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练习一、单选题1.如果要自制一个简易的投影仪,除了暗箱、平行光源、距离调节螺杆等器件外,下列器材中必须要的组件是(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三棱镜2.图中有两个不同的镜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镜片为凹透镜,它对近视眼有矫正作用 B.图乙中的镜片为凹透镜,它对远视眼有矫正作用C.图甲中的镜片为凸透镜,它对远视眼有矫正作用 D.图乙中的镜片为凸透镜,它对近视眼有矫正作用3.在用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中,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插图的像。若凸透镜先贴着插图然后逐渐远离,关于凸透镜与插图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甲最小,图丙最大 B.图乙最小,图丙最大C.图甲最小,图丁最大 D.图丙最小,图甲最大4.某同学为了便于观察蝴蝶标本的细节,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在盒子底部放上标本,盒子顶部嵌入焦距 f 为 10cm 的凸透镜。为了在盒顶上方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则盒子的高度 h 选择合理的是( )A.8cm B.10cm C.15cm D.20cm5.图甲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大D.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6.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两透镜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B.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C.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D.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乙透镜是凸透镜7.如图甲所示,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时,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可得到一个(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8.如图,是利用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的阅读设备——“光影阅读器”,开机后该设备将阅读资源投影到白色桌面上。关于此投影设备,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B.应选用光滑的白色桌面C.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D.镜头与远视眼镜的镜片类型相同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当装置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烛焰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6cm②根据此时的成像规律可以制成投影仪③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 65cm 刻度线处,光屏上可以再次成像④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远视眼镜,则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可以再次成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l。若凸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 l B.一定等于 lC.一定大于 l D.可能小于 l,也可能大于 l11.关于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4A.图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u 为 (f 为焦距)B.图中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C.两只凸透镜既可以组合成望远镜也可以组合成显微镜D.近视眼和远视眼都可以戴这种透镜矫正12.小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如图所示,他将蜡烛依次放置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每次移动光屏,寻找烛焰清晰的像。关于此实验,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B.蜡烛在丁位置时,调节光屏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C.将蜡烛从丙位置移动到乙位置,为了光屏上仍能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D.蜡烛在甲位置时,成像规律与生活中的照相机的原理相同二、填空题13.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进入望远镜的物镜后,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 (选填“实”或“虚”)像,这个像成在其目镜的 (选填“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或“焦点以内”)。14.如图所示,小高使用同一个照相机对着同一朵牡丹花先后拍摄了甲、乙两张照片,则拍摄乙照片时,照相机距离牡丹花较 ,而且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较 。(以上两空均选填“远”或“近”)1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准备制作的昆虫观察瓶,为便于观察瓶底的小昆虫,可在瓶口处安装一块凸透镜,若瓶口到瓶底的距离为 ,当选择的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时,能观察到小昆虫 (选填“正立”或“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虚像。16.如图是人眼与鱼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如果人眼的晶状体像鱼这样,观察远处物体的像将成在视网膜的 面,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 透镜来进行矫正。17.如图所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像距 v 和物距 u 的关系图,若利用这个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要得到清晰的像,被观察的物体距离放大镜要小于 cm。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6倍,则他看到的角是 度。三、作图题18.如图所示,请画出两条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四、实验题19.创新活动中,小明自制了一台简易照相机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由两个纸筒 M、N 组成,M 正好套在 N的外面,并能进行抽拉。在纸筒 M 的一端贴上胶片,凸透镜(焦距为 10cm)固定在纸筒 N 的一端。然后小明与同学们一起利用自制照相机模型研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此模型和 LED 灯制成的发光体(物高 )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测得的物距 u、像距 v、成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格中。实验序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高 h/cm 号1 30.0 15.0 2.02 35.0 14.0 1.63 50.0 12.5 1.0(1)制作 LED 灯的主要材料是 (选填“导体”“半导体”或“超导体”);(2)由实验数据可知,当被拍摄的物体靠近照相机镜头时,成的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成的像的高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靠近简易照相机模型的镜头的前方,发现在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 MN 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大,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则这个像与之前所成的像相比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眼镜是用于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的;(4)小明用简易照相机模型在距发光体 5cm 处的位置观察,发现无论怎么移动纸筒,胶片上都无法成像。你认为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20.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1)小住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可读出焦距;(2)如图乙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实验时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位于 上;(3)将凸透镜固定在 50cm 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 35cm 刻度线处。光屏应该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到 70cm(选填“左侧”、“右侧”或“上”),直到出现清晰的实像;(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 12cm 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移动光屏直至成清晰像为止,发现此时光屏上的像比实验(3)中看到的像 (填:变大/变小/不变/无法判断);(5)在图丙上画出蜡烛移动到 45cm 刻度线处折射光线方向。《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练习----2024-2025 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A A C D C D B C题号 11 12答案 C B1.A【详解】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必须要的组件是凸透镜。故选 A。