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3-15 章实验探究题阶段练习-2025-2026 学年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24)1.如图甲所示,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初温相同的 a 液体和 b 液体加热,已知 b 液体的质量是 a 液体的 1.5 倍。图乙为 a、b 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1)开始加热液体后,为了记录实验数据,除图甲中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0~t1 这段时间内,a 液体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 液体吸收的热量;t1~t2 这段时间内,沸腾的 b 液体 (填“继续”、“不再”)从电加热器吸热;(3)a 液体与 b 液体的比热容之比是 。2.为了研究“物质的吸热情况”,小梦将 100g 煤油、100g 水、200g 水用相同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如图 1 所示,并记录加热时间 t 和物质升高的温度Δt,绘制成如图 2 所示的图像。(1)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实验中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实验器材;(3)用相同加热装置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从而通过比较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4)根据图像可得出的实验结论:①由三条图线都可以得出: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与升高温度成正比;②由“100g 水”和“200g 水”两条图线对比可以得出: ;③设每个烧杯中的物质每分钟吸收热量都为 ,请你根据图像数据求出图中标注的(ABCDE)五个点物质吸收热量 与质量 和升高温度 乘积的比 (可省略计算步骤) ,并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3.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小实验:(1)如图甲所示,两个瓶子中分别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抽掉玻璃板后,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二氧化氮瓶中颜色 ;若将上下两个瓶子倒置, (选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结论的可靠性;(2)如图乙所示,先后将 50mL 水和 50mL 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 ;(3)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个现象说明 。4.如图所示的热学的典型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1)A 图,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脱脂棉,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压缩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B 图,抽去玻璃隔板后可以看到: ,这属于扩散现象,它表明 ;(3)C 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会把它们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5.以下是几个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1)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图 a),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图 b),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 大于 ”“ 大于 ”或“ 等于 ”),说明 。(2)如图所示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烧瓶内盛少量水,盖紧瓶塞,向瓶内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这是通过 (选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式改变气体的内能,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是瓶内气体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的缘故。6.小文同学进行“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和“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 ,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1)小文在组装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杯底,应将图甲装置中的(选填“A 处向上”、“B 处向下”)适度调整;除了图中已呈现的器材,你认为两个实验都还要用到的其它测量工具是 ,“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若想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小文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根据实验数据,小文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若使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a 吸收的热量 b 吸收的热量,a 的吸热能力 b 的吸热能力(后两空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此通常选择作为冷却液(选填“a”或“b”);若 ,则 的比热容是 。(3)接着小文进行“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实验,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选填序号)①燃料质量 ②吸热物质的质量 ③加热时间 ④温度计示数的变化(4)实验中,燃料不断减少,它的热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根据如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如图甲,把一块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 ,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2)如图乙,抽出玻璃板,下瓶中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选填“能”或“不能”)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3)如图丙,试管内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水蒸气将橡胶塞推出,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 ;(4)如图丁,是四冲程汽油机 冲程的示意图,其能量转化情况与图丙实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8.如图所示,小潇准备了甲、乙、丙三个相同的装置,来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不同燃料的热值,其中液体质量、燃料质量均相等。(1)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时:①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②小潇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画出了 a、b 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 液体的比热容较大。若 a 的比热容是 ca,b 的比热容是 cb,则 ca=cb(填数量关系)。(2)探究不同燃料的热值时:①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实验时比较燃料热值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②若图甲烧杯中为 50mL 的水,燃料为酒精,10g 酒精完全燃烧后水的温度升高了 20℃,若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可以计算出酒精的热值 J/kg。