/h,所以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设汽车的速度为 v3 ,由题可知超声测速仪发出信号 1s 后与汽车相遇,由 得,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超声波行驶的路程关系式为3×1s + 340m/s×1s =365m解得3=25m/s=90km/h<100km/h该车未超速。答:(1)按标志牌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到武汉需要的时间 1.2h;(2)若以汽车仪表盘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 1.5h,通过的路程 120km;(3)该车未超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