2.A【详解】由图可知,图甲中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图乙中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远视眼,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3.A【详解】插图到凸透镜的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乙图和甲图,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图乙比图甲凸透镜与插图之间的距离较远一些,插图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丁图;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变小,插图远离凸透镜时,应先看到图丁,再看到图丙,综上可知,凸透镜从贴着插图然后逐渐远离,则看到插图的像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丁→丙,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4.A【详解】为了在盒盖上方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则物距应小于焦距,故 A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5.C【详解】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导致各个方向都能够看到图案,故 A 错误;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都是物距小于像距,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而照相机利用的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 错误;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减小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大,故 C 正确;D.能够在地面上承接到的像,是实像,而不是虚像,故 D 错误。故选 C。6.D【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图可知,光线经过甲之后,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折射光线推迟会聚了,说明甲应为凹透镜;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折射光线会聚了,因此乙为凸透镜。故 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7.C【详解】凸透镜能够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成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处即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为 ,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8.D【详解】AC.该激光投影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物体处于凸透镜一到两倍焦距之间,经过折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 AC 错误;B.该成像技术将像投影到白色桌面上,在桌面上发生漫反射,使人在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所以白色桌面应该是粗糙的,故 B 错误;D.远视眼需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其镜片类型与该投影的镜头的镜片类型相同,故 D 正确。故选 D。9.B【详解】①②由图可知,蜡烛距离凸透镜 15cm 时,物距小于像距,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此时的成像规律可以制成投影仪,此时物距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即f<15cm<2f所以7.5 cm故①错误,②正确;③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 65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与原来的像距相等,像距与原来的物距相等,由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可以再次成像,故③正确;④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远视眼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提早成像,因此应减小像距,即将光屏左移适当距离可以再次成像,故④错误。故选 B。10.C【详解】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l 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l; 若凸透镜靠近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后,因此 f 一定大于 l,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1.C【详解】A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 u 为 u>2f,这种成像规律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 AB 错误;C.两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非常灵活。如果它们的焦距和相对位置选择得当,它们既可以组合成望远镜(一个凸透镜作为物镜,另一个作为目镜),也可以组合成显微镜,故 C 正确;D.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增强,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矫正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后再进入眼睛。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不能用来矫正近视眼。远视眼则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折光能力减弱,导致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矫正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后再进入眼睛,故 D 错误。故选 C。12.B【详解】A.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蜡烛在丁位置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B 错误,符合题意;C.将蜡烛从丙位置移动到乙位置,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距变小,为了光屏上仍能出现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D.蜡烛在甲位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13. 倒立 缩小 实 焦点以内【详解】[1][2][3]望远镜的物镜为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处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4]望远镜的原理是:将物体通过物镜的像成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处,这个像通过目镜成一个放大的像,从而使人通过望远镜看清远处的物体。14. 近 远【详解】[1][2]照相机成像原理是物体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根据物体靠近,像远离,像变大,对比甲、乙两幅图,发现乙图较大,则乙图的像距较大,物距较小,故乙图照相机距离牡丹花较近,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较远。15. 大于 正立 放大【详解】[1][2][3]瓶口到瓶底的距离为 10cm,物距是 10cm,凸透镜做放大镜使用时,凸透镜的焦距要大于 10cm,由放大镜的原理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16. 前 凹【详解】[1][2]由图可知,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即晶状体曲度大,焦距短,会聚能力强,在观察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凹透镜。17. 10 虚 5【详解】[1][2]由图知,当物距为 20cm 时,像距也为 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 2f=20cm,则 f=10cm;当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时,其成像特点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同侧,为了实现这种成像效果,被观察的物体必须放置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因此要得到清晰的像,被观察的物体距离放大镜的距离要小于 10cm。[3]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成比例放大,角的度数不会变化,所以他看到的角仍是 5 度。18.【详解】由凹透镜特点可知,经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其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如图所示19. 半导体 远离 变大 变大 近 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详解】(1)[1]制作 LED 灯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2)[2][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被拍摄的物体靠近照相机镜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成的像将远离镜头,成的像的高度将变大。(3)[4][5]小明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靠近简易照相机模型的镜头的前方,发现在保持镜头与物体间的距离不变时,要将 MN 两个纸筒之间的距离调大,才能在胶片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则这个像与之前所成的像相比会变大;说明该眼镜鬼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是用于矫正近视眼。(4)[6]小明用简易照相机模型在距发光体 5cm 处的位置观察,物距小于 f,成的像是虚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20. 最小最亮 同一高度 右侧 变大【详解】(1)[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2)[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所成的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3)[3]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cm,将凸透镜固定在 50cm 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 35cm 刻度线处,则此时的物距为 15cm,物距在 1 倍焦距到 2 倍焦距间,所以成像在 2倍焦距以外,则光屏应该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到 70cm 右侧。(4)[4]原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cm,换成焦距为 12cm 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变大,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弱,则成像在光屏的后面,距离透镜更远,成像更大。所以移动光屏直至成清晰像为止,发现此时光屏上的像比实验(3)中看到的像变大。(5)[5]蜡烛移动到 45cm 刻度线处,则蜡烛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所成的像。所以先连接光线在凸透镜上的入射点和蜡烛的像,然后过凸透镜上的入射点延长该线段可得折射光线方向,如下图所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