(已知)9.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考虑到燃料燃烧放出的热会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热容已知,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燃料 加热前的水温/℃ 燃料燃尽时水温/℃煤油 25 44菜籽油 25 34(1)在组装器材时,你认为最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2)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客观性,小明同学选择了两套相同装置,在实验中还应控制: 、两杯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 ;(4)小明同学还想利用这种实验方案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那么小明同学还需要补充的实验仪器是 。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10.小明在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以下器材: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碎纸屑等物体。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玻璃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理由: 。(2)用一块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后,将其中一根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甲所示;用一块毛皮同时摩擦两根橡胶棒后,将其中一根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的箭头指向判断,由此你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结合第(2)问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可判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 (选填“相同”或“不同”),小明由上述现象分析得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结论,请你分析此过程得到的实验结论 (选填“可信”或“不可信”)。11.如图所示是学习“内能”“电流和电路”时所做的一些小实验:(1)如图甲所示的气体扩散实验,其中装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瓶;(2)如图乙所示,先后将 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 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 ;(3)如图丙是由一个小灯泡,一个发光二极管,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和二极管发光。如果将电源两极对调发光二极管和小灯泡都不亮,这是因为发光二极管具有 。12.小华想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他按照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路图分别正确连接电路。(1)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 (选填“断开”或“闭合”)的;(2)如图甲所示,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小灯泡都发光,当开关断开时两个小灯泡都不发光,说明开关在串联电路中能起到控制 的作用。把开关从 A 分别接到 B、C 的位置,发现开关均能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说明在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和它的位置 (选填“有关”或“无关”);(3)如图乙所示,小华把开关闭合后,发现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了,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拧下来,发现另一个小灯泡 (选填“熄灭”或“发光”),由此说明,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 (选填“相互”或“互不”)影响。13.“连接串联电路”实验中,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 状态;(2)小华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两个小灯泡都能发光,任意取下其中一个小灯泡,可观察到另一个小灯泡 (选填“发光”或“不发光”) ;以上现象说明了串联电路各用电器具有 (选填“相互影响”或“不相互影响”)这一特点;(3)调试好电路后,如图甲所示,将开关分别接在 A、B、C 三点,开关的作用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4)如图乙所示是一个有盖的木盒,电路的部分连接情况隐藏在盒内,请你判断:在这个木盒内,除了导线,一定还有另外一个电路元件,它是 ;闭合开关时,两只灯泡都亮了,断开开关时,两只灯泡都熄灭。小明将暗箱电路盒上的一灯泡拧下,再闭合开关,发现另一灯泡仍亮,则该暗盒内的电路连接对应的电路图(如丙图所示)可能是。14.小闵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小闵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2)已知电路中的电流约在 0.40A 左右,请你在图甲中用笔画先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 ;(3)若小闵正确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指针如图乙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A;(4)电表大量程已损坏,将用电器甲替换小灯,闭合开关,电流表示数为 I0,若将用电器乙替换小灯,电流表示数在原来刻度(前次操作)上偏转了 5 小格。则通过用电器乙的电流为(分析所有情况)。15.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中,小南同学选用两个不同的小灯泡组成了如图甲所示的并联电路,然后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接在 A、B、C 三处去测量电流。(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 状态;(2)她先把电流表接在 C 处,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请在图丙中移动一根导线,测量 A 处的电流。在移动的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正确的电路;(4)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0.18A 0.16A 0.34A《第 13-15 章实验探究题阶段练习-2025-2026 学年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2024)》参考答案1.(1)秒表(2) 等于 继续(3)3∶2【详解】(1)实验中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所以除图甲中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2)[1]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在相同时间内,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所以 0~t1 这段时间内,a 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 b 液体吸收的热量。[2]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但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 t1~t2 这段时间内,沸腾的 b 液体继续从电加热器吸热。(3)由图乙可知,0~t1 这段时间内,a、b 两种液体升高的温度分别为Δta=Δtb=(80℃-30℃)=50℃由题意可知 b 液体的质量是 a 液体的 1.5 倍,即 mb=1.5ma;且 0~t1 这段时间内 a、b 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即 Qa=Qb,根据 Q=cmΔt 可得 camaΔta=cbmbΔtb则所以 a 液体与 b 液体的比热容之比是 3∶2。2.(1)天平、秒表、温度计(2)自下而上(3)加热时间长短(4)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与质量成正比 见解析 同种物质相同,不同物质 不同【详解】(1)实验中需要称量液体的质量,所以需要天平;还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还需要温度计和秒表。(2)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在完全浸没的同时不碰到烧杯底或烧杯壁,故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装置。(3)实验中用相同加热装置加热可以使得水和煤油相同时间内吸收热量相同,从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运用了转换法。(4)[1]对比“100g 水”和“200g 水”两条图线,升高相同的温度,“200g 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是“100g 水”的两倍,可得: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与质量成正比。[2][3]由图像可得 ABC 三个点物质吸收热量 与质量 和升高温度 乘积的比DE 两个点物质吸收热量 与质量 和升高温度 乘积的比二者不等,可得出结论:同种物质 相同,不同物质 不同。3.(1) 变浅 影响(2) 小于 间隙(3) 变大 分子间存在引力【详解】(1)[1]抽掉玻璃板后,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接触,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会观察到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2]密度大的二氧化氮瓶子应在下面,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了上面,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抽掉玻璃板后,在重力作用下,二氧化氮会向下运动,不能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以会影响实验结论。(2)[1][2]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将 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充分混合,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进入对方分子的间隙中,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 100mL。(3)[1][2]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之前,由于玻璃下表面的分子与水面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个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4.(1) 脱脂棉燃烧 增大 升高(2) 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详解】(1)[1][2][3]A 图中,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脱脂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脱脂棉燃烧的现象,用力压活塞时,活塞对瓶内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2)[1][2]B 图中,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都变成棕色,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中的气体分子运动到了彼此当中。(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5.(1) Fb 大于 Fa 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 增大 做功 降低【详解】(1)[1][2]第二次玻璃与水面接触时,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则水分子对玻璃片有引力作用,故第二次测力计的示数大一些。(2)[1]向瓶内打气时,对瓶内气体做功,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大。[2][3]瓶内气体将塞子冲出时,是瓶内气体对塞子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气体的内能;这些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即我们看到的“白雾”。6.(1) A 处向上 天平 秒表(2) 甲、丙 加热时间 小于 小于 b(3)④(4)不变【详解】(1)[1]实验时要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碰到杯底,应该把 A 处向上移动,使温度计悬在液体中,不碰底。[2]两个实验都需要测质量(燃料质量、液体质量),所以需要天平。[3]“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实验,这个实验还要测加热时间,所以需要秒表(或停表)。(2)[1][2]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要使用相同的装置,相同的加热仪器和燃料对质量相同的不同的液体进行加热,,如图,应选择甲和丙。用相同燃料加热,是用加热时间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3][4][5]由图丁可知,若使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如都升高到 60℃,a 加热了 10min,b加热了 20min,因此 a 吸收的热量小于 b 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越多说明吸热能力越强,即 b 的吸热能力强,所以通常选择 b 作为冷却液。[6]由 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其比热容之比等于吸收热量之比,由丁可知,a、b 液体温度都升高 40℃时,即所以当 时,(3)不同燃料燃烧加热同种液体,是通过比较液体温度升高的多少(或温度计示数变化)来比较放热多少,故选④。(4)热值是燃料属性,与质量无关,燃料不断减少,它的热值不变。7.(1) 变大 引力(2)不能(3)机械能(4) 压缩 不相同【详解】(1)[1][2]玻璃板与水面接触时,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2)二氧化氮气体瓶在上方,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则上方气体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下瓶中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不是分子运动造成的,故不能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3)试管内水蒸气推动橡胶塞时,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自身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4)[1][2]图丁中,汽油机进气门、排气门均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压缩冲程。图丙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因此能量转化情况不相同。8.(1) 甲、丙 加热时间 b(2) 甲、乙 温度计示数【详解】(1)①[1]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控制燃料相同而吸热物质不同,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2]实验加热的时间越长,相同燃料燃烧的质量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液体吸收的就越多,故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物质吸热的多少。②[3][4]由图丁所示可知,液体 a 在 10min 内温度上升 40℃,质量相同的液体 b 在 20min 内温度上升 40℃,所以它们吸收热量 Qb=2Qa,即升高相同的温度时,b 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即 b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故 b 的比热容较大。由 可得则(2)①[1][2]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要用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温度计上升的示数越高,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越多,这种燃料热值越大,故燃料热值的大小是通过温度计的示数来反映的,故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②[3]50mL 水的质量水吸收的热量则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为酒精的热值9.(1)由下而上(2)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3)煤油(4) 天平 偏小 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详解】(1)为了利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充分加热,并且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应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2)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是为了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故需要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相同,即控制两种燃料的质量相同;也需要控制两杯水的质量和初温也相同,相同质量和初温的水升高的温度越高,说明此杯水吸收的热量越多。(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燃料燃尽后甲实验杯中水的温度升高得多,说明甲实验中燃料燃尽产生的热量更多,即煤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多,所以其热值大。(4)[1]要比较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需要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油和菜籽油,故需要用天平来称量。[2][3]由于燃料并不可能完全燃烧,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会散失到空气中,又或被烧杯等实验装置吸收了部分热量,使 Q 放大于 Q 吸,所以依此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比实际值要偏小些。10.(1) 能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 不同 不可信【详解】(1)[1]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有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能证明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2)根据图甲中的箭头指向判断两玻璃棒间发生了排斥现象;用一块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后,两根玻璃棒带有同种电荷;根据图乙中的箭头指向判断两橡胶棒间发生了排斥现象;用一块毛皮同时摩擦两根橡胶棒后,两根橡胶棒带有同种电荷;则根据上述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1] [2] 由图丙中箭头指向判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相互吸引,说明它们所带的电荷种类不同;小明的结论不可信,只验证了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未验证其它结论。11.(1)B(2)间隙(3)单向导电性【详解】(1)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如果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到上方的话,二氧化氮会在重力作用下沉到下方的空气瓶子中去,不利于实验的探究,因此上方的 A 瓶装的是密度小的空气,下方的 B 瓶装的是密度大的二氧化氮。(2)先后将 50mL 水和 50mL 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复翻转几次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 100mL,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水分子进入酒精分子间隙中,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间隙中,导致总体积变小。(3)如果将电源两极对调发光二极管和小灯泡都不亮,这是因为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只有电流从二极管正极流入时,电路才处于通路状态。12.(1)断开(2) 整个电路 无关(3) 发光 互不【详解】(1)为保护电路,在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2)[1][2]如图甲所示,当开关闭合时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两灯串联,当开关断开时两个小灯泡都不发光,说明开关在串联电路中能起到控制整个电路的作用。把开关从 A 分别接到 B、C 的位置,发现开关均能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说明在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和它的位置无关。(3)[1][2]如图乙所示,小华把开关闭合后,两灯并联,发现两个小灯泡都发光了,然后把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拧下来,电流仍然能经过另一个小灯泡回到电源的负极,另一个小灯泡仍能发光,由此说明,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13.(1)断开(2) 不发光 相互影响(3)相同(4) 电源 D【详解】(1)在连接电路时,为保护电路安全,开关应该处于断开状态。(2)[1][2]由甲图可知,两个灯泡串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开关闭合时,两个小灯泡都能发光。取下其中一个小灯泡后,电路断开,则另一个小灯泡也不能发光,这可以说明串联电路各用电器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3)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中所有用电器,无论开关在什么位置,其作用是相同的。(4)[1]闭合开关时,两灯泡发光,说明木盒内的电路中有提供电能的装置,即电源。[2]将暗箱电路盒上的一灯泡拧下,再闭合开关,另一灯泡仍亮,说明两只灯泡是互不影响的,是并联的,且闭合开关时,两只灯泡都亮了,断开开关时,两只灯泡都熄灭,所以开关在干路上,故 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14.(1)断开(2)(3)0.36(4)I0+0.1A 或 I0-0.1A【详解】(1)在连接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安全,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2)已知电路中的电流约在 0.40A 左右,则电流表应选择 0~0.6A 量程,串联在电路中,根据电流流向正确接入电流表的正负极,电路补充完整后如图所示:(3)电流表选择的是 0~0.6A 量程,分度值为 0.02A,图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0.36A,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0.36A。(4)电流表大量程已损坏,故后续实验操作中仍选择的是 0~0.6A 的量程,分度值为 0.02A,电流表指针在原来刻度(前次操作)上偏转 5 小格,则变化的电流若电流增大了,则通过用电器乙的电流为 I0+0.1A;若电流减小了,则通过用电器乙的电流为 I0-0.1A,故用电器乙的电流为 I0+0.1A 或 I0-0.1A。15.(1)断开(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3)(4)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详解】(1)连接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安全,开关应该处于断开状态。(2)她先把电流表接在 C 处,闭合开关后,如图乙所示,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说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导致电流从负接线柱流入、正接线柱流出,指针反向偏转。(3)要测量 A 处的电流,电流表需串联在 L1 所在的支路上,改正的实物图连接如图所示:(4)小亮只做了一次实验,就得出“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的结论,这是不严谨的。因为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实验,才能得出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